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媒体时代:没有绝对的个人也没有绝对的团队

2019-12-03 1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谢吕容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导读:

✦在新闻里你曾遇见什么样的人

✦报社模式:单枪还是群战?

✦电视台:协同大于独斗

✦全媒体时代:没有绝对的个人也没有绝对的团队

1

在新闻里你曾遇见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还在混沌中无知无觉,总有他们的一支笔、一页纸、一个镜头将信息传递。”这是人们对于记者的赞美。

说到赞美,让我想起陈虻,他是央视《东方时空》总制片人,也是央视新闻评论部永远怀念的人。我看过刘楠的《有一种基因叫理想》,看过徐泓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两部著作的共同点就是都在致敬陈虻,刚开始知道他,是在柴静的《看见》里,到底他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有关他的悼念文字犹如井喷?

徐泓说,陈虻的很多同事、同行们,把对他的告别视为“向一种精神力量的致敬”“与一个时代的告别”。从有关陈虻的文字中,给我触动的是那群新闻评论部的人在《东方时空》里安放的青春与理想。

正如我在南传,陈安庆老师不止一次说过,“写文章,要说人话,说真话,要讲故事,讲细节”,这就是在南传学到的真经,比珍珠还真。南传的学子遍布天下,他们都在践行着新闻的真,新闻的理。

一遍一遍鼓励你,再一次一次泼冷水,每天在群里悉数教导。“每次修改进步都很大”“你要把故事写得更生动一些”“再多点细节”···尽管把文章修改了几次,但是每当听到建议,还是满心感动地修改,偶尔烦躁地锤击键盘,但还是“擦干眼泪”再战几回。

在新闻里我遇见什么样的人,我想是并肩作战的队友,是给你说真话、讲事实的老师,是团队的氛围,千金难买。

所以无论在报社还是电视台,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团队作战,工作不是冰冷的,他是有人文温度和人文关怀在里面的。

2

报社模式:单枪还是群战?

2017年10月的某一天,是我作为校园记者正式上岗的第一天,我的第一个采访任务,是跟随部门师兄师姐采写校运会相关报道。

第一次带证上岗,心里是激动而紧张的,我对同行的小A说,“今天马虎不得啊”。

真枪实刀干一场不比在训练场里舒坦,还没到达现场,即使还是清晨,但已经汗流浃背。紧接着运动会开始,面对在观众席摇旗呐喊的观众,在运动场挥洒汗泪的运动员,面对来来往往的人,举旗的,助威的,接送的,我有些不知所措,我要问些什么?他们会回答我吗?正在我挠头发呆时,师姐一把抓住我的手,“走,一起采访去”。

师姐和我讲起了采访的基本要点,“尽量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什么是不是,对不对”“看看有什么故事能够挖掘的,要挖下去”···新闻小白的我似懂非懂,但是感觉收获一箩筐。

太阳光线不余遗力地照射每一个角落,我眯着双眼,视线来到田径场,八百米的枪声还未走远,而我好像听到运动员滴答滴答的流汗声。第一天的采访随着黄昏渐进、人声渐息而告一段落,所有负责采访的记者们都集中在办公室,把所有的采访材料都整理好,听录音、存照片、写初稿等。

第一次采访在团队作战中完成,在大型活动中,一个人采访,效果甚微,但是一群人作战,就能够兼顾几个选题,并且相互鼓励,战胜个人难以解决的困难。

在文字采写中,这种团队作战的方法适合初出茅庐的我,懵懂,需要有人带,需要有人指导,也适合在重大活动中,团队作战完成的效率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渐渐出现。

有一次,我作为整个选题的负责人,带着几个师妹一起做报道,刚开始大家热情高涨,但是过了一天,热情冷却,QQ群里声音渐少,临近交稿,采访工作才陆续推进,效果不言自知,每个人得到的材料少之又少,根本无法完成整个稿件,后来进一步采访才得以勉强完成。但由于过了时间节点,完成的稿件已经没有更好的新闻价值,于是就成了废稿。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在团队作战中也很容易出现,大家消极怠工,总以为我不做,会有其他人做。

所以报社记者更偏向单兵作战,在普通采访中,一个人没有包袱,时间自由,完成效率高。

但是在大型采访活动中,最好能够协同作战,多人采访、拍摄。2015年《都市现场》记者方凯裕在《重大新闻报道: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出击”》中谈到,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负责奥运会前期新闻报道,差不多8个月时间里,一个人拍摄、采访、编辑、出现场口播等。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单兵作战”有非常大的弊端,一个人“身兼多职”,难免会分身乏术,即使重大新闻没有遗漏,但是在时效性、新闻深度、新闻的全面性等方面都会差一些。

3

电视台:协同大于独斗

在电视台新闻的采访中,大多是团队作战,多人分别负责拍摄、采访、出镜报道等。白岩松在报道里约奥运会时,虽然镜头里只有他出现,但是还有许多在幕后担当摄像、录音、打光等工作的人员。像一支足球队,有前锋、中锋、后卫、守门员才能共同踢完一场比赛,如果少了其中一个,其他人会很吃力,并且难以和对手竞争,梅西再厉害,也需要队友的助攻。

2018年寒假在县电视台实习,裹着寒风,披着冷雨,我和两位记者师傅出发报道有关城管扶起摔倒老人的爱心举动。先去城管局找城管采访,让他们带我们去现场,回忆当时的情况。

到达现场后,我扛起三脚架和摄像机,将其架好,动作生疏的我硬是拖延了一些时间。

师傅探过头来提醒我慢点来,不急,然后问我,“妞,如果让你一个人来采,感觉咋样”。

我愣了一下,看看器材,看看被大雨冲刷的街道,使劲摇摇头,“这个天,我不得,还是有师傅一起比较好”,随机呲牙笑,师傅们也咯咯笑了起来。

事实发生之后还原现场,不仅需要当事人指认,还要目击证人、现场监控的证实,一套新闻线索查找流程下来至少也要半天时间,况且是在三个人的情况下。采访、拍摄、查找等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一个人是难以担当的。

4

全媒体时代:没有绝对的个人也没有绝对的团队

当一名报社记者拿起摄像机,探索用电视思维方式表达新闻,用新媒体的思路去采编新闻,这时候,他自己就是一个团队。

以前的背包记者,背包里装的是笔记本,钢笔,几套换洗衣服,犹如范长江可以遍走中国西北角,用一双解放鞋采写出充满泥土芳香的鲜活新闻;而现在的背包记者,背包里背的是录像机,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甚至是拍摄全景的器材,准备做的新闻不仅以文字,还要以短视频、H5、VR等各种各样的新闻形式发布在各种各样的终端上。

一个人可以是一支队伍这句话不假,一直以来,新闻界流行一句话,记者,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畜生用。全媒体时代,记者的全媒体素养要提高,报社单兵作战和电视台团队作战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集群出击”“兵团作战”,甚至跨媒体的“联盟作战”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