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一座即将搬迁的村庄留影造像——以丽水章田圩村为例

2019-12-23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寻梦丽水工作坊 轮到你了

这里是大学生的新媒体实验室 ∆

轮到你了按:上次“寻梦丽水”摄影工作坊学员雷丽慧在中国乡村摄影项目群和大家分享了她拍摄家乡山根村的经验与收获,这次其他6位成员将和大家分享一个为建设丽水新机场即将集体搬迁的村庄章田圩村的拍摄,看他们如何为一个即将消逝的村庄留影造像,希望给你一些灵感和启发。
工作坊现场|徐新贤

开始啦!

工作坊现场|徐新贤

NO.1

大家好,我叫陈柏林。《寻梦丽水》工作坊要从丽水人的飞机梦说起。根据规划,丽水开发区南端将要建设丽水飞机场。当地村庄章田圩村将进行整体搬迁。开工时间日益迫近,我们工作坊的任务就是记录下搬迁前的章田圩村的人事,草木及村容村貌。五位学员进村入户,用了一个月时间进行调查和拍摄,最终作品《寻梦丽水》在今年11月8日的丽水摄影节上展出,反响不错。

我的任务是拍摄村里的建筑。我以前没拍过专题片,对建筑拍摄的掌控能力不够,因此心里很紧张。对影像调查是一头雾水。尤其对傅老师提出的,照片要安静与干净的要求,心里更是没数。纠结之时,傅老师给我推荐两本书,让我先看看:一本《寻路中国》,另一本是《沃克.埃文斯影像》。

《寻路中国》的作者何伟用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以小见大等手法对所经过的中国乡村作了十分详细的调查,的确对我们的影像调查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个人感觉,这里面所有的照片都符合傅老师提出的“安静”与“干净”的要求。

这两本书对我的乡村影像调查和拍摄的确帮助很大。通过前期调查,我发现村里的建筑挨得很近。空间上拉不开,找不到合适的机位,所以最后用无人机拍摄整个村与机场的位置关系图、全村全景图、每幢房子的建筑图。

章田圩村与机场的位置关系图
章田圩村平视的全景图
章田圩村俯视全景图
村里各个建筑按照位置关系排列图

下面是部分建筑的照片。

这次工作坊学习,对我如何寻找选题、如何调查和怎么拍摄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会对我以后的摄影道路有很大的帮助。

NO.2

大家好,我叫王菊萍,这次“寻梦丽水”工作坊中我负责拍摄章田圩村房屋的主人。领到任务后,我开始对整个村庄挨家逐户走访调查,把每个村民的基本信息、去向、联系方式等等都登记下来。
经过走访,我发现了这个村的特点:很多村民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家庭成员团聚的时间比较少。虽然现在大家都会用手机拍摄,但很多村民家庭从来没有拍过全家福。村民面临搬迁,对故土有眷恋之心。导师要求送礼物,我决定就拍全家福送给他们。我找到村民家最重要的家庭空间,充满仪式感地为每户家庭拍合家欢全家福,定格下他们在搬离老宅前的大团圆。当时快到国庆假期,外出村民很多会回家,我自己单位也放假。那七天假期,除了一天陪我母亲回老家,其余六天我都在章田圩拍摄。前期准备充分,六天假期我拍下了大部分有外出人员家庭的全家福。
这是项火根家庭。女儿在杭州,儿子在云南,一家人一年就是国庆和春节团聚两次。
黄岳军家,平时就他一人住老家,子女都在市区,很少团聚,一家人从来没有拍过全家福。

我大多选择在家庭中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拍摄,有特殊地位的中堂,或是有标识作用的家门口。

这是黄宇飞书记家的全家福。黄书记三个外嫁多年的姐姐都回来参加拍摄。我觉得老宅虽然已经多年没人居住,门口杂草丛生,但他们对老宅有更深的感情,有更多的记忆,所以还是选择多年不住的老宅门口。
这是季根花家的全家福。这房子是季根花和他丈夫亲手建造的,她丈夫去世多年,她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媳妇还当上了村主任。我选择在他们家门口拍,特别有纪念意义。
只有在破旧的老屋才有中堂,案几上有祭拜祖宗的香火,墙壁上贴着具有象征性文化符号的字画,这些场景已经逐渐消失。

导师要求我的作品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全家福,而是“对家庭的深度调查,这些充满泥土味的影像,在充满人情味的同时,也有家庭肖像档案的作用。”所以我把影像不规则地输出到白色卡纸上,再手写标注出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加上一些拍摄心得,形成了一个新的影像文本。作品中村民的称谓、姓名、年龄、职业、去向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档案功能得到体现。

我拍摄全家福的同时,对村里一些有特殊身份的村民,比如年纪最大的,年龄最小的,夫妻双全年龄最大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等,都以环境肖像的方式重新拍摄。

这是村里低保户家庭。
这是村里手最巧的女人,她会编篮子,扎扫帚,织毛衣,做鞋子,做豆腐等等,特别能干。
86岁的汤金生老人很特别,户籍不在章田圩,但在村里居住了11年。他双目失明,但记忆力很好,能记得章田圩村大部分人的生日。

拍摄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村民很抗拒,尤其是年轻人,一是忙,二是怕麻烦,三是认为没有必要我来拍他们的全家福。这时我会找出这个家庭中阻力最大的个别交流,多次交流,多次预约,最后都参加了拍摄。有些在外地实在回不来的,我就提取他们手机的自拍像组合成全家福。

比如项爱华家的全家福就是这样。

作品展出后,村民王美娇红着眼框告诉我,她是边流着眼泪边看完我写的文字的,从来没有人这么评价她,理解她,她很感动。
我把拍摄的所有家庭全家福做成版画,冲印了一百六十多张个人照片作为礼物送给村民。作品在2019年丽水摄影节上展出时,我也特意开车接村民到展厅观看。
外孙女来看爷爷

虽然“寻梦丽水”工作坊拍摄任务已经结束,但我与章田圩村的村民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对章田圩的拍摄也会继续。谢谢大家!

NO.3

大家好!我叫邹董雄,寻梦丽水工作坊,我的任务是拍摄章田圩村的老物。

领到任务心里忐忑,以前我都是拍沙龙片为主,先拍下来再说,再且对静物拍摄不甚了解,所以心里没底,心也沉不下来。果真,初次拍摄的图片给傅老师看时,他一直摇头,当场提出严厉批评:你这是在赶作业吗?完全没有把老物的内在质感拍摄出来。后来在他多次指导下,逐步掌握了一些拍摄的方法与技巧,心也沉了下来。经过反复多次、认真仔细的拍摄,最终完成了拍摄。拍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老照片、黄思雅小朋友的画及老物件,并用绢做成了四幅长卷,在丽水摄影节与队友作品一起展出。

老照片包括村民黄伟的老照片,村民黄建妙与叶春富;黄浩与叶丽超;黄国峰与黄伟苗;黄波与潘海娟;黄燕平与李海燕等的婚纱照及黄楚棋小朋友的照片。
黄伟的旧照片
黄建妙与叶春富的婚纱照
黄楚棋小朋友照片
黄思雅小朋友的画,黄思雅小朋友喜欢画画,这些画在搬迁时或许被遗弃,我对这些画做了个影像纪录。

老物件:挂钟、火笼、马灯。

这次的拍摄,让我和章田圩村有了真正的感情,村庄即将拆迁,但我还会再去拍摄,留下更多的影像资料。通过拍摄,我也真正感悟到傅老师所讲的“凝视”的重要性。在每次的拍摄前,不要急于拍摄,要先和拍摄对象建立信任,同时做到“凝视”,真正地去了解对方,才能拍到真正内在的特点。

NO.4

我叫林玉美,我的任务是拍摄章田圩村的植物,留下村里的一草一木。这个任务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毕业于浙江林学院林业专业,对植物分类比较熟悉。陌生的是,从没想过要拍花草树木,不知道怎么拍、怎么呈现。

带着问题,我去书店买来导师推荐的安娜·阿特斯金《不列颠之蓝》、网上找来程新皓的《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学习借鉴他们对植物的拍摄思路和方法;找出树木学、蕨类植物、珍奇花卉等书籍,重温花草树木相关专业知识。根据拍摄任务,我梳理了拍摄思路,提交了拍摄方案。傅老师劝我别着急,静下心来,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认认真真地调查,尝试多种方法,拍出与众不同、有一定的艺术感、还要有留存价值的作品。

我准备了整枝剪、刀具、标本夹、背景布等野外作业工具,到田间地头做起了调查。村里的植物资源很丰富,庙宇后面有一株古樟树,胸径1.5米,冠幅500多平方米,从航拍照片上看,古樟树的冠幅已经把整个庙宇都遮住了。还有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苏铁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香樟、杜仲、马褂木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从村民房前屋后绿化树种和栽培的果树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年代的农民对树种选择的喜好和变迁。还有一些植物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开得非常艳丽的花郁金、箭叶秋葵。

最后,我把植物调查结果在陈柏林同学提供的章田圩航拍片上一一标注,生成了一张有文献和留存价值的章田圩村植物实景地图。

白色小点点是植物名称

《寻路中国》作者的细节描述非常有现场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也脚踏实地深入田间地头,对那些平常熟视无睹的植物观察、凝视,尝试着用不同镜头拍摄、不同背景拍摄、采集标本拍摄等方法,拍了大量的照片。刚开始拍觉得很痛苦:用白背景拍,会留下影子;采集标本拍,有些草本植物失水很快,还没拿到拍摄点就枯萎了;加上风吹草动、虫蝇爬动都会影响拍摄。最后我采取就地拍摄,越拍越顺利了。我把拍到的植物按照树木、花草、蔬菜、瓜果、药材、蕨类等分类放置在六张作品上。

同时选出12张植物照片制作了一套明信片。设计了“连连看”的互动项目。展览期间,让观众为明信片上的植物连线找学名,全对的送一套明信片。让观众朋友参与进来,增强趣味性,还有科普和教育意义。
这次对花草树木的专题拍摄,让我深切感受到调查、观察、凝视的重要性。

NO.5

我喜欢摄影十多年,平时喜欢抓拍唯美,瞬间性的东西,以参加比赛和打赛作为乐趣,也获得过一些奖项,但是具有很大随机性。以前拍摄沙龙式糖水片,没有做过这种社会影像调查纪实类拍摄。

这次参加工作坊是想对自己的拍摄风格进行一个转型突破的学习。没想到这次学习开始就给我当头一棒,因为我想对于即将要被拆迁的章田圩来说,土地对于村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可实际上很多土地被开发区占用,土地上劳作的人很少,基本上都是几个留守老人,加上我是北方人,当地人听不懂我说的,所以我有一些心理障碍。

这是我第一次交的照片,被傅拥军老师狠狠批评,要重拍。他说,成像和语境不符,人像呆板,很多是甜美的笑脸照,没有细节,不能打动人。他特别找出一些经典照片,提醒我:人物肖像照片拍摄时尽量不要张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细节。

后来他让我看沃克埃文斯,尤金阿杰等大师的画册。还告诉我,纪实摄影项目应该有深度、持续、系统的关注,要有独特的风格、有视觉创造性,形成一个完整有评价性的摄影文本。

后来的作品

改变对我来说非常痛苦,很纠结。不过我想受到打击也是好事,工作坊的学习,就是想出新除旧,不断思考,不断学习进步。通过这次工作坊,我学到了很多:拍摄前期要详细调研,选题要认真,角度要新颖,心态要去除功利,用傅老师的话说:要抱着给拍摄对象送礼物的心态,去拍摄安静的、有情绪的照片。

NO.6

大家好,我叫徐新贤。我是今年刚开始学摄影,照相机也是两个月前刚买的。我的任务是记录工作坊所有学员的创作过程,见证他们在一个多月的短暂时间里,不断自我调整、自我突破的那种坚韧和勇气,为了呈现更好的作品,背后付出了大量心血,从开始兴奋到焦虑,从中途的执着到最后的完成。每一个阶段都很真实、精彩。对我来说,虽然有遗憾,但是也有收获。

为什么说对我来说有遗憾也有收获呢?因为开始我跟其他同学一样是拍照片的,选题也通过了,但作品拿出来的时候,没有达到导师要求,被刷下来了。我拍的是当地的企业家,选了当地4个不同背景的企业老板各自的故事,但是导师觉得太像企业家宣传作品,而且这样的作品是需要长时间调研投入才能拍好的,并不适合这次工作坊。

中途被刷怎么办?当时确实很为难,也很不理解,但是又不想就这么放弃,更不想当逃兵。后来傅老师根据我有拍视频的经验,就让我拍摄这次工作坊的纪录片,在导师一步步引导下,我坚持了下来。但是中途也有些“状况”。因为按照我们电视台摄像记者的经验,我觉得这最多是专题片,不能说纪录片,纪录片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而且用这种对话方式去做纪录片还是比较大胆的,当地几乎没人做过。另外一点,我习惯了短、平、快、的新闻拍法,拍人物习惯侧面45度角拍摄,很少正对着人拍,特别是对于脸型比较大的人来说,不太可取。所以坦率地说,当时有些想不通,也很不理解。而且我当时主要想拍照片,拍视频是不是偏离了我的初心呢?当时比较纠结。

不过现在回头,纪录片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是跟工作坊主题很契合。记录了所有学员的创作过程,所思所想,所学所悟。拍摄的时候也都是随机的,事前没有彩排,没有打招呼,事后全程“无剪辑”。整个节目 53分钟,要做到“无剪辑”,还是不容易的。好在最终看上去还比较紧凑,比较有意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呵呵,我就讲这些,讲得不对,请各位批评。谢谢!

工作坊现场|徐新贤

中国乡村影像项目群,会陆续推出一些线上分享,欢迎关注!

编辑 | 兰石

原标题:《为一座即将搬迁的村庄留影造像——以丽水章田圩村为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