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校园霸凌,现实远比电影残酷

2019-11-27 17: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图解教育 图解教育

策划 | 李帅、柏森森

设计 | 阿呆

近日,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再次引发公众对校园霸凌话题的关注。

现实永远更为残酷。在我国,29%的学生曾在30天内遭到过校园霸凌、55.5%的校园暴力案件因琐事而起、案件多发生在厕所等隐秘场合、57.5%的案件涉及故意伤害、11.59%的案件导致受害人死亡……

校园霸凌并不仅是殴打

暴力殴打、虐待以及肢体冲突,这是大部分人理解中的校园霸凌,但校园霸凌远不止此,还包括言语霸凌、社交霸凌等多种形式。言语霸凌以辱骂、羞辱等强硬方式,和取外号、说脏话、间接威胁性谈话等软性方式为主,社交霸凌则常见于社交孤立、诽谤、传播流言等。

鼓动伙伴孤立同学、散布谣言毁坏他人名誉、说点不好听的话挖苦下同学、弄些恶作剧捉弄下别人……尤其是男性受访者,更少地认识到这些行为也属于校园霸凌,而霸凌者更难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大部分霸凌者也认为霸凌行为“经常发生”会让人难以承受,但却又认为“偶尔几次”没事。而且,霸凌者总是更认为是性格冲突导致,但受伤者则认为主要原因是没事找茬。

长久以来,公众忽视了校园霸凌从言语侮辱到肢体暴力的多样形态,甚至可能都忽视了校园霸凌的残酷存在。

校园霸凌到底有多严重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相当于每3名学生就有约1人,曾遭受校园霸凌。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公布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有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被校园霸凌至少一次。

我国情况同样非常严重。世界卫生组织GSHS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29%的学生曾在受访前的30天内受到欺凌。最高法统计了2015-2017年全国法院刑事一审审结案件后发现,57.5%的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11.59%的案件甚至导致受害人死亡。

然而,55.5%的校园暴力案件仅仅是因琐事而起,其次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进行抢劫、敲诈、勒索、强迫卖淫、强奸等,占18.08%。

而涉及到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更有近7成也是因琐事而起。

而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数据显示,校园霸凌最常出现在初中阶段,其次是小学、高中,分别占73.5%、14.8%和10.9%。调查还发现,校园霸凌最容易发生在学校厕所、宿舍等私密场所。

校园霸凌法律亟需完善

校园霸凌不仅仅可能导致受霸凌者身体上受到伤害,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抑郁、焦虑、悲伤、孤独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造成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或逃课、辍学等情况。

目前,我国处理校园霸凌的法律有《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但是尚未针对校园霸凌设立专门的法律条文。

2017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文件出台后,全国各地陆续制定了相关方案,但总体而言,这些政策的内容还有改进和细化空间。

校园霸凌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日本、韩国、英国等国也在立法、政策、具体措施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日本《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规定,学校需积极协助家长和地方居民,确保学校周边的良好风气;如果居民目睹有欺凌事件在校外发生,应及时告知学校。韩国多次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热线,在学校周围200米内设警察负责区。英国规定,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学生若因欺凌等偏差行为被永久停学,或在一年内被定期停学两次以上,地方教育局或学校可向法院申请,对该学生的家长发出“教养令”,要求家长共同担负起改善学生偏差行为的责任。

10月21日,就在《少年的你》上映前不久,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草案首次将“辱骂、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等校园欺凌等行为首次明确列为偏常行为,并对家庭监护责任、学校管教责任以及相关部门,尤其是公安机关的保护责任,有了进一步规定。希望法律的不断完善,能让学校这个本该远离成人社会的无忧象牙塔,里面只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漫画 | 拿什么保护少年的你》

看鉴《全国46%的孩子都曾遭遇过校园霸凌!校园暴力远比电影少年的你更残忍》

最高人民法院网《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校园暴力》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

中国妇女报《反校园欺凌,各国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澎湃新闻《图解|校园欺凌地方性政策已在31省份颁布,但内容仍有不足》

原标题:《校园霸凌,现实远比电影残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