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曾国藩:我家不需要富二代

2020-01-10 07: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报销军费约三千五百万两,其中除少量各省协款与清政府指拨轮船退款外,绝大多数属自行筹措而来。在此过程中,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十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了。但曾国藩却没有因此而发财致富。虽然可以支配的金钱如沙如海,他寄回家里的钱,却比京官时期还要少。

                                                                                                      1

咸丰五年,曾国藩几次听送信的长夫说,弟弟曾国潢资助欧阳夫人在衡阳五马冲(曾氏岳父家附近)买了一百亩田地,作为曾国藩的私产。

十二月初一日,曾国藩写信回家,拒绝这项地产,信中说:“我多次听人说家里去年在衡阳五马冲买了一块地,而且是国潢给我买的私产。我入仕二十年,官居二品,封妻荫子,带兵在外,小有名望。父亲与叔父还没有分家,我没有购置私产的道理。况且田地靠近蒋家垅也就是我妻子的娘家,尤其不像话。这个风气一开,将来澄弟必然会在暮下购置私产,温弟必然会在大步桥购置私产,植弟和季弟必然会各自在中沙、紫甸等处购置私产。将来子孙后代一定会有轻易舍弃祖屋 而迁移去外祖家的。”

除了这些理由,这封信中还有一段十分关键的话:“我妻子是女流之辈,纪泽又年幼无知,全凭弟弟们教育训导,引导走向正大一路。如果你们让孩子从小走上庸鄙自私一路,将来心胸越来越狭窄,就难以纠正了。子孙后代的穷与富,命中注定。因此不必汲汲营营,请国潢把五马冲那块地替我卖出去。”

这段话说明了曾国藩不往家里寄钱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独特的金钱观:奢侈的生活不利子孙的成长。

                                                                                                      2

这是曾国藩一贯的见解。咸丰九年日记中记载,有一次他与左宗棠聊天,左宗棠说:“收积银钱货物,固无益于子孙,即收积书籍字画,亦未必不为子孙之累。”给子孙后代存钱,固然不好,就是给他们留太多古书、字画,其实也不见得是好事。曾国藩很欣赏这句话,评价为“见道之语”。他从自身经验总结出,大富之家并非是一个人良好的成长环境。他曾在家信中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他说他决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我这辈子,决不给孩子们留下遗产。如果他们争气,不用我给他们钱。如果不争气,我多留一分钱,他们就多造一分孽。

所以,他不多寄银钱回家,也是担心家风因此而坏。他在家信中说得很明白:“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这一思想是曾国藩教育观念的一贯基础。所以他在给曾国潢、曾纪泽的家信中,对后代的生活作风反复絮言。比如咸丰六年十一月五日,他在给纪泽的信中说: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臣(颐) 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 其戒之,至嘱至嘱。

然而曾国潢对曾国藩的这些话,执行得并不彻底。曾国潢自认为作为湘乡“第一乡绅”,和别的绅富比起来,他的生活已经十分节俭了,但在曾国藩看来,他在许多地方还是过于大手大脚。咸丰六年三月,曾国潢因事在省城向李仲云家借银二百两,事后希望曾国藩代为偿还。曾国藩写信拒绝,要求家中卖地偿还此项。

因为这件事,再加上前年衡阳买田的旧账,曾国藩对曾国潢十分不满,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致曾国潢的信中说了这样的重话:“澄弟与我湘潭一别之后,已若漠然不复相关,而前年买衡阳之田,今年兑李家之银,余皆不以为然。以后余之儿女婚嫁等事,弟尽可不必代管。千万千万!”

曾国藩积蓄已久的愤懑和不满洋溢在字里行间。

                                                                                                      3

不过,第一次出山期间,发生过一件与曾国藩所标榜的清廉作风相违的大事:曾国藩名下一笔一万两的巨款,从武汉被运回了湘乡曾家。

那是咸丰六年上半年的事。《曾氏三代家书》中有一封曾国华写给曾国潢的信,日期是咸丰六年三月初一日。信中这样说:纪泽姻事,家中无钱可用,大兄有钱一万两在李迪翁处,弟嘱其送寄我家。

并且说:“弟不自行着人送归,此中有避嫌之处。”这封信的发出地点应该是湖北。咸丰六年之初,曾国藩在江西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太平军在江西处处得手,“匪踪几欲蔓延全省”。湘军被困于南昌和南康两府的狭小地区,困守孤城,与湖南、湖北皆文报不通,联系中断,连送家书都不得不用隐语蜡丸,化装潜行。即使如此,送信人往往还是被识破,遭捕杀者达百人。曾国藩连续五次遣使赴鄂请援兵,但一直没有音讯,为此十分惶惧。他感到“道途梦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自认为是“军兴以来,各省所未见”的败局。

曾家不知曾国藩生死,自然心急如焚。二弟曾国华毅然到湖北去见胡林翼,要求带兵去救援长兄。胡林翼派出三千六百名兵勇,“交公弟国华总领之,以援江西”。曾国华此信应该写于此次出征之前,故信中还说:

但老亲大人因江西警急,恐不免于忧虑,烦老兄善为宽解。江西虽紧,究未有贼 逼省垣,各省救援之师,已渐次将集,或亦可以剿平。且此关于国家大局,亦有一定之数,我家亦无事过于焦急也。弟此次冒昧之行,惟尽心力为之而已。

曾国华在金钱面前,远没有曾国藩那种避之如仇的坚定意志。当他到了湖北,得知曾国藩在李续宾(李迪庵)处积有万两白银后,毫不犹豫地决定致送回家。借口之一是曾纪泽结婚要用钱。此时距曾纪泽婚事,还有二十天。

李续宾是曾国藩的亲信之一,咸丰六年初他正在罗泽南麾下围攻武昌。曾国华与他一见如故,后来还成了儿女亲家。如果是在平时,如此巨额款项,曾国华和李续宾肯定要请示曾国藩后再做决定。此时恰好曾国藩与湖南、湖北文报不通,曾国华即借此机会,擅自做出了这个决定。

直到三月底,胡林翼派出的勇弁怀揣蜡丸书,间道抵达南昌,才与曾国藩联系上。而考曾国华家信,他是四月二十八日行军途中才首次接到曾国藩的信。曾国藩这封信也是用隐语写成,称胡林翼为“润之老板”,称彭玉麟水师为“雪琴河里生意”,称江西巡抚为“秋山宝店”,可见形势仍然相当紧张。

                                                                                                      4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基本可以判定,曾国华此举事先没有征得国藩的同意。

因为曾国藩不要钱之语说得如此之响,所以曾国华此次送钱回家,做得不声不响,而当此之际,曾家确实非常困难。一是以前曾国藩每年还较为稳定地寄回家里一二百两,从军之后此项不增反减。二是曾家前后经历了祖父、祖母、曾母去世,花费巨大。三是曾国藩回家奔丧不久,在京妻儿家小都回到了湖南老家。曾家几兄弟这些年也纷纷给家族添人进口,曾家人口已达二十多人。曾家的体面乡绅生活本来就是苦撑面子,现在生活当然更加紧张。而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又马上要结婚,没有这笔钱,实在难以支撑下去。

曾国藩的老父亲曾麟书因为家中财政紧张,愁苦异常。而老人理解曾国藩的处境,支持他清廉自处,绝不开口向曾国藩要钱,只好自己艰苦支撑。此时曾国藩已带兵三年,积银万两,也非常正常。相信此举一定可以大大缓解曾家的经济状况。

按常理推测,这样重大的家庭财产事务,曾国藩得知之后,肯定会在家书中发表意见。不过在后世保留下来的家书中,并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内容。

                                                                                                                                                   

以上摘自张宏杰《曾国藩的经济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