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蔡东《星辰书》:深圳“城市文学”的书写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实习生 申璐
2020-01-03 09:1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近四十年以来,深圳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新兴城市,深圳文学作为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记录写照,也随时光的流转而不断变迁。早期从广州入深圳的第一批作家开启了深圳的移民文学热潮;到了1985年前后,反映劳工关系和打工者自我意识萌芽的打工文学成为深圳文学新的符号;200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崛起,青年作家的大批涌现,深圳的城市写作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多样态的时代;2012年,“新城市文学”的提出标志着深圳城市文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然而从始至终,反映中国新时期城市发展和人物命运、心理纠葛是深圳文学的底色。

青年作家蔡东是深圳“城市文学”的书写者。蔡东,出生于山东、现居深圳的小说家。在《十月》《收获》《人民文学》《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多部,出版《星辰书》《我想要的一天》等小说集。2016年,她获得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8年,她获得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提名奖。

2019年12月28日,由中国作协指导支持,深圳市文联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深圳城市文学发展暨蔡东《星辰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等出席会议。胡平、李朝全、孟繁华、贺绍俊、王干、陈福民、刘大先、张莉、徐晨亮、张菁、岳雯、饶翔、刘秀娟、文珍、王倩、刘上江、于爱成、贺江等20多位专家学者、作家参加了研讨。

《星辰书》是蔡东的最新小说集,收录《来访者》《照夜白》《天元》《伶仃》《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跃》等作品。八个故事见证了个人世界的剧变,曾经在苦海里浮沉的人们开始用各种方式寻找上岸的机会,在绝望中希望,在悲观中乐观。

蔡东

人性焦虑的沉思录

研讨会上,专家们结合深圳城市文学发展,重点对蔡东的作品展开了分析。谈及《星辰书》之名隐含的寓意,作家李朝全认为“绿叶星辰”之下,每个人都能在书中寻得那道微光,照亮生命的长夜。在他看来,长篇小说就是要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头有众生有万物,有流逝的时间。小说起名叫《星辰书》,暗指星辰创造出来的世界。作家的写作,写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都在这里能够找到跟自己对应的那个人物,对应的情节生活,“星辰就是星空中那一道细微的光亮光芒,也可能是一种生活里头的微弱的光,虽然生活充满各种疼痛和痛苦,但是也有很多能够照亮我们生命光彩的东西”。

评论家顾建平认为,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是《星辰书》的一大特点。在蔡东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人都是有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每个人都是病人,“这本书《星辰书》也可以说是人类不良情绪的沉思”。这本书实际上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不良的精神状态,《伶仃》里卫巧蓉的猜疑和怨恨,《来访者》里江恺外表平静之下,内里糟糠的情绪。“生活中有些人非常温和的,非常和蔼,非常平静,然而突然间他可能会爆发,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戾气”。

除了不良情绪的沉思外,评论家胡平认为,“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的描摹是小说的另一个特色,“我认为蔡东的一部分小说强烈地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小说人物情绪异常感觉到某种异样、某种神经质,这些东西不能简单地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加以解释,主要产生于时代的氛围,以及一种文化特质的压迫。”

以《照夜白》为例,胡平分析道,《照夜白》当中女教师谢梦锦教了六年课,突然对发声产生了反感,后来有意地失声避免和别人说话,不愿意参加各种聚会,婉拒所有授课的邀约,举止上看读者会心生疑惑:怎么会有这样一种人?但是反思她所处的环境,以及六年教书下来,自己所承担的精神压力,也能够看出她的心境的某种合情。作者通过所谓的个体的一端来反思文化环境的变异,从而让人们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和个体。

张莉从女性写作的视角出发,认为蔡东的《星辰书》诠释了一种不同的对于人性的解读。她对人的理解就是:人不是原子化的人,人是生活在群体里,人只有在人和人发生关系的时候才能成为人。而如何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全书的中心,蔡东从女性的角度记述着日常生活的魅力。

对于“日常性”的思考是《星辰书》体现出的哲学面向。贺绍俊认为,在蔡东的眼里“日常性”是既神秘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它就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间,不可琢磨、不确定也无法掌握。这种“日常性”是传达我们的爱,我们的正常的情感,让我们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的一种生活场。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日常性”经常会被阻隔,所以她的小说往往是写这种“日常性”被阻隔的状态,人怎么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城市文学的“向内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说的发展经历一个“向外看”到“向内转”的流变。胡平认为,1990年代开始小说“向外看”,描摹外部世界和讲故事成为共同的风格,故事大多围绕改变,将阅读障碍降到最低。更明快的小说,像是网络小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景象,明快到可以用手机在地铁上看得清楚。但是,小说的领域本来是可以非常丰富的。“蔡东的小说所写的,往往是其他小说家不太涉及的地方,读起来有一种陌生化的感觉,陌生化的感觉正是文学创作生长的领域。”胡平说。

“艺术的技巧就在于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势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然设法延长,使我们想起这些话。蔡东试图改变读者舒舒服服看小说的习惯,使读者成为作者的合作者,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理解和认识。这种偏向人的内里,体现了文学的‘向内转’。”胡平说。

在孟繁华看来,“向内转”的一个突出体现在于关注人内心的情绪。蔡东小说中的人物是自始至终都生活在都市中的,他们对于都市的心态值得探究。“深圳还是原来的深圳,城市还是原来的城市,但是我们看深圳这么多作家,他们反映的深圳是一个深圳吗?蔡东通过她的发现,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不一样的深圳当下人的生活图景。”孟繁华说。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