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赵利文:终南山隐士

2019-12-16 09: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纪实影社

摄影师简介

赵利文

赵利文,中国艺术民工,当代纪实摄影的践行者,1968年生于古城西安。早年受父亲赵秀华、恩师潘科影响,从1985年开始从事纪实摄影创作30年,代表作《流浪艺人》、《世俗西安》、《终南隐士》、《别墅人家》等。他的作品1000多幅先后被国内外博物馆以及艺术机构个人收藏。

赵利文 | 终南山隐士

20多年来,我一直在断断续续的拍摄终南山上的隐者,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隐者苦行僧般的修行生活。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 宋 苏轼

赵利文摄影作品
赵利文《邂逅垃圾台》签名版 160元包邮

关于《邂逅垃圾台》

四十二岁以前,老刘是个光棍。四十四岁之后,他又成了单身。

短短两年,老刘经历了一场非同寻常的爱:突然,一个女人来到他身边。她不知从哪儿来,然后,消失了。

如果不是一位摄影师恰好用镜头记录了这一切,可能没有人会留意这个故事。芸芸众生,茫茫人海,邂逅与别离,转瞬即逝,微不足道。

好在摄影师的底片还在,几百张照片一一显影,真实不虚,从而使我们感受到,发生在古都西安一个城中村里一座垃圾台旁边的这场爱情,有着浮躁尘世别样的暖意与微凉。

——摘自赵利文《邂逅垃圾台》

赵利文《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签名版 260元包邮

关于《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

拜访赵利文《见世俗西安》这本书,两万张八九十年代街拍城市街景,人物,家庭,无所不包,地产运动越嚣张,城市自然进步与毁灭的速度越疯狂。时间越久,这批照片价值越大,纪实摄影不是观念爆破,何其朴素,十年一日,阿杰特的巴黎,阿博特的纽约,薇薇安的芝加哥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从被认知到被推崇的过程。

传统的纪实摄影往往过于人文化了,缺乏尤金·阿杰特、沃克·埃文斯那种对世界整体的记录,对物的逼近与凝视。这是摄影师的无意识,也或许是数十年拍摄经验之后的敏锐自觉。摄影家赵利文拍摄过经典的八九十年代西安市井生活,也很早拍摄名人肖像、家人、朋友、流浪艺人、别墅人家,长期拍摄佛道终南,城中村。他是民间的摄影大师,独行侠,拍摄题材深入广泛,三十多年一路走来,不讲求任何所谓高超的技法,无招胜有招,三拳打死老师傅的直来直去,却忠实记录了这个时代不加修饰的画面反而获得了一种影像本身的完整,这种完整是一种摄影的去魅。

—— 徐淳刚(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赵利文《流浪艺人》签名版 200元包邮

关于《流浪艺人》

流浪中的艺人是自由与困苦的混合,也是一种人生在途的深层描述。它不是一个职业性的表面记录,而是一种空旷、浩渺中人的姿态;桀骜洒脱疲惫迷茫执拗的纠葛。常有一种冲动,像诗人荷马那样在烟尘与陌路旁,拨动琴弦鸣唱出凄美的悲歌,境遇有别,人扔在途。艺术取决于眼睛神韵的一瞬间捕捉。

——摘自新浪微博烟荤刺虻对《流浪艺人》的评论2014年1月17日

赵利文《痕迹》签名版 200元包邮

关于《痕迹》

古玩,春宫画,老宅记忆,昨日重现,人类生活的痕迹要么是物质痕迹,要么是精神痕迹,而精神痕迹往往通过物质痕迹得以体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戏言:“什么是物质?那肯定不是精神!什么是精神?那肯定不是物质!”精神与物质的或矛盾或和谐,考验着所有的人生,也正体现在赵利文的《痕迹》当中。

自1982年拍下第一张照片至今,36年来,摄影师赵利文一直用质朴、冷峻的黑白照片记录着文明在中国西部留下的种种痕迹,成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以及这个时代的精神痕迹。

摄影是对人类生活的洞察与记录,所有杰出的摄影师都关注人类双重的生活痕迹:尤金·阿杰特,罗伯特·杜瓦诺,奥古斯特·桑德,贝歇尔夫妇······《痕迹》有法国摄影和德国摄影的味道,但最终是如真如幻的中国味道:转眼繁华殆尽,富贵一场大梦,唯有痕迹在人间。

—— 徐淳刚(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评论家徐淳刚:摄影师赵利文80年代近两万张老西安影像作品,被评论家萧沉称为80年代的“影像清明上河图”。于坚看到这些照片后更是不吝赞美之词:“在马克·吕布之上。”赵利文始终游离在“陕西摄影群体”和体制之外,保持独立的摄影精神。他的摄影生动自然,在中国纪实摄影历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

艺术家李海兵: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摄影可能是最直接、最坦诚的一种表达,因为你完全可以通过作品就可以读懂创作者的所思、所想、所顾…。生活无忧无虑,整天花前月下,无视身边苦难,脑子一片静好的人,不可能拍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利文兄率真,质朴,有情怀,有担当,始终踏实投入,充满激情,让人敬佩!

《影像生活》主编陈卫卫:纪实摄影具有同样的魅力。翻开西安摄影家赵利文先生的《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瞬间让人穿越到那个充满人情味和理想主义的年代。

不禁开始恍惚,如今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曾经那样静谧:小孩在胡同一角跳皮筋,戴白帽子的奶奶坐在马扎上看着孙女们玩闹;年轻人的幸福曾经那样简单,在蜗居里弹起一把吉他,就让男男女女们的眼神如痴如醉;土路穿过间间平房,路人们散散地站着,板车扬起一片尘土,路边有人卖菜、洗衣服;那时的姑娘胆子也不小,看到兵哥哥辛苦流汗,拿起白手绢就上去擦,就像姐弟般无碍……

可惜,那短短的十年,永远逝去了。人心一旦复杂,就再难纯粹。

不知是受了什么样的天启,赵利文在那个时代就开始了相机不离手的日子。整日走街串巷,甚至登门拜访,左一咔嚓右一咔嚓,摄下众多市民、商人、干部、知识分子的面孔以及各式街景,留下一部恢弘的立体式“影像清明上河图”。

如果将来建造一座1980年代博物馆,赵利文先生的作品将占据重要部分。当回忆逝去的中国时,我们不必完全仰赖马克·吕布,阎雷等洋摄影师的眼睛。

法国马蒂斯博物馆多米尼克女士收藏赵利文《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
读者购买

-- END --

联系微信:wsk382238759 dcy9966

原标题:《赵利文:终南山隐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