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中“三剑客”:每一件皮影都凝结着匠人的灵气和才华

2020-02-07 19: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大众媒体和工业制造的冲击下,江国庆、汪天稳和李世杰成为最后的关中皮影“三剑客”。

 

图:“碗碗腔之王”李世杰

▲“我朝也有几个英雄爷……”

 江国庆和他的师傅汪天稳,亲眼见证了陕西皮影戏20 世纪以来的溃败,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作为一种古老的傀儡戏,直至20 世纪90 年代之前,皮影戏仍是关中平原上广大农村红白喜事、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活动,而现在,是皮影而非皮影戏成为故事的主角。

某种程度上,江国庆和汪天稳与他们共同打造的“华县皮影”品牌,一起见证与推动了这场皮影制作与演出分离的变革。皮影制作与演出的分离,似乎是转型时代皮影的生存之道,只是,这条道路也不容易,而更为艰难的是,皮影戏曾经真正的主角们——比如“德庆社”当年的台柱子、有“碗碗腔之王”称号的李世杰已经心凉。

在陕西戏曲研究院那栋略显破旧的家属楼里,80 多岁的李世杰不时接待各路采访,见到外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对这个事情无望了。”现实的情况是,会唱皮影戏的艺人越来越少,一些并不懂戏的人反而弄虚作假,妄图申报国家传承人。尽管愤慨,聊得兴起,他仍会取下墙上的月琴,坐在堆满杂物的阳台上,连弹带唱起来:

“我朝也有几个英雄爷……”

 

▲“皮影这个艺术太深了”

在一个小区居民楼13 层的工作室里,汪天稳正带领四五位徒弟赶制《白蛇传》的演出皮影,在这个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大厅摆放着各种装裱完毕的皮影,一间卧室用于雕刻,另一间用于染色。每逢赶制一批急活儿,他们都会在这里进行一段时间的封闭作业。

从11 岁开始,汪天稳已经整整刻了55 年皮影。最初家人想让他去学秦腔a,他见那些唱秦腔的孩子很可怜,穿着浑身补丁的衣服,吃饭的时候还不能上桌,只能端着一碗饭远远地赶快吃完。皮影戏班的待遇显然要好一些,总共才五六个人,至少可以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因为从小喜爱,他从家里背粮带钱,一个人跑到西安,跟着在陕西省傀儡艺术剧团上班的同乡——皮影制作大师李占文,开始学做皮影。

过去,皮影制作艺人又称“影子匠”,往往受聘于有钱的财东,专门为皮影戏班制作演出道具。从1960 年到1963 年,汪天稳跟着师傅学了三年。那个年代,手艺行里的师徒关系非常紧密,形同父子。每天早上起来,汪天稳首先要为师傅倒尿盆,叠被打水,睡前同样要伺候周到,而师傅除了把手艺倾囊相授,就连订婚结婚也帮他拿钱张罗。

陕西皮影以西安为界,分为东南西北四路,最有代表性的是东路和西路,前者集中于华县、大荔、渭南、华阴等地,后者则主要在宝鸡。东路皮影的制作最为讲究,其雕刻技艺之所以至今领先全国,缘于其不同于其他皮影雕刻所采用的“侧刀法”,采用“推皮走刀”的特殊技法——刀扎下去不动,靠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的功夫,推动牛皮雕刻,如此则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下刀的位置,皮影因此可以刻得和头发丝一样细。这样一来,对雕刻者的手上功夫要求就很高,练不好便钻不透牛皮。

 

图:制作陕西东路皮影的刻刀与染色颜料

开始,师傅扔给汪天稳一块牛皮,让他用一只手压住,另一只手转牛皮,最后换成砖头,直到把手练肿再消了,才算过关。此外,每天早晚各半小时的练功还有讲究,早上必须在大小便之前练习。两个月后,师傅才给了他一把刀子,开始刻小手、花草等最简单的配件。又练了一个多月,汪天稳开始刻一些简单的皮影人物。

谈起师傅让他独自刻的第一段戏,汪天稳至今仍很激动:“1962 年11、12 月,我给渭南一户人家刻了一段《三打祝家庄》,花一两个月刻了20 多个人。”那时他已经学艺快两年了。

传统的皮影刻制有许多公式与模板,通过画谱一代代流传下来。“小生有小生的模板, 小旦有小旦的模板,你需要啥人物,我给你套啥人物。过去不管啥剧, 脸谱都是固定的, 比如武松的形象,眉毛是皱的,戴着皂角帽。”皮影又分为头茬(头)、桩桩( 身子)、杂件( 桌椅板凳)、布景几大类,刻好后分门别类放在箱子里, 演出时再根据需要临时组装。

皮影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选皮,以3~5 年的黑毛牛皮色度最好。下来是泡皮和绷皮,绷皮很讲求技术,一张长十五六尺的皮子被四根椽绑成四方,在阴干的过程中要放三次绳,以防止牛皮在收缩中由于过紧而崩断了纤维。下料与选皮则要充分考虑皮影的演出效果,皮影各部分用的牛皮厚薄不同,需要找到平衡点。经过推皮和过稿,下来才是雕刻与染色。汪天稳闭着眼都清楚这些环节,“总共24道工序,缺一不可”。

1963 年, 由于被批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皮影戏无法演出,李占文和剧团的人被派到农村宣传社会主义教育。1967 年后,他们又被打为“黑五类”,被遣送回家进行劳动改造。而汪天稳则在几个县的文化馆辗转几次, 雕刻《白毛女》、《三世仇》、《奇袭白虎团》等新戏。从1968 年开始汪天稳在部队当了6 年兵,暂时离开了皮影制作行当,直到1977 年他被调到西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才又重操旧业,一直干到现在。

2006 年,汪天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两年后,又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干了这么多年,究竟对皮影制作这门传统手艺有多少创新?汪天稳更多谈起的是修正与借鉴。首先是把过去一些不太合理的设计变得合理,而方便快捷的交流,也让他有机会看到其他地方更多的皮影画样,进而吸收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

由于地域不同,皮影戏演出的剧种纷繁复杂,汪天稳仅以陕西皮影举例,“用皮影表演的,就有碗碗腔、老腔、眉户、同州梆子、道情、弦板腔、秦腔等”。全国又有多少种戏、多少个品种?“皮影这个艺术,说句实在话,你说我现在会了没有?有些东西真的不知道,干到老学到老,这太深了。”汪天稳说。

 

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皮影传承人汪天稳

▲ 机器皮影的冲击

1980 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江国庆被分配到了汪天稳所在的西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民间工艺室,一边跟着汪天稳学习皮影雕刻,一边帮助师傅设计皮影。

皮影雕刻的规矩很多,这让学工笔重彩出身的江国庆一度很不适应。1981 年,故宫博物院接到日本国立博物馆的请求,希望找人帮他们做一套《大闹天宫》的皮影,任务辗转落到汪天稳师徒身上。那时民间仅有一些传统的猴戏可供参考,为了完成任务,江国庆和师傅到民间四处采风,收集大量皮影作为设计素材。为了设计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江国庆还观摩了敦煌壁画上面的神火。

跑了一大圈,江国庆在桌子上趴了7 个月搞设计。师傅带着十几个人,把《大闹天宫》一套78 件皮影雕刻出来。做完后, 日方非常满意, 他们也为所里创下40 万元的外汇收入。

没过多久, 研究所搞体制改革, 研究经费全部减半,逼着各研究室面向社会创收。江国庆带着研究所的几个员工, 把他们做的十几件皮影放到西安华侨商店试卖,没想到产品大受欢迎,一个皮影三五十元不等, 被一个法国旅游团一扫而空。当时师傅一个月的工资才53元, 试卖成功让江国庆很受鼓舞,他联系西安各个旅游点,大搞联营销售,最多时建立了18 个联营点。

 

图:皮影大师江国庆

江国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候社会上刚有了‘万元户’的说法,我们一晚上就可以创出好几个万元户。”尽管收入归所里拥有,但他们一个月也能拿到几千元的提成。皮影很快不够卖了,汪天稳的徒弟和亲戚都开始学刻皮影,全村所有劳动力全部上手,还是不够。旅游市场的火爆把皮影制作很快辐射到全县乃至邻县,仅华县当时就有上千人从事皮影雕刻,皮影也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时至今日,人们还往往直接把陕西皮影称为“华县皮影”,正缘于此。

当初为单位收藏皮影,更多是为了充实设计理念,当手里有了更多的钱,江国庆开始自己收藏。那时农村许多人家都藏有祖传的皮影,由于后人不喜欢,或者盖房子娶媳妇急着用钱,许多人都把皮影拿出来卖,所以江国庆收集起来相对容易。只要打听到哪里有皮影出售,江国庆就坐上长途车到县城,再借上辆自行车就直奔而去了。

有一次,他得知乾县一户吴姓人家藏有一套灰皮影,欣喜若狂。据说这户为逃难而来的人家祖上在慈溪演过皮影戏,当时表演所用的灰皮影采用石灰泡制,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拿在手里有丝绸的感觉,润滑劲道。结果江国庆去了两次,人家连看也不让看,后来托村长说情,他总算一饱眼福。但提到转让,对方死活不同意。后来,老人去世,皮影被分给三个儿子,随后流散民间。让江国庆欣慰的是,他最终几经辗转,从别人手里买到了几幅。经过多年积累,江国庆搜集了整整20 多箱上万件皮影,为此,他计划建立一座皮影博物馆。陕西省政府为此批了十几亩地,但多年过去终未落实,江国庆至今仍是一个有东西没地方的“空头馆长”。

在江国庆看来,收藏皮影的过程,也是皮影演出与制作不断分离的过程,皮影正在成为一种悬挂的艺术品。继旅游市场之后,江国庆开始将目光投向展览与拍卖领域。

2002 年,江国庆认识的上海市一个区文化局的局长,问他敢不敢用皮影刻一幅《清明上河图》。江国庆试了试,觉得可行就答应下来。很快2003 年“非典”爆发,旅游业停顿,制作人员正好也没活儿干了。于是,他从上千人中精心挑选了18 人,从朋友那里借了一个大院,开始封闭作业。

本次工程投入巨大,光原料就拉了几卡车。由于前期经验不足,牛皮收缩性状不同,在拼接原作中水纹时老出问题,因此他们废了很多牛皮。“十块只能做出一块”。后来他们全部采用了牛屁股上的皮,最终完成全套154 块60 厘米×40 厘米的皮影,用掉了470 多头牛身上的皮。由于从未做过如此大的皮影,江国庆和师傅汪天稳面临很多挑战。他们新做了很多刀具,还开发了七八十种新的刀法。经过近11 个月的努力,这幅投资达上百万元,高1.2米、长23.58 米的巨作终于完成。

2004 年4 月,当这幅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后,马上有三家拍卖公司希望签约,评估价是800 万元。由于已经答应赴台湾历史博物馆展出,江国庆最终没有将其拍卖,并决定将它作为未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此外,江国庆还与师傅汪天稳合作创作了《文成公主进藏》、高达1.8 米的《门神》等大型作品。2007 年,江国庆联合几位艺术家,创作了中国首部皮影动画片连续剧《小藏羚的荣耀》,获得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大约八九年前,采用激光雕刻技艺的机器皮影兴起,原来一个人几天时间才能做出一件皮影,现在一个人操控两台机器,一天就可以做150 件皮影,价格也一下由几百上千元下降到几十元。机器皮影给传统皮影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快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为了解情况,江国庆专门买了一台机器,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最终发现即使以他的技艺,用机器做出的皮影与传统手工皮影仍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在江国庆看来,“机器皮影成千上万一模一样,做出的东西没有魂,不像手工皮影每件都不一样,凝结着匠人的灵气和才华”。

 

▲  昙花一现的演出改革

当汪天稳在20 世纪60 年代跟着师傅学习湖南皮影灵活的活动关节,试图改进皮影演出效果时,李世杰在西安德庆皮影社的演出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年。

出身皮影演出世家的李世杰7 岁学戏,在12 岁时已小有名气,人送艺名“十二红”。1953 年,在渭南的物资交流大会上,李世杰和父亲两个人轮流唱,一连唱了一个多月。此前,德庆皮影社的副社长卢成福已给他打了招呼,让他演完后就过来帮忙。两年前,德庆皮影社成立,能唱能跑的卢成福支起摊子,并把师傅谢德龙请来当社长。

1954 年,20 岁的李世杰来到德庆皮影社,很快成为社里的实力主唱。德庆皮影社每个周末演出两场皮影戏,观者如云,当时陕西的戏曲氛围很浓厚,光有名的秦腔剧团就有十多个。

皮影的演出改革首先从灯开始,从最初的煤油灯到菜油灯,再到日光灯,映在亮子(幕布)上的皮影更加清晰。1959 年,德庆皮影社到北京参加小戏会演。会演结束后,他们从别的剧社拿来本子加以修改,创作了《张郎与金鱼》、《猪八戒学本领》、《深夜凯歌》等新戏。

在这些新戏中,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他们做了许多有趣的尝试:把帆布放在纺线车上面,搅动纺车,带动帆布,造成刮风的效果;用细竹篾配合灯光效果,做出下雨的特效;在《猪八戒学本领》戏中,通过水平移动事先画好的幕布,造成猪八戒巡山时不断前行的画面;利用烟雾制造筋斗云的效果;用灯泡、红玻璃纸和硬纸片上画好的火焰形状,来营造孙猴盗扇中的火焰山。“扇子一扇,火烧了半个亮子,美得很。”李世杰对当年的创新津津乐道。

1956 年,由市文化局出面,李世杰被借调到陕西戏曲研究院代课,教授学生唱碗碗腔和乐器弹奏。院长有意把他留下,德庆皮影社社长谢德龙一下急了,多番找到文化局的人,把李世杰要了回去。

德庆皮影社的演出与革新并没有持续几年。1964年,由于奉命下乡宣传毛泽东思想,德庆皮影社改名“农村宣传队”,后来“易俗社”等秦腔剧团的人和一批刚毕业的学生又加入进来,“农村宣传队”又改名“西安市文艺工作队”,简称“文工队”。1966 年8 月,“文革”开始,文工队一下子乱了,没法再演戏了,皮影也被毁坏殆尽。

1970 年,西安市砍掉了评剧、粤剧、先锋文工团、文工队四个剧团,几百人被下放到饭馆、糖果厂、门市部等单位。李世杰被下放到糖果厂,从搬运工到食堂管理员,一直干到仓库总管,最“辉煌”的时候手下管着7 个仓库管理员和30 名搬运工。

在糖果厂待了十几年,李世杰终于又回到陕西戏曲研究院,一直干到退休。然而,陕西的皮影剧团再也没有恢复起来。在20 世纪90 年代,有人曾找到李世杰,希望他出来演皮影戏,可后来他发现对方和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李世杰想“把摊子撑起,给后人留点东西,带两班娃”,对方却只想利用他一味赚钱。

双方很快不欢而散,年岁渐长的李世杰从此很少公开演出,除了教孙女弹弹月琴,只在高兴的时候才吼上几嗓子:“唉,走咧—”许多人对陕西皮影的最初印象,往往来自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两部电影—《秋菊打官司》和《活着》,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它们都与李世杰有关。和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李世杰想“把摊子撑起,给后人留点东西,带两班娃”,对方却只想利用他一味赚钱。双方很快不欢而散,年岁渐长的李世杰从此很少公开演出,除了教孙女弹弹月琴,只在高兴的时候才吼上几嗓子:“唉,走咧—”

许多人对陕西皮影的最初印象,往往来自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两部电影—《秋菊打官司》和《活着》,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它们都与李世杰有关。

 

     图:  制作精良的皮影头茬

     图:  制作精良的皮影头茬

 

     图:  制作精良的皮影头茬

     图:  制作精良的皮影头茬

     图:  制作精良的皮影头茬

“唉,走咧—”《秋菊打官司》里那段抑扬悠长的片头,正是李世杰录制的。一天,陕西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赵季平找到李世杰,让他到办公室唱几段戏,说明天要录音。不明所以的李世杰接连唱了几段,赵季平似乎不大满意,问他还能唱啥,李世杰只好说:“没啥唱了,我给咱耍个怪,唱个丑角戏。”赵季平听后,高兴得一拍桌子:“我要的就是这个味儿!”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片头。电影出来后,有人拉着李世杰去看,看到篇末打出的字幕,他才知道是自己唱的片头。

1993 年,张艺谋拍摄《活着》。他曾打算叫李世杰给葛优指导演唱技巧。当时李世杰忙着给学生上课,于是剧组让另一位碗碗腔著名艺人潘京乐去教。在江国庆眼里,陕西皮影不过“一李一潘”。所不同者,李世杰是演戏世家,科班出身,潘京乐则是民间“土八路”,吐词虽然不清,但表情入味。虽然没去教戏,李世杰却写了张条子,给剧组推荐了一个皮影箱子。

在李世杰家中的墙上,贴着一张《碗碗腔之王》的纪录片海报。海报上面,李世杰手握月琴纵情弹唱,背后是滚滚黄河和数量众多的伴唱演员。这部拍摄于十几年前的纪录片,只拍了一半,据说由于遭人嫉妒,最终在不断上告中被压了下来。

“当时在黄河边拍了两次,我脚下就是哗哗的水流。怕我晕倒,导演让人找根绳子,在我腰上拴着,绳子头缠在一块石头后面,由两个人拉着。”在绳子的保护下,年近70 的李世杰唱了起来:“行一步我来到黄河东岸,又只见狂风起波浪连天。”

肚子里的戏太多,李世杰往往能即兴演唱,丝丝入扣。直到现在,他仍能记住150 本皮影戏的台词。让他痛苦的是,现在唱皮影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渐渐没人会唱了。“他们发声位置不对。铜器(锣鼓)是戏的骨头,音乐是戏里的肉,演员才是调味。谁唱戏有味没味,就看后面那一点声,能不能钻到弦里头。”

在传统手艺如烛闪烁的时代里,从设计、雕刻到演唱,江国庆、汪天稳和李世杰成为最后的关中皮影“三剑客”。

相关阅读: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三联生活周刊》文丛系列;匠人精神: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坚持与传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