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丨花掉所有工资,你也不会成为杨超越

张丰
2019-12-16 21:5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年轻的负翁”又上了热搜。说“又”,是因为前不久,它还是以“精致穷”为名,出现在某热门综艺里。更远点,它叫“隐形贫困人口”。 

但无一例外,这些称谓都能引发一拨年轻人“是我”“过于真实”的认同狂欢,怀疑创造这些词的人,偷窥了自己的生活。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消费习惯。我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母亲有个习惯,每一年只吃上一年的粮食,而新出产的,则囤起来。这是她依据“谁知道明年的收成会怎样呢?”的生活经验,作出的判断。看着保守,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智慧。

我弟弟考上大学的食品工程专业后,回来指出母亲的习惯是有问题的:新出产的粮食营养最充足,此后会递减,几年后就没营养了。这就是新一代的看法,它不是基于生存的需要,而是来自营养学。 

像我们这一代(70末80初),可能处于中间阶段。小时候的匮乏记忆还残留着,但又没上一代人那么深刻。吃得不怎么好,但也没挨过饿。所以,在计算了收入和利息之后,我们可以大胆贷款买房。我刚工作时,普遍的原则是,房贷控制在收入的一定比例内,就能保证不错的生活。这也是如今多数中国人普遍的考量。 

这种做法,和我母亲的观念一样,仍然是面向未来的哲学,也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逻辑。当人们都面向未来时,就一定有未来。对贷款买房,人们并不会指责“负债”。 

一些人对90后的不满或担忧,并不是负债本身,而是他们的负债不是为了“未来”,而是纯粹的“现在”,是“立刻”“马上”,是“活在当下”,是消耗。 

90后,尤其95后,从小生活在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对他们来说,享受、消费,就是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他们是真正“幸福的一代”,完全立足当下,不用担忧将来。 

他们的消费习惯,对一些人来说是商机。典型例子就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年轻人买新手机,不是旧手机不能用,他们购买的是“新”这个感受,完全是主观的。正是在对主观感受的追逐中,90后成为了自己,他们是靠消费来定义自己的一代。这样,就能够理解他们为何崇拜一双鞋、一条联名款裙子了。 

父母一辈质疑他们的消费观,担忧他们的将来,很大程度上源于观念的不同,是自己状态的延续——他们一直在担忧,已经成了习惯。所以,难免产生偏见。 

有段时间,自媒体纷纷转发一篇题为《假精致,榨干了多少年轻人》的文章。文章引用了一组某外资银行的数据称,“90后人均负债12.79万元,是月收入的18.5倍。”这一看似中性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年轻人的指责。但很快就有权威媒体出来辟谣说这个数据没有依据,经不起推敲。 

看看身边的年轻人,“精致穷”的当然不少,但为了追求精致穷,而严重影响自己生活、工作的,并不多。要相信年轻人的定力和头脑。何况,偶尔、适度的冲动消费,是人人都有的,专门指责年轻人,并不公平。 

当然,有些东西还是要提醒的,比如“消费贷”。如果说90后的消费是“现时性”的话,消费贷就是把他们的未来也强拉硬拽过来,提前消耗。它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诱惑。

一些90后在各种贷面前“有恃无恐”,是因为知道身后站着父母。很多“校园贷”翻车,几乎都是父母善后。这让年轻的90后,看起来不那么“现代”。因为现代社会的法律主体,应该是个人而非家庭。如果90后要捍卫“独立”和“自主”,首先应该学会自己面对一切。 

“杨超越一个月挣800块的时候,敢花700元买一条裙子”,这是很多90都羡慕并认可的人生态度。但是,杨超越走红,却并不是因为敢花钱。你花掉所有工资,也不会成为杨超越。90后需要一个底线:在透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父母的承受能力。如果击垮他们,对自己也是致命的。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