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下的供应链管理风险及地方政府精准施策

朱仁宏、卓晓坡
2020-02-05 21: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省陆续发布关于延迟企业复工的通知,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福建、浙江、江苏、安徽、云南等省份(市)的企业复工时间是2月10日,比正常复工时间推迟了9天。

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简称PHEIC)。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次疫情将带来宏观经济短期不确定性加剧、行业正常发展周期被打破、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等挑战。而作为疫情较为严重的武汉,是中国制造业相对密集且较发达的区域(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在武汉有44家工厂,而欧洲的大约40家),短期内全球供应链将受到疫情的冲击。

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掌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采购、加工、支撑产品到销售的过程中,供应链、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构成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如图1)。供应链通常是由数量巨大的产品或者商品构成,它们是外包的,在许多其他地点生产并储存,因而形成复杂性。随着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增加,产品之间的依赖性就能使一切停顿下来。

从企业运作的角度看,此次疫情造成的供应链管理风险包括:

(1)短期供应链延迟甚至供应链中断,如新浪财经报告“苹果紧急关闭中国直营店应对疫情,供应链恐中断”;

(2)劳动力不足带来的产能不足问题;

(3)生产计划调整带来的延期交付;

(4)市场供需失衡带来的运营成本上升;

(5)贸易限制带来的订单丢失;

(6)上下游企业协作失衡甚至混乱;等。

供应链网络结构

“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如何确保疫情下供应链的稳定运作,关系到经济、金融、就业等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

面对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及其相关的风险,2月3日,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在精准施策,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减负助力。”2月2日,苏州市政府率先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简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苏“惠”十条),帮助受到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共克时艰。地方政府如何精准施策是企业化解供应链管理风险的第一助力。本文从供应链管理角度,为地方政府精准施策提供若干建议。

一、加大金融支持,优化产业关系

1.加大金融支持,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小企业构成了庞大的供应链网络,也是受此次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主体。现金流是供应链的“血液”,地方政府应加到金融支持,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接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提供保障性金融服务、落实供应链金融服务(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具体而言,鼓励各大银行可针对复工复业困难企业开设绿色审批通道,预留专项贷款,根据企业征信系统信息分类分级进行分批贷款发放,并适当给予贷款优惠。针对企业“工资难”等问题,实现代发工资、慰问金代发、免受代发手续费、免收账户管理费等,合理延后中小型企业及其员工还款期限,降低企业员工生产压力和保障其正常生活,为其全力复工复产提供基础。

2.定向减免由于疫情造成重大损失的中小企业税费。疫情势必造成大面积的供应延迟甚至供应中断,运作成本和资金短缺也势必成为企业运作最为核心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对由于疫情造成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重大影响的中小企业减免税费,以时间换空间,确保供应链的正常稳定运行。

3.优化第一季度GDP目标,协调产业生产关系。根据中科院预测,我国2020年一季度GDP或受疫情影响将降至5%及以下。因此,地方政府应该设定理性有效、贴近实际的第一季度经济目标,协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缓解三类产业的生产压力。

二、增加职能机构,协调上下游合作

1.协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关系,妥当处理由疫情引起的延期交付等纠纷。针对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由于物流交通、员工返程等原因复工复产延迟导致未按期履行交货合同等纠纷,地方政府应该在兼顾各方利益最大化条件下出台临时政策,协调供应链上下游关系,为企业间合作营造融洽的环境。在行业内部呼吁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严厉打击上游供应商的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但同时也需要关注上游供应商的利益,建立上下游实现利益回笼机制,发挥大企业现金流充足的优势,同时调动中小型企业的产能潜能。

2.建立临时协调机构,协助外贸企业简化流程、解决合作不畅或争端。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货物生产与物流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继而导致国际贸易合同不同程度的无法履行。地方政府应该针对疫情发布相应政策或建立临时协调机构,力争与贸易合作方达成共识、解决争端,帮助外贸企业将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小。目前的有效政策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于2月1日发表公告,外贸企业如受疫情影响无法履行合同,可在线上申请与不可抗力相关的事实性证明。此外,可以针对与海外供应商合作的中小型企业,简化进口购付汇业务流程与材料,线上登记为先,线下材料提交在后。

三、简化审批管制,保障物流通道

1.经济管理与服务部门尽量简化常规性审批和管制工作。行政审批服务局可以及时向企业分发绿色通道开放信息并提供指南,方便中小企业自助服务,快速实现线下“现批”、线上“秒批”审批。具体来看,线下流程大部分实行线上预先办理,线下只处理必须当面对接的服务,且现场当日解决;线上可以办理的事项,按规范即时进行“秒批”。当天不能立办的事项,可以考虑设置投递服务,减少人员之间的接触,当日投递次日解决,并且根据已有材料逐一核实并通过线上渠道补充部分必需材料。

2.简化影响企业生产运营的常规性交通管制。交通运输部门可明确复工复产专用车辆通行证的发放,由中小型企业在线上进行预先提交,并基于企业现有车辆登记信息,适当减缓部分企业审批流程,发放通行证,并同时附上相关分配运输路线,避免与疫情专用通道发生冲突。在通道选择方面,企业提前线上确定物流运输起始点,交通运输部门利用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和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作用,根据各起始点的复工复产需求量分批次划拨绿色通道,适当延长重要运输交通路线中大型货车进城时间。

四、重视制造业,出台振兴政策

1.重视制造业在经济稳增长中的作用,出台相关振兴经济政策。通盘考虑疫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充分发挥制造业在短期经济“压舱石”作用,建议加强对制造业利好的政策供给。加快激活终端产品消费潜力,挖掘外贸出口增量;超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加大对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补贴与支持力度。

2.鼓励制造类企业努力推动龙头项目,配合国家经济重振工作,积极与政府资源整合。探索新资源和新政策以应对经济托底压力,企业关注和研究吃透政府政策,提前布局与地方政府拉动经济的相关项目或利用创新商业模式与政府洽谈,助力龙头项目的形成从而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危机发生,总有企业因此而倒下,也总有企业因此而强大(如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迅速发展的淘宝和京东及其强大的物流供应链),既是“危”也是“机”,地方政府和企业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定能转危为机。

(作者朱仁宏为管理学博士,卓晓坡为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