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互联网新八大菜系研究:B站菜与豆瓣菜

2020-01-31 14: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谢明宏 娱乐硬糖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沈括的《梦溪笔谈》曾总结:“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北宋时期,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跟现在的固有印象相反。

到了明末,已有京式、苏式、广式三足鼎立。“甜咸党”继续对话,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清代中期,湖广填四川后的口味融合花了百余年的时间。川菜成型,终于在清末构成鲁、淮、粤、川“四大菜系”。

民国的菜系分化,淮扬菜“一气化三清”,生出了苏菜、浙菜、徽菜;粤菜当中分出闽菜,广东人已经开始瞄准“胡建人”;川菜中湘菜退出群聊,嗜辣区渐生“谁最能吃辣”的热搜。至此,并不古老的“八大菜系”终于诞生。

陈晓卿提出过“菜系话语权”的问题,因为八大菜系的原产地人才辈出,他们光鲜亮丽之后,舌尖的味蕾还是在寻找“妈妈菜的味道”。寻根的消费浪潮,倒推了菜系的市场地位,名人的软广则进一步巩固。

这多少有点倒因为果。“做菜难吃的地方”它不配有名人吗?传统的民族志研究与新兴的大数据建模,对“八大菜系”能够脱颖而出的结论趋同:那就是对内具有强烈的圈层属性,对外又有出圈的空间扩散效应。

如今的地理文化景观,颇可以在豆瓣上找到线索印记。那便是苏菜和鲁菜衰落,徽菜和闽菜扩散动力不足,浙菜、粤菜、湘菜和川菜“强势占领”南方和沿海。从“月饼大战”到“美食盆地”,北京经常被点名通报,江浙沪常觉不忿,云贵川被扣上重口掩盖本味的帽子。

而在B站,菜系之争又化于无形。中国人在外国吃什么,或者外国人吃中国美食的体验更吸睛。不是破译街边摊的秘密,就是研究网红菜的配比。最不可思议的是斥巨资弄“海景佛跳墙”和“豪华煲仔饭”,钱包鸿沟完全消弭了地域纷争。

唯一相同的是,在这个景观社会中,我们实际上是触摸不到、感受不到、品尝不到图文和视频中的美食。真正让人着迷的,是对“美食拟像”进行的情感投射、好奇幻想、憧憬期待。

B站:窥探中的体验

B站粉丝最多的美食UP主是王刚。他甚至都不是B站的“本土原生”创作者,这种现象还是颇少见的。

早几年,不明就里的人还会误以为王刚是“和珅”。但当他以“哈喽大家好,我是王刚”的川普迅速席卷各大平台,我们不得不正视“实在”的魅力。

没有滤镜没有精致景象,教学派是王刚的鲜明旗帜。简单的开场白后,他立刻开始上手做菜,从收拾食材到出锅,步骤直接明了。视频结尾,会弹出一条技术总结。

以“水煮鸡片”为例,总结既朴实又精妙,全是那种你很可能忽略又对菜品成败有影响的点。第一,鸡肉中的筋膜必须去干净,有效提升口感;第二,用料理搅拌机会更加细腻;第三,详细比例为鸡肉100克加水100克加盐3克搅成肉泥。然后加入蛋清240克搅拌均匀,再加土豆淀粉240克加清水200克,最后把鸡肉泥和湿淀粉拌匀。

和有些博主做菜留一手不同,王刚是倾囊相授。在他的厨房里,观众完成了一个“中国餐厅后厨”的窥探之旅。火大、宽油、下水系统快速便利,这大概就是普通人眼中的好厨房。

同样的窥探体验,还体现在“美食台”的“叔叔阿姨菜”系列。做菜之前,管阿姨亲切引入民俗:“上海人年夜饭的标配八冷盆八热炒,冷菜里头一定会有四喜烤麸,还有一道就是糖醋银丝芥菜。酸酸甜甜,开胃又解腻。”

首先,银丝芥菜放两天,等叶子蔫了再炒,否则炒出来水汪汪的(一看就是行家)。接着,银丝菜先热锅干煸,去除草酸和涩味。重新洗锅热油,先下香菇,再依次放胡萝卜,冬笋,金针菜,黑木耳翻炒一会会儿(这个“一会会儿”实萌了)。最后,混合芥菜,给点老抽、盐、冰糖、香菇水炒匀(香菇水是精髓,有香味还不浪费)。加盖焖煮20分钟,起锅前淋香醋。

如果“美食作家王刚R”与“美食台”是内窥探,那么“孤独的美食基”和“假美食PO主”就是外猎奇。“孤独的美食基”深入霓虹国的各行各业,日本服务业的妹子午饭菜单、价值两万日元的最贵便当、网红回转寿司探店......好奇心堪比交流各自饭盒的中小学生。

“假美食PO主”潜伏大不列颠,在英国吃兰州拉面、去中国城暴食、打卡伦敦海底捞......在异域干国内的普通事也变得不普通。除了“中国式后厨系列”、“叔叔阿姨菜系列”、“国外体验系列”,B站还有以“赖皮猴爱美食”为首的“街边杀手系列”。

土家酱香饼、熏肉大饼、盐酥鸡、锦州排骨串、烤豆皮、淮南牛肉汤、牛庄馅饼、手抓饼、豆浆油条、广东肠粉……核心配方人家都有,这无疑是对街头美食的窥探。

豆瓣:争论后的情怀

“饽饽探店网红”周作人曾感慨:“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他的遗憾在于,北京论理于衣食住方面应有多少精微的造就,但实际并不如此。

这段地图炮若放在今天的豆瓣上,实在是流于普通。豆瓣美食帖的两大悬案:

一是,中国哪个省份是美食盆地(这恶名谁好意思领?)二是,中国哪个城市是美食TOP1(这不明摆着引战吗?)

北京的上榜理由粗暴蛮横:有钱能吃到好吃的,平民美食为零;杭州的提名出人意料:做法单一,滋味不丰富;甚至川菜也占坑赌气:反对各帖最赞评论必踩一脚川菜的不正之风,都0202年了我们还吃不上新鲜食材?

这些讨论,总是傲慢与偏见并存,理智和逼格同行。一种完美的甩锅方法,是丢给台湾省或者域外东南亚,但人家也属实无辜。可到了“地方特产网购推荐”里,气氛又异常祥和。

什么是豆瓣用户最爱呢?适合独居适合宅的“速食”最能打。好欢螺、寿桃牌车仔面、紫米面包、藤桥牌鸭舌、小麻花、西域春酸奶、农心炭热辣鸡排拌面、不倒翁海鲜拉面、王家渡麻辣香锅底料、广州酒家流沙包、羊角蜜、家乐氏麦片……

无冕之王“好欢螺”,源自柳州的一家速食螺蛳粉企业。完全可以想象,豆瓣er一边看片一边嗦粉的画面。应该说,图文社区增加了撕逼属性,文青底子又不得不对美食简要分析,以彰显博学。

推荐越南餐厅的帖子下面,竟然有人分析“因为曾经是法殖民地所以法餐好吃”,这放在初中地理卷上是个小考点吧?要不还得看文化人儿呢。不同于其他互联网菜系,豆瓣和B站都流行“虚拟美食讨论”。

你们馋短视频,别人研究语文教材美食。孔乙己的茴香豆、许地山记忆里的落花生、汪曾祺的高邮鸭蛋、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的豌豆黄、《我的叔叔于勒》里的牡蛎、宋庆龄奶奶请小朋友吃的大蛋糕、三味书屋的桑葚、北大荒的“棒打狍子瓢舀鱼”,这些或是主题或是配角的食物似乎比实体更香。

正经的食物就算了,甚至“人血馒头”“周总理的花生米”“沾了墨水的烧饼”都有提名,可以想象语文老师知道以后多么痛心疾首。祖国的花朵们,竟然和华老栓想到一块儿,缺乏觉悟。

大概语文教材里的“插图配文字”,是我们接触的最早“吃播”了。《红楼梦》的茄鲞自不必说,《大森林的主人》里的“叫花鸡”也别有滋味。

“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又烧起一堆火。等我们把衣服烘干,松鸡也烧好了,扒开洞,就闻到一股香味。”

美食的消费与异化

速食,契合豆瓣的宅。体验,适配B站的个性化。每一种流行的食物背后,都有特定的情感映射。但短视频、网红文化的大行其道,也不可避免的侵蚀这种情感个性,让他们变得趋同和乏味。

B站的“快手化”趋势显得“不可逆”:农村美食博主,人设必是淳朴的农村大姐或小哥;吃的都是柴火灶大锅饭,吃饭大碗大盆唏哩呼噜不怕烫;视频标题怎么哗众怎么来,有了流量之后开始想着卖农产品变现。

豆瓣见证了越来越多的“人设崩塌”:首先是菜谱的,厨娘和日食记都没法照着做,还不如下厨房这样的APP好用;其次是博主的,不是情感出轨就是视频抄袭。一旦兜售的概念与实际不符,人们很难再建立对食物的信任。比“字如其人”这种误会更可怕的,无疑就是“菜如其人”。

美食变得没那么纯粹,做菜成为发家致富的互联网新坦途。他们肉眼可见地变有钱,但依旧经营过去的设定。美食所构建的是一个景观社会,观赏价值大于实际滋味。网红食物、美味厨房、特色餐厅,输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按照资本逻辑呈现的食物,怎么会有灵魂呢?然而平台就像一个“景观工厂”。在工厂中,受众成为了“数字劳工”。与工业时代不同的是,“数字劳工”出卖的是时间、注意力、关注行为。

体验正越来越不自由,选择哪一种网红产品、定在哪个餐厅、吃什么食物,都与营销暗自勾连。我们被动地接受着看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吃货经验,实际上都受支配和诱导。

尤其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美食播的内容转向了探险猎奇。吸引的重点不在于美味,而在于敢不敢吃掉惊悚的食物。吃货的乐趣转向了追寻惊悚的刺激,有趣的吃播变成了瘆人的冒险。

审美的巨大转向,完全扭转了最初的观看心理。从物美价廉到越贵越好,从日常满足到奢侈享受。从无害的印度汤圆,到令人忧心的巨型活章鱼刺身,再到耗资不菲的佛跳墙,美食消费不仅异化而且病态。更不用说那些野味吃播了,硬糖君实名辱骂一万遍。

一个因乱吃食物而战栗、一个为囤积食物而疯狂的漫漫长假,或许会让我们对这一切重新思考。而苦中作乐的,亦有不少朋友对硬糖君表示,因穷极无聊而厨艺突飞猛进,这倒也不失为一种消遣与修炼。

原标题:《互联网新八大菜系研究:B站菜与豆瓣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