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热恋到反杀,他们用18个月追踪了160名“绝望主妇”

2019-11-27 11: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鲸鱼队长 壹心理

壹心理主笔团 | 凌扶摇

结婚之后,最恐怖的是什么?

是家暴。

19岁的李翠翠,本来是远近闻名的美女。

未婚夫急着把她娶进门,可是李翠翠却不想那么早嫁。

未婚夫怒了,问她:“你是不是愿意死了都不跟我结婚?”

还在气头上的她说,你爱咋想就咋想。

未婚夫听后,二话不说,徒手把她的眼球活生生地掏了出来。

后来的李翠翠,无奈之下嫁给了一个比自己老16岁的男人,因为只有他不嫌弃自己瞎了眼。

可是,在他们生活的地方,男人打老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新婚没几天,李翠翠洗碗的时候,动作慢了。

丈夫立即一拳打过去,抓着她的头发把她推在地上,又在她头上踩了几脚,扬长而去。

怀孕后,她也还是要做家务。

端水摔倒的时候,丈夫第一反应不是搀扶她,而是又毒打她一顿,还拿着刀威胁她说:“你要是把孩子摔掉了,你的命就没了。”

更可怕的是,丈夫经常半夜拿着斧头和绳子,恐吓她“你这样的人,活在世上有什么用,赶快死吧。”

终于,忍无可忍的李翠翠猛然惊醒,这几年憋的气一下子爆发。

她拿起斧头,砍在了丈夫的脑袋上。

在监狱里,很多因遭遇长期家暴而反杀丈夫的女性,在被采访时想起那些恐怖经历,都忍不住抹眼泪。

“吃饭时一句话不对,就把我打得气都喘不过来。”

“生了儿子还是一样打我,没有一天不打我的。”

“他朝我头上,身上跺,当时(这里)就骨折了,脸上身上都是血。”

18个月,跨越8省20多个城市,采访160多位受访者的央视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事》里,记录着许多这样血淋淋的真实故事——

你根本都没法相信,这世界上有人在忍受这么残酷的婚姻。

董珊珊,被丈夫活活殴打致死,丈夫出狱后,又对下任妻子继续施暴;

周婉玲,被丈夫威胁杀她一家老小,她在反抗中以暴制暴杀死丈夫,入狱判刑......

数据调查显示:

每7.4秒,就有一个女人被暴打。

24.7%的人,曾遭受过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

国内相关组织接收到的案例里,最长的是,40年。

柴静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

门吱呀一声关上后,人们如何相待彼此,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可惜,本是人类生活最亲密部分的家庭,带来的往往是最大的伤害。

很多人觉得,亲密关系里的暴力都是有原因的。

肯定是因为出轨、金钱、情感纠纷......被打都是活该。

反认知的是,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是无理由的。

“超级王登科”爬取了9458份家暴离婚判决书后,得出一个结论:

绝大部分家庭暴力的导火索是,生活琐事。

这四个字背后,包含着太多无奈,心酸,和超出理解范围的恶。

如果你真正看过家暴直播现场,你就会懂。

今年5月20日,一个适合秀恩爱的日子里,一条微博炸上了热搜。

视频里,女子刚藏好摄像头,丈夫立即就从门口冲进来,跳起一脚踹到她身上,发疯一样又打又骂。

女子倒在地上,大声求饶喊救命,孩子撕心裂肺地大哭,还想扑上去保护妈妈。

被整整暴力殴打40秒后,她断了三根肋骨,哭着把摄像头关上了。

为什么被打呢?因为她要给孩子煮粥,拔了电风扇的插头,丈夫热醒了。

从设置镜头的行为和丈夫打人的狠劲来看,这应该不是她第一次被打了。

要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用这种方式,把婚姻里的不堪直播给所有人看呢?

有人杠说,离婚着什么急,晚一天又不会死。

是啊,晚一天真的会死。

直播家暴的微博评论里,留下的是各种“过来人”的故事。

多次被家暴,离婚后丈夫不出抚养费,还上门来纠缠殴打。

被前男友掐着脖子按在地上打,但前男友却觉得只是“轻轻推她一下”而已。

大冬天被扔进冷水缸,被一拳打到头上......

家暴发生时,不会挑选受害者。

它随时随地,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分年龄,职业,性别。

单亲妈妈卫岚的生活,就是现实版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她受过良好教育,有体面工作,即使是这样,丈夫打起她来,一点都不含糊。

最可怕的是,有一次卫岚受不了就报警了,警察来了以后,丈夫立即变脸。

把衣服穿得正正经经的,说自己平时很文雅,怎么会打老婆呢?

就连卫岚自己都信了。

是不是我做错了,是不是我不够好,他才会这样?

她甚至心存侥幸,以为丈夫会改好的。

这样的质疑,持续了整整十年。

长期活在无理由暴力之下的人,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首先是恐惧。不确定他什么时候会打人,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就会被打。

其次是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最后,是家暴往往伴随着经济管控和人际干扰。失去工作,存款,朋友,还要承担亲戚的风言风语,社会的舆论压力。

所以,她们不得不忍受这样的对待。

即使这种暴力,是无理由的。

亲密关系里的暴力,实质上是一种控制。

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

它开始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属于我。”

LeslieMorgan,22岁,哈佛毕业,杂志编辑,有房有钱。

但她有一个很大的秘密。

她曾经一次次被男朋用枪指着头,威胁要杀她。

起初,Morgan并不知道,引诱和迷惑,是家庭暴力的第一步。

这个男孩风趣幽默,长相可爱,很讨人喜欢,又很听Morgan的话,让Morgan彻底放下戒备。

他还总是跟Morgan说,自己的童年很不幸,经常被继父虐待,甚至不得不辍学,需要有人治愈他。

可惜,这只是他的伪装。

这种伪装成爱情的心理陷阱,每年都会有上百万的女性,或男性,深陷其中。

他计划的第二步,是以爱为名,行控制之事。

他告诉Morgan,自己为她辞职了,并且说服Morgan放弃热爱的工作,和他去乡下过日子。

Morgan一点都不想离开大城市,可是她觉得,爱一个人就要为他着想,于是她答应了。

但是他对Morgan的要求,越来越多,乃至命令她要不要化妆,穿的裙子要多长,工作要选什么,能和谁交朋友......

这就是控制者惯用的逻辑: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爱我。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不爱他,Morgan一步步在他的控制下走入了人际孤立状态。

第三步,就是暗示与威胁。

刚搬到乡下,他就买了三枝枪,还故意说,是因为小时候的精神创伤,才需要这些东西保持安全感。

Morgan也信了,可是不久他就原形毕露了。

他以Morgan的小情绪为借口,双手死死掐住她的脖子,一次次把她的头往墙上撞。

打完以后,他又不停道歉,说只是因为压力太大,再三保证以后不会伤害她。

都这么明显了,Morgan却还坚信,以后他们的生活会幸福,五天后,如期嫁给了他。

但很快,他又发作了,经常一言不合就把汉堡砸她脸上,咖啡粉拆了洒她一头。

她还以为,这是他的童年创伤在作怪,自己可以用爱感化他。

结果,两年半的婚姻里,她每周都会被殴打一到两次。

他威胁说要杀掉她养的狗,在高速上乱拔车钥匙;

走路的时候,把她推下楼梯,经常拿上膛的枪指着他的头......

为什么发展成这样,Morgan还不走呢?

答案很简单,只有受害者才清楚,离开施虐者是多么危险。

超过70%的家庭暴力谋杀,发生在受害者选择离开之后。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500位妇女或女孩被施虐者杀害, 凶手是她们的男友,或者丈夫。 

就算你跟他分手,他也有可能长期跟踪你,骚扰你的家人朋友,甚至杀害你和你的家人。

即使离开了,那样的心理创伤,也会久久地伴随,她们彻夜难眠,时刻担惊受怕。

 

亲密关系里的暴力,不仅仅指的是肉体伤害。

它还包括长期的冷嘲热讽、暗示恐吓、精神冷暴力。

接触过大量相关案例的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心里一直有个疑问:

既然很多冷暴力、暴力都是由初期试探发展而成的,那么,关系中的“危险信号”,都有哪些呢?

经过长期研究,她发现控制型伴侣往往有这样的特征:

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理应左右你的人生和一举一动;

为了取悦他,你放弃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活动,断绝与亲朋好友的来往;

他瞧不起你的观点和感受,贬低你的成就;

一旦惹他不快,他会冲你放狠话,或者躲到一旁生闷气;

你渐渐如履薄冰,一遍遍地想着说辞,深怕一句不慎惹他动怒;

他说翻脸就翻脸,让你无所适从......

很多人处在这种关系中,会产生愤怒、委屈的感受,却还觉得是自己太任性,没控制好情绪,却从未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关系发生问题的征兆。

其实,你差的不是情绪管理,不是忍耐力,而是一个“破局”的机会。

Morgan决定离开,是因为最后一次的殴打里,她终于觉得,自己可能会死。

他给自己的“爱”,不过是伪装成爱情的控制欲陷阱。

所以她打破了沉默,向其他人请求帮助。告诉每一个人家庭暴力背后的秘密,不再单方面迷失在自我怀疑里。

还有一点很多人都忽略的就是,对男性的暴力,也是不可原谅的家暴。

之前曾经有一条微博很火爆,一个男人躺在病床上,头上扎着一只高跟鞋。

评论里几乎没有维护他的,反而清一色在讨论鞋子是什么牌子,羡慕这个女人“打得好!”

可是,这也不对啊,家暴不分性别,它就是一场残酷的行为。

没有人不是满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与相爱的人组建家庭,但夫妻间一旦暴力相向,因爱而组建的家,就会转瞬间崩塌为地狱。

对于家暴受害者而言,需要建立自信,不要产生对施暴者的依赖,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同时,我们也呼吁,《反家暴法》应当被更多的人知道,别再把家暴当成是家务事。

没有任何婚姻制度承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避免极端的不幸。

关注家暴,就是帮助你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