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体温超过37.3℃要复检 ,“最严高速入沪检查”目击记

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何颖晗 见习记者 陈少颖
2020-01-28 18:4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1月26日起,上海省际客运站发送与到达所有班车(含外籍班车)、省际包车(含外籍包车)停运。

1月27日,上海防疫查控工作再度升级,查控关口将前移至省界公安检查站,按照“逢车必检”的工作要求做好防疫查控工作。

当日14时起,上海市G2京沪(江苏G2花桥)、G15朱桥、G60沪昆、G15沪浙、S36亭枫、G50沪渝、S26沪常、S32申嘉湖、G40崇启等9处原高速公路省界公安检查站主线车道封闭,所有入沪车辆进入主线车道旁侧安检区域,接受检查。

“最严高速入沪检查”启动,是否影响通行,司机反应如何?1月2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兵分多路,直击上海高速公路入沪通道省界公安检查站。

1月27日晚6点55分左右,G50省界关口入沪方向。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少颖 图

G50沪渝高速:晚间拥堵近10公里

1月27日下午5点50分左右,澎湃新闻记者坐车从汾湖收费站(G50沪渝高速入口)驶入G50沪渝高速,往上海方向,一上匝道便遇到了拥堵。从拥堵点距离入沪检查站约2公里的路程,用时约1小时通过。

记者查阅高德地图的实时信息发现,G50入沪方向的红色拥堵段近10公里。此外,记者看到有约10辆车走了应急车道。

下午6点50分左右,在G50沪苏省界关口,入沪方向共有四条车道亮着绿色通行灯。一根车道分别配备一位医护人员和一位民警。在原来收费站的位置,靠最右的一根车道上,一位医护人员正在对一辆京牌车辆的车内人员做体温检测。

G50省界查控关口复检站,民警对鄂牌来沪车辆进行信息登记,医护人员对体温偏高者进行再次检测。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少颖 图

在车道旁侧设有复检站,一位在此处的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初检被测量出体温37.3摄氏度以上的车内人员需要前往复检站再次检测体温,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而鄂牌车辆也需前往此地做详细的信息登记。

一辆车开至复检站后摇下车窗,医护人员问道:“谁体温偏高?”司机指了指后排的一位乘客。医护人员测量后确认体温正常:“没有问题。”“吓死我了。”被检乘客长舒一口气,随后车辆离开。

另一边,李先生和同伴正在做信息登记,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实际从安徽而来,只是车牌是湖北的,入沪堵了三个多小时。下车后,医护人员再次测量了李先生和同伴的体温,民警详细登记了其车辆行驶证、出行史、此行出发地和目的地、身份证、常住地址以及手机号等相关信息。“手机拿出来我看看打不打得通。”民警说道。

澎湃新闻记者从青浦警方获悉,车道开放情况会根据实际车流情况进行调整,民警也会在加强防疫检查的同时做好排堵保畅工作。警方统计,根据开放五根车道的通行速度,该关口每分钟可通行约10辆车。

启东南高速入口至G40沪陕高速沪苏收费站通行7小时

从1月27日6点后,由江苏启东方向进入上海的高东收费站已经前移至位于崇明的沪苏交界处,高东收费站则全部撤离放开通行。

1月27日晚,崇启大桥夜间拥堵,车辆排队进入检查站。  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1月27日晚7时30分,澎湃新闻记者从启东南高速入口出发走G40沪陕高速向上海方向。一驶入崇启大桥,就遭遇了拥堵,记者观察到车辆汇聚而成的红色光线绵延许久。在拥堵过程中,车辆前进速度约为每小时0.5公里。

由于车辆停滞过程较久,崇启大桥上出现了独特的“风景”。有司机打开车门,在车道上吸烟踱步,而一位女性乘客则在应急车道上遛起了宠物犬。记者发现此举较为危险,由于部分司机缺乏等待的耐心,经常有车辆试图走应急车道“后方超车”,至1月28日凌晨2点,应急车道已基本被堵死。

查控关口共分为四条车道,每条车道配有一位民警以及一位身着全套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刚看到这些凌晨站在崇启大桥呼啸的寒风中驻守的人,一位以前正在抱怨通行速度缓慢的前车驾驶员感叹道,“警察和医护人员半夜还做工作,谁也不容易。”

崇启大桥沪苏收费站医护人员为驾驶员测温。 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经警察指引,车辆依次停下,摇下车窗,让医护人员探入测量体温。“麻烦降一下车窗,你们从哪里来,去往上海哪个区。”医护人员一边伸出体温检测仪器一边询问到。记者发现,仪器大约能在5秒内测量完单人体温,一辆非重点地区返沪,车载体温正常三人的车辆通过该关口的时间约为一分钟。

而在四条检查道旁,多辆警车和一辆救护车正停在一旁,用于对体温偏高的人员进行复检和转移。

一经过该检查站,道路立刻恢复通畅,不少车辆加速驶离。一位驾驶员也对前期的通行表示不解,“明明大部分车辆在该关口停留时间并不长,为何会造成长达6个多小时的拥堵。”

对此,有部分乘客向记者反映,可能是受当日的报道以及部分谣传的“上海封城”影响,部分市民提早了返沪时间,因而造成了部分拥堵。

S26沪常高速晨间通行平稳

1月28日上午9点30分,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位于S26沪常高速的淀山湖收费站,当天是晴天,出城车辆略有增加,部分上海市民想出城去淀山湖透透气。

“昨天下午我们准时开始把主线道路封道,引导到检测区,在通行方面引导车辆有序排队,保障流速。”据沪常高速检查站站长、青浦高速大队副大队长黄振坤介绍,晨间车辆较少,下午和晚间较多,每一班共有6个交警、12个辅警和1个负责人,同时3根车道放行。记者观察到,在站口排队的车辆也只比往常增多了50米左右。

1月28日,沪常高速检查站。 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图

“我们从无锡来,路上的车很少。”一位驾驶员告诉记者,整个高速通行速度很快,因此在检查站稍微停留一会儿也没事,毕竟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同时,也有市民向记者表示担忧,不知耳温枪是否有及时消毒。

据检查站的医护人员介绍,目前重点监控三类对象,湖北车牌、湖北籍身份证以及感冒发烧人群。在检查站内,设有医护人员的休息区域,医护人员在此换班,每人一天一件防护服,休息站内有足够医护人员十天工作的防护设备,餐食则有专人送来,然而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休息和吃饭的时间,堆积的零食饮料也都没有开箱,一位医护人员表示,“目前大家众志成城,打好这场防疫战。”

1月28日,沪常高速检查站,检查站的医护人员现场测温。 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图
工作尽管辛苦,天气依然寒冷,检查站的工作人员还是会遇到暖心的事儿。

“警察叔叔,你们辛苦了!喝杯姜茶,吃块点心吧!” 1月26日下午,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自己的女儿特意来到S32川南奉公路收费站,为现场执勤的民警和相关工作人员送上暖暖的姜茶和糕点。

小女孩叫“甜甜”,26日上午在和家人回家途中,看到在风雨里为疫情防控坚守执勤的民警和工作人员时,一家人回到家后,便又专程赶了回来,还特意煮好了姜茶,带上小糕点。而小女孩递过姜茶后兴高采烈的喜悦,恰巧被现场执勤的浦东公安分局祝桥派出所的民警用执法记录仪记录了下来。

机场、火车站、港口多方位防控

上海正在进行一场多角度、全方位的防控部署。

铁路火车站方面, 1月26日,铁路上海站发布消息,在上海、上海虹桥、上海南、上海西、安亭北、南翔北站出站口设置测温点,对到沪的旅客全部进行测温;在上海、上海虹桥、上海南、上海西、安亭北和南翔北站进站口设置测温服务点,为需要测温的旅客提供测温服务。

对体温超过37.5摄氏度的旅客免费发放口罩和健康告知书,做好旅客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登记,并指导旅客前往就近上海市定点医院就诊。遇列车移交发热旅客时,车站将组织医务人员到指定站台车厢,按要求做好移交旅客的处置。

此外,铁路每日对客运站候车室、旅客列车加强消毒,加强车站和旅客列车空调通风设施检查、维修和消毒,做好候车室和旅客列车通风换气,加强车站和列车动态卫生保洁,为旅客提供安全清洁的候乘环境。

机场方面,上海机场集团积极组织落实,持续加强对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场的疫情防控力度。1月22日起两场启动对武汉抵沪航班所有旅客的测温,1月24日起两场启动对所有湖北区域始发抵沪航班的旅客进行测温,1月26日下午起两场启动对所有抵沪航班的旅客进行测温。对于体温异常且符合相关排查规定的旅客,通知120就近送往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同时,上海机场方面加强对两场航站楼、员工工作区等人流密集区域的通风及消毒;加强对两场医护人员、安检人员、服务人员等一线员工的个人防护,为其配备口罩、手套、消毒洗手液等防护用品;加强对旅客的宣传和告知,通过航站楼广播、电子屏、提示牌等方式向旅客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海事方面,1月2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洋山港海事局获悉,截至目前,洋山港暂未发现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船员或旅客。

洋山港船舶来往频繁,切断船岸传播途径非常重要。洋山海事局 供图

洋山港海事局政务窗口自1月26日起采取疫情时期临时便利措施,对于所有政务受理业务,实现最大覆盖面网上办理,国际船舶进出口岸查验采取邮件和电话办理模式,水上水下工程办理一律走网上一网通。

针对“武汉籍”以外的所有国内航行船舶船员任解职业务,开通临时远程上下船任解职备案,所需材料和流程实现电子化,船员或代理不再到政务窗口办理。“武汉籍”国内航行船舶船员任解职业务暂不办理。

为减少船员上下船,洋山港海事局针对船员留船不换班的情况,自1月21日起,在检查中发现船员适任证书自该日起过期的情况,暂不做违章和滞留缺陷处理。将途经武汉、经停武汉或者始发港武汉的内支线船作为重点管控对象,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提前告知防护举措,禁止船员上下船。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