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学不死,看书不止:这部纪录片温暖了我整个冬天

2020-01-02 19: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大家好,我是凹叔。
又到了年末各项总结的时候了,凹叔来问问你:今年读了多少本纸质书?

世界读书日的时候,凹叔看过一篇全球各国每年读书量的新闻,以色列排名第一,人均64本。

我们的东亚近邻日本,40本。韩国,11本。

而中国,4.6本。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产品的成功,也进一步稀释着大家的时间,带走了人们的注意力。

安静的读一本书仿佛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大家好像失去了长时间阅读的能力,总是不知不觉间就被互联网上的新闻,手机上的消息转移走了集中力。

好在,依旧有人读书,有人爱书。

1

没流量的高分纪录片

最近,就有这么一部略显冷门的纪录片,它没有多少流量。

不如美食题材有视觉上的的冲击力,也没有动物题材的萌宠撩动你的爱心。

但它依然收获了极高的评价,豆瓣评分9.4分。

在独家播放的B站,更收获了全员好评的9.9分,33.2万人追番,395.3万的播放量。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300多万的播放量在B站并没有多高,对比之前大火的撸串纪录片——《人生一串》的8000多万播放,简直不是一个量级。

但让凹叔这种读书人欣慰的是,至少还是有30多万人在关注它。

纪录片目前播放了三集,从图书编辑,图书翻译,书店老板,绘本画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书籍背后的故事,既有行业的深度,又有职业的广度。

当然,还有配音的温度。

没错,为纪录片献声的就是胡歌,而且是他第一次为纪录片献声。

在如今这个时代,能为这么冷门的作品献声,相信胡歌也一定是个爱书之人。

博尔赫斯说:“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对于纪录片中的那些人,书籍可能就是他们的天堂。

2

书海编舟记

第一集的主题是编辑。

第一个出场的就是一个卖不动书的文学编辑,比这更悲伤的是,他的头都秃了。

朱岳,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后浪文学主编。

学习法律的他,做过三年律师,却在一次应聘法务的过程中,稀里糊涂的当上了编辑。

在他看来,写小说是当上帝,而做编辑是当杂役。

长期以来,他把写小说当作志业,而编辑,只是恰饭的手段。

每天的工作只是上班打开,看豆瓣,改稿子,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

颓丧的状态持续了十年,直到他遇见了一本书,《寂寞的游戏》。

39岁就自杀的台湾作家袁哲生的代表作,在他看来这部作品不亚于任何西方大师的作品。

他和营销编辑开会,找了一百个多个人推荐,可没人愿意要。

推书时的朱岳绝对称得上“丧心病狂”,甚至把不肯帮忙的铁哥们直接拉黑。

好在,这本书通过本身的质量和顽强的生命力,获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还入选了当年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

从此,朱岳也认为编辑和写作差不多,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事业。

他希望用好作品,抵抗语言的劣化,也努力让纯文学在商业上运作下去。

为了安利图书,他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带着自家书到北京的豆瓣书店赚吆喝。

两个爱书的中年人在镜头面前局促不安的尬演,其实是导演有意为之。

导演说,我们原本想拍的是一个像《重版出来!》那样燃的故事,没想到最后拍了一个特别丧的故事。

不过,对于图书和出版的热爱,编辑们的悲欢其实是能够相通的。

在《重版出来!》中,漫画编辑菊地在负责的杂志倒闭之后,本有机会调到其他部门。

《重版出来!》

松田奈绪子 著

磨铁图书出品

可为了和他共同成长的作者,选择了辞职,以独立编辑的身份继续和作者八丹合作。

当营销发现八丹的作品有大卖的潜力之后,两个人卖力的配合推广。

绝不允许这么好的漫画卖不掉!

巧合的是,类似的话,朱岳也说过。

这样的好作品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现实和虚构作品间,产生了奇妙的交集。

同样是为了一本好书,有的人可以一等就是13年。

俞国林,工作了18年的老编辑,参与过十多种国家级的古籍项目。

他喜欢研究图书注解背后的故事,一次偶然的阅读,他发现了一篇郑天挺先生的日记,觉得如果能把这些日记找出来,也许可以整理成一本很有价值的书。

他联系到郑天挺先生的儿子,原来日记还有几十本,基本都在保留着。

然而,有的家人对于日记的出版有所保留。

十多年间他并没放弃出版的希望,每年都会去天津看望郑天挺的儿子郑克晟,两人甚至成了忘年的好友。

皇天不负有心人,2017年,老俞的诚意打动了他们全家的人,老俞终于获得了出版的授权。

经过一年的释读、考订,七八遍的校对,《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终于出版了。

截止到今年9月,已经卖出了两万本。

销量两万本的书,却用了13年的准备,值得吗?

也许俞国林对郑天挺先生的评价,也适用于他和这部作品。

君子固穷。

销量虽然不高,可这本书的意义不光是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想,更是一部西南联大史。

对于研究抗战时间的政治经济生活,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学术界的极高评价。

销量绝不是评判一本书的唯一标准。

对于编辑来说,为了一本好书的出版,多久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多大的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

无独有偶,在《重版出来!》中,编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算把之前的经典作品做成电子版,让更多年轻的读者能够再次读到它们。

为了得到授权,和田主编亲自去漫画家牛露田老师家里拜访。

可落魄的漫画家对此无限的排斥,甚至恶语相向。

为了拿到授权,和田主编和黑泽心甚至做起了家庭调解员,查明了漫画家和女儿隔阂的真相,引导父女俩修补了伤痕。

不光要穿梭于字里行间,研究逗号与句号的学问。

还要用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这些全是一个优秀编辑需要做的工作啊!

故事的第三个人,是一位译者。

和编辑一样,翻译也是一个与孤独相处的工作。

他们凭借对文学的热爱,独自泛舟于词汇之海,以迟缓而审慎的态度,为读者扫除语言的障碍。

一段拉丁风情的音乐,男神登场。

范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系主任。

很多人对他的熟知是因为他翻译了马尔克斯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

当年,因为北大西班牙语教授的一句“拉美文学大有可为”,他误打误撞的进入了北大西班牙语专业。

因为热爱文学,想把更多的作品带给大家,他走上了翻译的道路。

2010年的一封邮件,改变了他翻译生涯的命运和他对翻译的看法。

他收到了翻译正式授权版《百年孤独》的翻译邀请,并从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百年独孤》和它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掀起过一阵狂热。

莫言、陈忠实、贾平凹,受其影响的中国作家不计其数。

市面上未经授权的翻译版本就有十多种。

1990年马尔克斯来到中国,看到这些盗版的译作,也曾放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会授权给中国的出版社出版。

如今,正式授权版本几经波折来到面前。

在范晔看来,翻译这样的作品,也是学武之人和功夫大师过招的机会。

面对只有十个月的时间要求,他阅读了马尔克斯的所有作品,《百年孤独》的各种研究,反复阅读西班牙语的原文,试图捕捉马尔克斯创作的感觉。

(范晔的原版《百年孤独》早就被他翻烂了)

最终,范晔的译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流畅诗意的翻译风格也广受好评。

马尔克斯、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塞尔努达,面对这些并不相同的拉美文学巨匠作品,范晔在翻译时也能灵活的转换于不同风格之间。

可在他看来,翻译也是门遗憾的艺术,如果再给一点时间,总是会有改进和微调的地方。

3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第二集,我们跟着书来到了台北。

旧香居,台北最有名的二手书店之一,主营绝版书和珍本书。

常客们喜欢聚集于此,不光是聊书,也聊各类八卦和学术问题。

从1979年吴雅慧的父亲经营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风风雨雨。

2003年吴雅慧从父亲手中接任,成为了第二代店主。

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边看书边看店,图书是她与未知世界链接的方式。

在这堆散发油墨和霉味的泛黄纸页里,她任意徜徉。

一次捡硬币的偶然让她发现了一本《国菓图鉴》,精美的图书和500册的限量,开启了他对于旧书的全新认知。

她渐渐明白,为什么会有花那么多钱找父亲买旧书,也对父亲的工作充满了敬意。

从废品站收书到路边摆摊,再到固定门店,吴雅慧的父亲一步步把旧香居打造成了台北书店的一块招牌。

接班父亲后,为了打破传统传统旧书脏、乱、旧的印象,她和弟弟用了15年的时间将几十万册的旧书整理成系列,还办了很多书展。

这些备受冷落的旧书也重新被人们发现和重视。

有旧书店,自然要有收旧书的人。

镜头转到了北京,一场书友间的聚会。

简单的交谈,就能感受到书友间对于图书的热爱,还有完全不亚于宅男对手办的痴迷。

在这些藏书家的心里,书的价值有另一套标准。

陈晓维展示了他最满意的收藏,1963年鲁迅先生编译的《凯·勒惠支版画选集》,从内容到装帧都由鲁迅先生一手经营。

总共才有103部,每本都有鲁迅先生亲写的独立编号,在民国时期已是有价无市,文学家唐弢甚至写信给鲁迅求得了一本编号12的一册。

陈晓维在唐弢的书中得知此事,在一次拍卖中,由于只写了版画选集四个字,他用3万元的低价,拍得了这个镇库之宝。

(硬核书友,连手办都是鲁迅)

“书本身是一个故事,写书的人身上又有个故事,书的流转又是一个故事。”

这也许就是藏书最大的意义。

陈晓维把藏书当作濒临物种进行拯救,把书放在保护区,称自己是馆长。

而上海的80后神仙夫妻,lulu和蜗牛,则是通过流转的方式把更多的图书带给读者。

有的人要身体在路上,有的人要灵魂在路上。

而他们两个,全都要。

他们喜欢去旧书市淘书,再把这些书分享给更多的人。

(上海文庙旧书市场,明年三月就要关闭)

从租书,图书漂流再到快闪移动书店,这对夫妻一直用各种有趣的方式和人分享着书籍的乐趣。

他俩开着车,用香蕉箱装着满满的图书,行驶了九千多公里,跨越了11个省份。

咖啡厅、音乐节、菜市场,用图书邂逅了无数个人和有趣的故事。

甚至把书带到了乡村。

她觉得有些幸福感不是通过金钱来衡量,而是分享。

他们用分享的方式,传递着属于书籍的美好。

在《重版出来!》中,对于书店,松田奈绪子也用寥寥的几笔,就描绘出了书店、懂书的店员对于一本书推广时的重要性。

好的作品不一定好卖,一本书的畅销有时候更像是一个玄学。

可正因为如此,贩卖图书才如此有趣。

而爱书的店员对于优秀的作品如此的推广,读者感受的到,编辑和作者也都感受的到,甚至感动的泪流满面。

而书籍,就是通过这么一群热爱图书,追寻梦想的人辗转到了读者的手上。

最后送大家一首诗,作者是诺奖得主,波兰诗人米沃什。

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

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

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

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

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

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

“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

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

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

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

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

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

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

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SundanceKid;本文编辑:SundanceKid;监制:袁复生。如需转载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凹叔推荐↓

《樱风堂书店》

村上早纪 著

磨铁图书出品

“这不是适合这个时代的书店,却是这个地方最后一家书店。我不想放弃,我想将宝贵的顾客,以及宝贵的书店托付给你。你可以让这家书店起死回生吗?”

处于人生低谷的爱书青年月原一整,遇到了这家奄奄一息的樱风堂书店。

这是偏远小镇上*的书店,四周被樱花树所环绕,已经为小镇服务了上百年时间。然而因为店主病重,书店或许很快就要被关掉了。就在此时,年迈的老人向月原提出了建议:“接手我的书店吧。”

心怀重整书店的信念,月原踏出了脚步,而他自己也在被书店所拯救着。

一家家书店就像黑夜中的一盏盏灯火,哪怕再微弱,当他们同时因一本书而亮起,便能点燃奇迹,那是书店的奇迹,也是人生的奇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