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曹刿后来“蜕变”成了“肉食者”

2020-02-07 1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李煦 中华书局1912

曹刿,就是《曹刿论战》的主角,“一鼓作气”的成语由他而来,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讲过他,多年来的语文课本里也都有他。短短300多字的文章,一位出身平民、瞧不起“肉食者”、敢与国君对话、胸有奇谋的爱国者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最近在读《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居然从中看到了答案。

现在回想起来,小孩子读书就是不求甚解,起码我当小孩子的时候是这样。当年我读到《曹刿论战》,就没有想到问一下老师,为什么齐军击鼓了,鲁军不击鼓,齐军就老老实实呆在原地而不进攻?

这其实就是曹刿当年“奇谋”的核心所在,也是曹刿的人生底色所在。

按照春秋的战争规则或者“国际法”(也就是“周礼”),交战双方要同时击鼓,同时进攻。曹刿没有遵守这套规则,他故意三次不击鼓,让单方面击鼓的齐军“再而衰、三而竭”,傻呆呆站在那里不知怎么回事,然后一鼓作气冲杀过去,打了对手一个冷不防。

此后两年内,鲁国军队两次用“奇谋”取胜,一次是在士兵身上蒙了虎皮夜袭敌军,一次是趁对手列阵尚未完毕的时候抢先攻击。《称霸》认为,鲁军这两次的战场指挥官,可能都是曹刿,至少是带有强烈的曹刿风格,也就是“规则是用来破坏的”。

曹刿并非常规意义上的老百姓,他也是周文王的后代,按照阶级分析法,他属于“破落贵族官僚”。想想也是,如果他从未见识过当权的“肉食者”,又怎能说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种话?看穿了当权者奉行的那套东西,觉得陈腐不堪(都是我祖上玩剩下的),现实中早已行不通(谁先打破规则谁就占便宜),如果用我的“奇谋”,一定可以扭转局势,这就是曹刿的心理。

他三问国君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先后答以恩惠赏赐、虔诚祭祀,都被他否定;直到鲁庄公说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才表示可以一战。实际上曹刿对自己的战术有相当的把握,他是要等到鲁庄公亮出政治上的底牌,在某种程度上宣示了“司法公正”之后才肯出手。对于曹刿这个阶层的人来说,赏赐、祭祀,那些都是虚的,有了司法公正,才能保护他们免受“肉食者”的侵害劫夺。可想而知,既然凭借司法公正才可以一战,那么鲁庄公以后自然也要坚守司法公正、赏罚分明;而曹刿又有把握建奇功,那么他这个阶层的上升通道也就打开了。

结果如何呢?曹刿那种打法,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鲁庄公也确实信任了曹刿,请他进一步贡献改革方案。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博简”)中,有《曹沫之陈》一篇,记述了这件事。据北大教授李零考释,曹沫就是曹刿。

但是,与同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相比,曹刿的内政思路不算太先进,缺乏系统性,操作性也不算太强,整体而言“平了些”,他也并没有在大局面上扭转鲁国的颓势。

后来曹刿在齐鲁两国君主会面的外交场合亮出匕首,劫持齐君迫使齐国让步,又是“奇谋”。

曹刿生活的时代,鲁国一直处在齐国的阴影之下,在鲁国国内存在着“亲善齐国”和“斗争齐国”两大路线的争议。如果说曹刿的对手是管仲,那么鲁庄公面对的就是春秋第一任霸主齐桓公。鲁庄公曾经也是主战派,他的父亲很屈辱地死在了齐国;但是形势比人强,鲁国实在斗不过齐国,齐桓公和管仲的手段也实在高明,最后,从大局出发,鲁庄公投入了齐国的怀抱。

在“曹刿论战”13年后,鲁庄公受邀去齐国观看祭祀大典和阅兵。这一次,曹刿站出来反对,表示此举不合于“周礼”。这是曹刿最后一次在《左传》中出现。

《称霸》作者不禁感叹,曾几何时,靠打破规则成名、以奇谋建功的人,如今也满口规则,这说明曹刿上位成功,跻身于此前瞧不起的“肉食者”行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曹刿也不例外。

《称霸》作者刘勋是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现为上海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学助理教授,他200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和普及工作,著有《春秋左传精读》。他是上海“正说春秋”《左传》读书会的领读,秉持“帮助普通人读先秦大书”的理念,带领以城市白领为主体的学友一字不漏地细读《左传》,至2016年已经完成第三轮。

《称霸》这本书中,很多地方都流露出这位牛津理工男对历史的解析眼光,关于曹刿的人生,只是其中一个小故事。

本文原载于2019年12月10日《长江日报》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全二册)

刘勋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39143

78.00元

春秋周王室式微,旧秩序崩溃,天下将向何处去?诸国并立、大国崛起,如何依托国内改革、如何赢得国际政治博弈,齐桓、晋文的前后几代人都做了哪些努力?《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跳出“礼崩乐坏”的旧框架解读春秋,从“政治”角度“正”向解读春秋史,揭示旧秩序的崩溃后,各个诸侯国几代人前仆后继,在谋求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

历史研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同历史对话,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过去、认清现在、开创未来。春秋时期复杂变化的世界中,给我们很好的借鉴,是我们看成败、鉴得失的一面镜子。

原标题:《曹刿后来“蜕变”成了“肉食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