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斑不一定生儿子,但变丑是真的

2020-01-10 15: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长斑=生儿子?

怀孕的时候,妈妈的身体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不少人就希望从妈妈不同的变化中能看出些端倪,比如肚子尖、喜欢吃酸的,老一辈都说这些代表会生儿子。

不过胃口和肚子的形状,准妈妈们可能觉得怎样都好,有一件事,就不那么招人喜欢了——长斑!是的,白白嫩嫩的脸上惊现色斑,这可如何是好!!什么?长斑会生儿子?那个,让我纠结一下,要不还是长几个斑……

坊间的确有传闻,如果怀的是宝宝,分泌的雌激素就会多,妈妈皮肤就会比较好、比较光滑。如果怀的是男宝,妈妈就会变丑,皮肤会比较粗糙,甚至脸上会发很多痘痘和斑,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孕妈妈皮肤的变化的确和怀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不过无论宝宝的性别如何,怀孕以后身体内的激素水平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睾酮的分泌量都会明显上升,无论怀的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这些激素的分泌量没有太大区别。

除了激素的影响之外,孕妈妈皮肤的变化还与生活习惯、环境等许多因素有关。

有人说,激素水平升高了,让皮肤变坏?事实的确是这样的呢,不止是脸上,激素水平的升高会让妈妈的颈部、腋下、乳晕、腹部中线、腹股沟以及手脚关节处的皮肤变黑。

脸上尤其是鼻梁,双颊,下眼睑和前额会比较明显。而原先如果有斑,或者有疤痕,比方说黄褐斑,晒斑,也会因为激素水平上升,颜色会加深,加重,扩散。

长斑的罪魁祸首—雌激素

怀孕的时候,孕妈妈的雌激素,孕激素,睾酮水平都会上升,而在这些激素中,雌激素对妈妈的孕斑影响最大。

雌激素虽然会让准妈妈长斑,但是雌激素并非坏激素,雌激素与预防骨质疏松、乳腺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有很密切的关系。

而对于皮肤来说,雌激素的存在可以阻止皮肤老化,修复皮肤的损伤,促进毛发生长,不过雌激素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促进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

理论上来说,雌激素升高时,长斑的概率就会上升,除了怀孕外,长期口服避孕药,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紊乱,肝脏不好不容易代谢雌激素等情况,同样会产生色素沉着。

而怀孕时雌激素升高明显,所以黑色素细胞的活性增加也特别明显,雌激素刺激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颗粒,而同样升高的孕激素可以促进黑色素体转运和扩散,怀孕期间色斑就容易产生了扩散了,所以雌孕激素合作,孕斑长得快。

怀孕时的色素沉着一般出现在早孕、中孕,并会逐渐加重至足月。有些妈妈在分娩之后,孕斑还会持续存在。

看到这里,孕妈妈会不会很郁闷呢,这些斑是不是要永远停留在脸上了呢?

随着宝宝的出生,妈妈的激素水平会慢慢的恢复正常,长出来的妊娠斑和色素沉着的其他部位也会慢慢褪色并恢复正常。

其实孕斑的出现,除了和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外,还与家族史、激素治疗、日光照射、某些药物的光毒性、心理压力有关,在怀孕期间,如果稍加注意,会比较不容易长斑,而已经长了孕斑,恢复的可以更快哦。

如何预防和治疗?

01

注意防晒

紫外线会加速色素的变化,孕妈妈的皮肤又特别敏感,所以孕妈妈要注意避免紫外线较强的时候外出活动,减少呆在阳光下的时间。

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可以选择撑伞,戴帽子等物理防晒措施,或是选择低刺激的防晒霜,回家后要记得立即清洗,防止防晒霜堵塞毛孔,影响皮肤的正常护理,同时,晒后的保湿同样也很重要哦。

02

饮食调理

维生素C和E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淡斑祛斑,维生素E也同样可以抑制黑色素形成,而孕期的出入通畅,减少肠道毒素淤积也能减少色素沉着的发生。

所以怀孕时孕妈妈应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的同时也补充膳食纤维,多喝水,减少便秘的发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番茄,柠檬,冬瓜,鲜枣,芝麻,核桃,薏米等。

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小麦胚芽,豆类,菠菜,蛋类等。

03

清洁皮肤

清洁补水去角质,不用多说了吧,日常清洁保养的心得相信大家很资深啦。

不过孕期不要盲目使用祛斑霜,不要使用含有激素,铅,汞等物质的产品,对妈妈和宝宝都有不良影响哦。

04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睡眠,不仅对宝宝和妈妈的健康有益,还是内分泌系统良好运作的基础,休息不好或心情压抑时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加重孕斑,孕妈妈需要注意哦。

05

必要时就医治疗

如果妈妈对孕斑特别有成见,实在难以接受,也可以到皮肤科就诊,让专业的医生评估一下,给一些专业的建议,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或是进行美容治疗,达到祛斑的目的,不过要选择正规医院哦。

孕斑大多会随着妊娠的结束有所收敛,如果妊娠斑在生完宝宝后迟迟不褪,或是皮肤颜色变化时还伴有疼痛,碰上去也痛,伴有发红甚至出血的话,就需要尽早到医院就诊啦!孕妈妈孕期也要美美哒~

免责声明:

1、本文配图源自包图网。

2、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