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体育老师“卑微”聊天记录引发热议:体育课要“自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9-12-27 10:02
教育家 >
字号

“下一节课,我上”,“好的”。最近,一位体育老师晒出了他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聊天记录。面对同事习惯性而毫无理由占用体育课的要求,这位体育老师除了同意还是同意。聊天记录传播以后,许多网友在社交网络上参与了“体育老师有多卑微”的讨论。

网友的共鸣,足以说明这位体育老师的经历具有普遍性。多年以来,不管是在学生、家长群体中,还是在教育界内部,体育课都被许多人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虽然如此频繁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并不多见,但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缺乏重视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在低年级阶段还能够保证正常体育教学,但越接近升学考,就越忽视体育课,甚至一刀切地取消。

学校不充分重视,其他任课教师占用体育课时自然有了更多“底气”。与学校不重视体育课形成对照的是,当下,体育课似乎成了“高危”课程。学生在参加体育课和体测时发生意外甚至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尽管具体案例需要具体分析,但大量学生成为体育项目的“特困生”,跟平时缺乏锻炼、体育课时不足有着直接联系。

很多人将体育课课时不足的原因归结于应试压力大,学校不得不将有限的时间优先用于文化课教学。一些所谓“副课”在临近升学考阶段被取消,也出于类似理由。但是,体育与文化课程本来不是必然的矛盾,正常开展体育课教学,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还能帮助学生提高精力和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学习文化课。一些有远见的学校组织升学压力大的毕业班学生开展长跑等活动,也是出于对体育教育的深刻理解。

体育老师不该卑微,体育课也要“自强”。在一些学校里,体育课在教学安排中的比重偏少偏弱,也与一些体育教学缺乏明确定位、较为松散有着密切关联。

学校开展体育教育,与开展文化课程教育,有着不同的教学规律和目标。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在努力实现每个学生体质与体育技能达标的基础上,为学生发展体育兴趣爱好提供条件。

从目标的第一个层面来看,体育课不是为了选拔运动员,因此无需像文化课教育一般不断加码,而更要关注那些体质差、体育技能偏弱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可以说,好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课或许不用培养“尖子生”,但帮扶体育“特困生”,应当成为体育老师的重要职责。

从目标的第二个层面看,体育老师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当前,虽然一些城市学校建设了较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但在广大乡镇与农村地区,体育课师资建设仍有很大不足,体育课教学较为粗放。很多人形成对一门运动的爱好,更多地是通过自我摸索,而缺乏体育老师的正确指导。

近年来,很多地方将体育纳入中考必考科目,社会上也出现了将体育以适当形式纳入高考的呼声。通过考试形式推动各界对体育的重视,或许有助于解决体育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体质。然而,应避免把改变升学考试结构变为治标之道。很多中学生升入大学以后,因为体育课减少,出现了身体素质变差的问题。考试不可能陪伴人的一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掘学生在运动方面的兴趣,才是体育教育的根本指向。

在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毛泽东发表了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精神”与“体魄”如何协调发展,体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应当摆在怎样的位置,仍然是我们这代人需要回答的问题。

(原题为:《体育老师不该卑微,体育课也要“自强”》)

    责任编辑:李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