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搭好科创中心的框架,2020年的上海有哪些切入点?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李佳蔚 见习记者 张慧
2020-01-20 17:0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在科创发展上将又一次“迭代升级”。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方案——在2020年的上海两会上,这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框架是布局一项工程的基础,科技创新需要有稳固的“四梁八柱”。1月20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表决通过,确定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框架,为相关具体配套制度的制定、实施提供依据。《条例》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随着科创成果更多地崭露头角,上海在科创领域逐渐聚焦世界目光。2020年对于上海来说,建设科创中心的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

这种热度,从今年的上海两会就有所体现。两会期间,梳理代表委员们关于科创的意见和建议,“人才”、“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成为会场里频繁被提起的词汇。

人才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强调“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同时,上海要保持澎湃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必须要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追梦圆梦的热土。

近年来,上海先后推出了人才政策20条、30条,还制定了人才高峰计划。不断补充和细化的方案背后,是上海对人才张开双臂的开放姿态。

深耕多年的人才政策带来累累硕果。

2019年4月10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天文大厦三楼的大屏幕上,黑洞M87的影像正式亮相。为了揭开黑洞的神秘面纱,全球共60多个研究机构、2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了黑洞观测项目。中国大陆参与该项目的16名学者中,8人来自上海天文台。

同年5月,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再次给科研人员吃了“定心丸”。他说,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吸引更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合计308项(人)。其中,上海共有52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新华社 资料图

1月15日上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高地”时,上海市政协委员陈贵注意到了现场掌声的高音量。

陈贵认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人是最核心的要素。为此,他在自己的提案中建议,同等对待海归人才和国内应届毕业生,参照国内应届毕业生凡是进入上海市医院参加规培者均可立即办理落户手续的做法,从国外获得正式学位的海归人员也应可以办理落户手续等。

上海市政协委员单晓光建议,修改现有人才落户等政策,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和倾斜。

除了程序上的简化,人才的收入保障也成为两会的关注点。

“能不能从临港开始,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试点,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毅在分组会议上发问,“我想到,这既跟人才有关系,也跟税收制度有关系,这不是很小的一个点,它将来的意义很大。”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张毅说,不少外籍人才关注的重点是上海有没有好的工作环境,好的税收制度,而税收制度关乎实际收入。

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上海要利用人口红利、释放更多创新能力,“上海一定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样才能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驱动力。”张毅表示。

成果转化

人才具备后,不局限于实验室,作用于社会发展,才是科技成果的“正确打开方式”。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天花板”, 2019年3月,上海发布“科改25条”,提出促进各类主体创新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优化科研管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等六大改革任务。

梳理全文,这场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年5月,澎湃新闻记者曾走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按上硅所的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个人在技术转让与许可所获收益中的奖励比重最高可达52.5%。温兆银研究员和他的团队的钠镍安全电池技术以5500万元现金和500万元作价入股实现转移转化。

目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集成度、自动化、批量化生产线已在上海嘉定建成并进入全面调试阶段。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其价值属性,才能拉动经济和就业。”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

为上海创新策源提供新动能,需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破题的关键在于解决技术转移中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权属问题。黄震认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是特殊的国有资产,不能把它与一般国有资产画等号,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具有社会公益性。

他建议,上海要解放思想,尽快出台政策允许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全部或部分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激发科技创业活力,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为上海创新策源提供新动能。

与黄震不谋而合的是,方建安等十位委员建议,在完善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大力培养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此外,方建安等十位委员还考虑到了完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的方案。

马驰、胡苏云、夏金华、乔国强四位委员则建议创立上海-巴黎科技项目转化平台,试图在结构上为科创中心建设提出新思路。

他们认为,通过与欧洲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合作的方式,能发挥海外专家的综合优势,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以新技术引领产业科技升级。

2019年7月,科创板鸣锣开市。

资本赋能

频频被代表、委员提及的,还有如何助力科创企业打通资本关口。

2019年7月,科创板鸣锣开市。当月,上海印发《关于着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称为“浦江之光”行动,加大科创企业孵化培育力度,推动科创企业挂牌上市。

设计之初,除了科技创新助推器的第一层考虑,科创板还被赋予了制度改革试验田的意义。通过科创板包容性制度设计,推动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与融资市场对接,接受市场的洗礼和选拔。

来看看半年多的成绩单。

1月1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19年,科创板受理205家企业上市申请,70家企业成功上市,筹资额达到824亿元。2020年,上海将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

当日,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泽洲作关于《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的说明。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金融环境建设”被独立成章。

如何利用好上海的金融服务环境,赋能科技创新?两会期间的代表委员观点中,不少声音集中在中小微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上。

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民钢认为,设立科创板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助力,但刚起步的中小型科创型企业很难达到科创板的上市标准。

他建议借鉴美国证券市场的有效经验,研究试点在科创板内设立不同层次的上市门槛,并试点注册制,以帮助中小型创新创业型企业获得各类金融资本的助力,更快更好的成长。

可以开源的渠道还有不少。上海市政协委员梁颖宇认为,解决创投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募资难问题,可以转变思路,通过丰富创投主体实现创投资金集聚,创新创投募集资金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除了融资募资的问题,科创产业有着投入长、投入大的特点,对于中小科创企业而言,一旦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前期大量投入就有“泡汤”之危。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于晨建议建立科技保险体系,对上海市财政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全过程保险全覆盖。

1月20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条例》,这也标志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有了强化制度供给和法治保障。

在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看来,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本法,立法的根本宗旨是为激发和保障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他认为,《条例》为科创中心建设构建了更具竞争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固化相关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蓝图承载了所有人的希望,两会会场里回荡的这几个科创中心热词代表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期待。定下了目标,就来到了新的起点。同开放一样,科技创新也将嵌入上海的城市基因。

这一年,上海整装待发。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