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安倍御用记者性侵案宣判,受害者伊藤诗织胜诉

2019-12-19 16: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2月18日,东京地方法院对原TBS记者山口敬之进行民事审判,判决记者伊藤诗织在失去意识的状态下被性侵的案件。

审判长铃木昭洋命令山口敬之支付330万日元(21万人民币)的损害赔偿。 另一方面,驳回了以损害名誉为由反诉的山口敬之的请求。

伊藤诗织耗费了四年,等来了这场胜利。

                                       伊藤诗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胜诉的消息

这场审判,大约有200人要求旁听,当胜诉的结果被传达给在法庭外面等待的伊藤诗织的支援者们时,人群爆发出阵阵欢呼。

律师神原元对此评论道“为了理所当然的正义,需要如此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牺牲,这样的社会还是太奇怪了。”

                                                                    图片来源:法新社

绝望之下,伊藤小姐开始反击

2015年4月,作为自由记者的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局长、首相安倍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在用餐过程中被下药迷昏,此后被对方带往酒店,并遭受性侵。

诗织选择了报警,警察取得了证人证词、酒店监控录像和诗织衣物上的DNA,发出了对山口的逮捕令。但是随后警方高层又阻止了这次逮捕活动。

2016年8月,调查进行一年后,警方宣布因证据不足,无法起诉山口敬之。

                                                      山口敬之,图片来源:BBC

另一方面,山口敬之在2019年2月的记者招待会上,控诉自己被伊藤诗织损害名誉,失去了社会信用,反诉要求1亿3000万日元(831万人民币)的赔偿金并要求伊藤诗织公开道歉。

此后,诗织自己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调查,2017年5月,在案件被检察厅判定为“不起诉”之后,28岁的伊藤诗织面向司法记者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公开身份、长相谈论自身经历,并宣布将向检方提出复议申请。

2017年9月,伊藤诗织继续起诉并要求赔偿赔偿金等1100万日元(70万人民币)的损失。检查厅再次做出判定:“本案不予起诉”。

一位专门调查报道日本警政界新闻的美籍记者说:“如果他不是首相的朋友,结果还会是这样吗?不可能。”

到此时,对伊藤诗织遭遇的调查在司法层面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司法机构的调查探照出的仅仅是“黑箱”的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轰轰烈烈的米兔运动拉开帷幕。

2017年10月,随着好莱坞资深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性侵丑闻的曝光,美国掀起了一场女性反性骚扰的米兔运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卡瓦诺、著名演员凯文·史派西(《纸牌屋》主演)和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等都受到指控。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运动愈演愈烈。

全球性的运动,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支援。

伊藤诗织明白,审判的最终结果,并不代表真相的完全揭露;不起诉,并不代表犯罪的不存在。

在配合调查的过程中,警方冷淡暧昧的态度、取证过程的不完善、已签发的逮捕令被紧急收回、调查人员的突然撤换等,都令伊藤诗织感到疑惑、不安与痛苦。

因此,作为当事人,伊藤诗织觉得有必要将她所知道的细节公之于众,并带来社会层面的改变,使亲友免受可能的伤害。同时,作为自由记者,为了从小拥有的、并一直为之努力的新闻理想,伊藤诗织觉得自己有责任秉持职业操守,让更多的人听到事实的声音。

为何长期以来日本社会对“性侵”话题保持沉默?地铁等公共场所的痴汉行为、职场中的性骚扰与性别歧视,为何大家见怪不怪而少有人发声反抗……

伊藤诗织写下了《黑箱:日本之耻》,来记录自己的成长、诉讼、追求正义的历程。

                          [日] 伊藤诗织 《黑箱:日本之耻》 中信出版集团 / 雅众文化 2019年4月

打破日本对性侵话题的沉默

201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将近1万名25至44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将近3000名女性反馈她们曾遭遇职场性侵。

但对这些问题,只有不到40%的人采取了行动。

2017年5月,伊藤诗织公开控诉性侵的记者招待会后,日本国内对于性暴力的关注度空前提升。

据说在不起诉之前,伊藤诗织也多次向多家媒体传达了关于和山口敬之的事情,却怎么也没有报道。但是,从那个记者招待会以后,媒体的采访委托蜂拥而至。

申诉申请提交4年来,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布自己的长相和姓名以来,伊藤诗织仍然会在突然间,想起那次事件。

伊藤诗织说:“心灵的创伤虽然说时间可以解决,但根本不是这样。 过了4年,我还是会突然被PTSD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袭击。”

                                                                  摄影:豆桑

“我觉得很多受害者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受害后,表面上马上回到自己以前的日常生活中,虽然不会感到疼痛,但是也有几年、甚至经过几十年之后依然感到疼痛的人。”

伊藤诗织在审判中,选择了直接和山口敬之当面对质的见面形式。在2019年7月的口头辩论中2人时隔约4年再会了。

伊藤诗织说:“我虽然有很多支持我的人,但在对质前,我感到非常孤独。说不定就这样无法普通地生活下去,可能是因为对恐怖和压力的绝望吧。”

自公布受害事件以来,伊藤诗织还受到众多人的诽谤中伤和恐吓。

刀子一般的羞辱向伊藤和她的家人涌来,网上开始人肉扒出伊藤家人朋友的照片,满屏都是对伊藤和家人的辱骂。

“她不是日本人,日本人不会这样”

“滚回韩国去”“她肯定是妓女”。

甚至连伊藤的妹妹都对她说:“你一定要这样吗?”所有的打击超出了她的想象。

另外,在这次审判进行中,受到支持者的期待,伊藤诗织也是“感到有压力”的。

那时我想。 “你看,如果遭受灾害公开化的话,可能会受到很多批判,最终会被打垮。” 所以,即使起不来了,出去的时候也要保持安全。”

“诗织太强了”“诗织太强了,我可以做到”“但我不是这样的,有很多弱点”,伊藤诗织一边这样说着,一边从眼里涌出了泪水。

伊藤认为,在日本对性暴力受害者的支援体制还不完善。因为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必要性。

“关于受到侵害这件事情,我觉得没有公开受害的强制。我觉得最需要重视的是什么最能保护那个人,那个人能够继续生活下去。没有那个的话,人是无法求助的。”

她缔造了日本的历史性时刻

伊藤诗织很重视“Believe in your truth (相信你的真相)”这句话。

“果然真相只有自己知道。而且,人们不能只靠这些活下去。”

“我说‘是啊,你不错啊’‘我支持你’,因为有人这样对我说话,所以我走到了这里。”

“如果没有这样的每一个人,也许我怎么也做不到。 包括原本在周围支持我们的人们在内,通过公开受害情况,我的同伴增加了很多。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这是我在记者招待会那天没想到的事情。”

其实我并没有对审判结果有过高的期待。尽管如此,伊藤诗织一放低声音,就嘟嘟囔囔地说:“会变成什么样呢?” 不管是什么结果,进入上诉审判的可能性都很高。

“我无法想象。 结果出来后舆论会如何变化,对自己的身边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伊藤诗织的目标是,改善围绕性侵受害者的法律和社会体系,如果谁都想发声的话,建立能够发声的社会。

伊藤诗织事件之后,日本已在41个地区建立了强奸危机中心。时隔110年后,日本首次对刑法中关于强奸的部分进行了修改,法定最低刑从3年增至5年,男性也可作为强奸罪的控告方。

这些改变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依然在上演的人间悲剧又让人愤怒。

比如,2016年,日本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性暴力案件。日本顶级学府东京大学的5名男性高材生在将一名普通私立大学女生灌醉后集体对其实施了一系列猥亵行为,当被法官问及为何要对女孩施害的时候,有一人回答“因为她蠢”。

但最终社会谩骂地却是那个受害的女孩,大多数人觉得她毁掉了东大才子的光明未来。日本作家姬野薰子据此事件写成了《因为她蠢》一书,控诉日本社会的校园性暴力问题。

2019年4月,日本一名男子被控性侵亲生女儿,名古屋地方法院以“无法认定女儿处于明显无法抵抗状态”为依据,对这个“父亲”做出无罪判决。

不断发生的事情,总在提醒我们,伊藤诗织的发声,伊藤诗织的胜诉都是日本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朝日新闻》评价《黑箱:日本之耻》:“这就是她写下这些经历的缘由,为了谁?为了读者和这个国家。”

                                                                   摄影:豆桑

伊藤诗织说:“这次审判既可以成为自己案例的一个句点。 但是,另一方面,这是一个过程。作为一名记者,我今后也想发布关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人生的重点影像。 通过判决,我想从这个立场上也可以进一步考虑问题。”

伊藤在判决后,对支援者们说的话如下——

“因为心是一起的,所以请各位说,不管有什么样的结果都没关系,因为到现在为止的结果都会有,所以我觉得即使有结果也没有,但是能够把好的结果传达给大家,真的很高兴。 谢谢你们。”

“这个过程好漫长啊。但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变化,我看到的景色和以前完全不同了,真的非常感谢大家。”

“法律、报道的方法、教育,等等,我认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我希望大家能一一考虑。今后也请多多关照。”

(本文参考日本记者濑谷健介关于此案的实时报道)

撰稿人/编辑:程小兔

特别鸣谢:摄影师豆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