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旗袍,是上海女人的皮肤

2020-02-11 20: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安琪 上海老底子

皮肤离开人的身体毫无生命可言

离开穿着者的旗袍没有独立意义

16岁从影的阮玲玉正赶上穿旗袍的年代。1927年她拍《挂名夫妻》的时候,穿的是那种倒大袖的宽松的旗袍。等到她拍《神女》和《新女性》的时候,已经流行扫地旗袍了。俊俏的阮玲玉身材修长,穿上旗袍显得亭亭玉立。有一张照片,她怀抱爱犬站在后门口晒太阳,那身格子图案的旗袍正是1934年的流行款式,袖长离肘大约一寸,袍长至脚面,自有一种清丽哀怨的韵致,就像一朵在空谷里散发幽香的百合。由于阮玲玉性格懦弱、淡泊名利、不善交际,又长期生活在张达民的阴影之中,所以她的旗袍以素色居多,而且常常穿阴丹士林布旗袍。

相比之下,影后胡蝶则是另一番景象。她的鹅蛋脸和左颊上的酒窝使她成了广告皇后,曾是多种商品的“形象代言人”,从服装、香烟、化妆品到药品、味精……在广告里的胡蝶总以旗袍为装,她体态丰腴,穿上旗袍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在某一张照片里,胡蝶手托香腮坐在一张藤椅上,身上一袭黑底白花的旗袍拖到了地上,脚穿一双白色镂空的高跟鞋,俨然一副“大宅门”里少奶奶的派头。胡蝶身为“影后”,穿着自然讲究,她的旗袍面料高级,做工精细,花式新颖,在流传至今的照片里,几乎找不到一张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银幕上的太太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太太。

早期电影明星杨耐梅擅长扮演风骚女子,但在一张照片里却显得非常文静。她站在一棵柳树下,撑着一把丝绸小伞,阳光从左上方射过来,她微微地眯起了双眼。一件薄薄的丝质旗袍裹着她修长的身躯,她的左腿略略弯曲着从开衩处伸出来,隐隐地显出大腿的轮廓,既含蓄又性感,整幅照片充分显出旗袍的魅力。

生于1909年的徐来,人称“标准美人”,是明星公司的当家花旦,地位仅次于胡蝶。在某一期电影画报里,我们看到她的一张照片,体态婀娜的她穿着直条图案的长旗袍——这是30年代相当流行的图案,使女性更加修长窈窕。她站在花园的一角,打着毛线,笑容可掬,一副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她在生活中同样平易近人、善良随和。

天一公司的“模范美人”叶秋生生于1913年,19岁开始银幕生涯。她长得俏丽俊美,细细的眉,丹凤眼,两只小酒窝可以与胡蝶媲美。画报照片上她穿着钉有三粒纽扣的长旗袍,既有大家闺秀的派头,又有摩登女郎的迷人风姿。

联华公司的红星陈燕燕生于1916年,天真活泼,热情开朗,具有女学生的气质,青年影迷们送她一个“小鸟”的外号。她穿着旗袍,却梳着刘海,外加两条垂肩的辫子,活脱脱一个清纯可爱的小女生模样。

有一个生于1914年、曾因与吴楚帆合拍《生命线》而一举成名且被选为粤语片皇后的李绮年,她的照片刊登在1936年第11期的《电影画报》上,用缎带箍着卷发,穿一件浅色底子、深色图案的短袖长旗袍,并镶有两道细边。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白色小背心,背心的前襟敞开,显得悠闲潇洒……

尽管这些电影明星穿上旗袍后,真可以算是千姿百态、分外妖娆、娇柔妩媚、风流时髦,但由于穿着者的个性、情趣、气质、境遇、心态、学识、修养、身份、地位的不同,同样的体形(哪怕是相当好的体形),穿出来的美学效果截然不同。

在旗袍面前的女人

却不是平等的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在旗袍面前的女人却不是平等的。旗袍对女性的身材要求极高:

胸部不能过于丰满,但也不能太过扁平;

臀部不能过于宽大,但也不能过于瘪窄;

腰必须细,腹部应该是平坦的:

腿(包括大腿、小腿)要美,至少要合比例。

远不是一切女人都适合穿着的。但也真有一些人严重缺乏自知之明,在旗袍盛行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子不分老幼、肥瘦、高矮,都以一袭旗袍为时尚,从一些老照片看,有的女人就像一只裹得严严实实的嘉兴粽子。梁实秋先生曾在《衣裳》一文中批评过这种现象:

现在所谓旗袍,实际上只是大坎肩,因为两臂已经齐根划出。两腿尽管细直如竹筷,扭曲如松根,也往往一双双地摆在外面。

同时,按照这个要求,西方女性很少合格,即使像玛丽莲·梦露这样的举世闻名的“36—24—36”(英寸)的“魔鬼身材”,也是要被淘汰的,娇艳的红玫瑰难以表现白百合特有的静谧美。法国诗人克劳台在中国住过很长一段时日,诗中描写“中国女袍”,借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可惜西方任何种族的女人都与旗袍不相宜,东方也只有中国女人、乃至上海女人中的少数,方才与旗袍怡然相配。

“旗袍并非在于曲线毕露,倒是简化了酮体的繁缛起伏,贴身而不贴肉,无遗而大有遗,如此才能坐下来淹然百媚,走动时微飕相随,站住了亭亭玉立,好处正在于纯净、婉约、刊落庸琐。”(木心《上海赋》)

假如我们用旗袍去包装人高马大的西洋女子,那张扬的言行和发达的汗毛,就难以体现旗袍的美,甚至不伦不类。不见了曲线,不见了温柔,哪来高雅,哪来风情万种,仪态万方?

旗袍简约自然的造型、流畅明快的线条最适应(也只适应)表现中国女子的高贵、典雅、宁静、含蓄的内在美。上海女性是值得庆幸的,旗袍是值得庆幸的,它没有落到日本和服已经抽离生活的命运,它使上海女人——只有上海女人——自信,令上海女人——只有上海女人——在公共场合更加注意仪态举止,注意到鞋和头发的整齐清洁,让上海女人——只有上海女人——变得特别温婉贤慧。什么叫嗲?什么叫上海女人的嗲?千百个人可以有千百种解释,但是,上海女人的嗲,应该与旗袍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旗袍,上海女人之嗲就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的上海女子,虽然标致窈窕,但脾气暴躁,爱唠叨,常常闹得四邻不安。有人就给她的丈夫出了个金点子,让他陪妻子上街买了一块上等衣料,找了一个好裁缝,做成了一件非常精美的旗袍。想不到那少妇穿上旗袍后,居然逐渐变得言辞得体、举止有度了。可见那旗袍不仅能变化女人的外表,还能改变女人的心态。

杨南平说得好:

旗袍,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浑圆深厚。旗袍光滑、简洁,表达的却是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势,它有一种过滤作用,向人们展示东方女子的温柔、典雅和闪光之处。

旗袍是一种厚重的美,细瘦浑圆的衣型下最适合包裹一颗受着放肆和矜持双重煎熬的心,所以旗袍不适合用鲜艳的颜色,最经典的是带着一点悲剧感的,如阴蓝、深紫、玫瑰红、鹅绒黑,如木心所判断的:“以蓝布、阴丹士林布做旗袍最有逸致。清灵朴茂,表里一如,家居劬劳务实,出客神情散朗,这种幽雅贤慧干练的中国女性风格……天然的母亲感、姊妹感,是当年洋场尘焰中唯一的慈惊襟怀——近恶的浮华终于过去,近善的瘁华也过去了。”(《上海赋》)

从《花样年华》到《情深深雨蒙蒙》、《像雾像雨又像风》、《人间四月天》、《金粉世家》,旗袍在屏幕上始终扮演一个动人的角色。张曼玉的旗袍风情犹如长巷深处少妇的一声无端的喟叹,令人沉醉;身着一身旗袍的赵薇则代表着莽撞与轻信、华丽与清寒、单纯与勇敢……

一袭风华绝代

万种佳人风情

记起了包天笑在一篇《上海律师群像》的文章里写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律师,在出庭辩护时,照例应该穿法衣。“法衣是什么样子呢?是一件黑色的长袍,到了庭上,方始穿起来。这天那位律师,不知如何,拿错了他的夫人一件黑丝绒的旗袍,四周还有花边,披在身上,短了半截,引得哄堂大笑,连法官也忍俊不禁……”

时尚大师夏奈尔说:“时尚来去匆匆,惟有风格永存。”

这可以用来专门针对旗袍而言。

呵,旗袍啊旗袍!

来源:旗霓嘉影

综合整理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旗袍,是上海女人的皮肤。》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