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原来是中国人!发起并参与创建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方志江苏
2020-02-11 10: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是联合国系统内卫生问题的指导和协调机构。机构自1948年成立以来,在全球范围促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进公共卫生、疾病医疗和有关事项的教学与训练,推动确定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你所不知道的是,这个组织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是江苏籍人施思明!如果你看过上周我们的推文《这位义士的这一举动,挽救了110年前东北鼠疫千百万同胞的生命!》,施思明就是文中主人公施肇基的长子,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施思明走上了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服务的道路。

施思明出生不久      

施肇基施思明父子合影

出身名门世家

施思明祖籍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1908年4月5日出生在天津,因为那天是清明节,所以起名为“思明”,《笠泽施氏支谱》中,他的谱名为耿元,是八十二世元字辈。

晚年 施思明

施思明家境优渥,母亲唐钰华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侄女。施思明自小由外祖母抚养大,幼小的他对外祖母印象最深的就是富有爱心和节俭,并且将伸张正义的观念深深的印在施思明幼小的头脑中。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外祖母经常说,我们永远不能浪费食物,因为要想到在中国还有上千万人在挨饿。

1914年6月,施肇基被北洋政府派往英国出任驻英公使。此后,施思明和母亲弟妹一起也移居英国,后就读于温切斯特公学。

施肇基全家合影  1932年伦敦(前排左一施肇基 后排右二施思明)

立志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服务

施肇基一直希望施思明从医,在他赴美任职期间,特地请英国外科医生康德黎爵士(Sir James Cantlie)作为儿子的监护人。康德黎是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之一,“学识渊博,态度恳挚,善诱循循,教诲谆谆。不但以医术精义指导学生,且以最新科学引导研究”。施思明在回忆录中,非常感激康氏激发了自己在医学和科学方面的兴趣。施思明的学习成绩经常在学校名列前茅。当一个国际联盟社团开始在学校活动时,施思明成了少数几个创始人之一,体现出他对国际组织的浓厚兴趣。

剑桥大学老照片

1925年,施思明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医。1928年,施思明来到伦敦最古老和最漂亮的医院——圣·托马斯医院实习。在妇产科的实习让他深受感触。在医院里,产妇们都被梳洗、穿戴得很好,但是,当实习医生们把新生儿送到家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母亲和一大群孩子挤在地下室里,衣衫褴褛,杂乱不堪。这段实习经历使施思明渐渐打消了做医生过体面生活的想法,转而立志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有所贡献。 

剑桥大学基督学院

投身医疗救援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抗日

1934年7月,施思明与国内金融家之女李月卿在中国驻英大使馆结婚,证婚人为宋子文和贝祖诒(贝聿铭的父亲),这也为他以后随宋子文在国际舞台施展才华埋下伏笔。

1934年秋天,新婚不久的施思明回到阔别20年的上海,加入了中华医学会。1935年被推选为学会副总干事,次年任总干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施思明致力于中华医学会自己的医疗救援组织,一是分发全世界海外华人捐助的紧急物资,二是派遣医疗人员。施思明为学会的抗日活动四处奔走:建立战时麻风中心、组建救济中心、开办诊所、建立血库等等。

施思明全家照(后排左起  李月卿  施思明  前排左起  施家莲  施家铭)

施思明在管理中华医学会过程中,采取了很多当时在中国从未有过的方法,比如建立了工资系统,给工作人员一个逐步加薪的过程和带薪的假期;建立了包括乒乓球桌在内的娱乐室;为员工提供宿舍等等。中华医学会逐步被打造成为长期的、有自主权的学术组织,并且内部成立了中华皮肤科学会、中华内科学学会、中华小儿科学会等分会。

一波三折  提议成立世界卫生组织 

1944年6月施思明被派到华盛顿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卫生处工作。1945年4月25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国际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宋子文是中国代表团团长,迫切需要一位既熟悉国际事务又能用英语写演讲稿的秘书,这次他直接想到了施思明。于是宋子文向施思明所在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出请求,得到了同意。施思明的同事苏札(Geraldo de Paula Souza) 博士也应本国巴西代表团之邀参加了会议。

施思明(右)与巴西代表苏札(左)在旧金山会议上

26日,与会各国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初稿,但此稿只字未提“卫生工作”的内容。在有关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文件中也未提到要建立国际卫生机构,这意味着一旦这份宪章草案被通过,那么以后想要在联合国系统内成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就缺乏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参加大会的施思明、巴西代表苏扎(同时也是施思明的同事)、挪威代表卡尔 埃旺三人同时发现了这一重要遗漏,并一致认为应该把建立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卫生组织放在大会的议事日程中,由于施思明和苏扎当时都在联总任职,因此俩人最初的构想是将新成立的卫生组织挂在联总之下。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宣言》

苏札博士和埃旺博士认为,施思明是代表中国的,中国又是大会的四个发起国之一,如果施思明能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向大会日程委员会提交建议,效果则会更理想。由于时间紧迫,临时提案不能按常规方式进行,施思明就利用自己是宋子文秘书的身份直接和宋子文汇报,得到了宋子文的同意,允许施思明将建议提交给大会。施思明赶紧撰写了建立世界卫生组织的草案与文件,在此过程中听取多方意见,并作了充实修改。这个决议作为中国和巴西代表团的共同决议提交给了大会。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这是该会议开幕的资料照片

由于筹划委员会要求所有会议委员集中起来起草联合国宪章,其他决议包括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先搁置一边。在与多方人士商谈皆无进展后,施思明有点气馁了,就在此时幸运之星降临在了他身上。

在一次宋子文招待巴西代表团团长的宴会中,施思明发现旁边坐着的是大会秘书长阿尔杰•希斯,赶紧抓住机会询问他的意见。希斯当即建议施思明以宣言的方式向大会呼吁,因为宣言没有决议案那么多限制。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经安全理事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其他签字国过半数批准,开始正式生效。图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吴贻芳(前)在宪章上签字

1945年5月28日,第二委员会的第三次会议一致表决通过采纳这一决议:“巴西和中国代表团建议在今后的几个月内召开大会,以讨论建立一个世界性卫生组织。他们将与其他代表团的代表一起进一步商谈,目的是为了尽早召开会议,每个政府都被邀请派出他们的代表。他们建议,世界卫生组织应与联合国的经济社会理事会建立联系。”美国和法国率先表示支持,经过多方磋商,建议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的预备会议在法国巴黎举行,正式会议在美国召开。

参与筹备世界卫生组织

1945年底,施思明辞去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专心准备建立一个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1月,中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交了一份决议案,主要内容是:(1)呼吁联合国会员国举行一次国际会议,以建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2)成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技术筹备委员会,为会议准备提议和基本文件。

1946年2月15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采纳了巴西和中国代表团在旧金山会议上共同提出的宣言,一致同意召开国际健康卫生会议,并认识到公共健康领域里采取世界行动的紧迫性和必须性。

巴黎技术预备会

1946年3月,技术筹备委员会在巴黎奥赛宫酒店召开,包括施思明、苏札和埃旺等16位医学专家参加会议,他们均由本国政府提名、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署指定的。施思明承担了大量世界卫生组织宪章草案的起草工作。

世界卫生大会于1946年6月19日至7月22日在纽约召开,大会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建立了由18个国家组成的临时委员会。1946年7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临时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在临时委员会中,施思明主要是在行政及财务委员会、联络委员会中参加工作。在前一个委员会中,被选为会议起草人,并在后来成立的“行政问题特别小组委员会”任负责人。

1946年6月,施思明(右)与中国代表团团长沈克非在国际卫生会议上(来源:《中华医学会会史概览》)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法》的签字仪式召开。由于50个国家有不同的法律机构和程序,许多代表没有法律顾问,许多代表团在签字上加上“有待进一步审核”的字样。只有英国和中国毫无疑义地在上面签了字,因为两国的代表团里配有法律顾问。沈克非、袁贻瑾和施思明代表中国在组织法文件上签了字。经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正式生效。同年6月24日,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4月7日被定为世界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签字仪式

施思明的贡献

施思明在回忆录中认为,他个人对世界卫生大会的贡献有四点:

一是组织的名称。关于新组织的名称有很多建议,最终采取了施思明建议的“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

二是界定会员资格。美国认为组织章程的任何签字国均可成为会员国,苏联则认为非联合国会员国须经会员国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才能参加。最终,中国代表团草拟了一份折中方案,被各国代表团所接受,成为组织章程的第四、五、六条。

三是界定列席会员资格。非自治地区具有列席会员资格是个新概念,施思明用中华医学会中医师的列席会员资格举例,除了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外,列席会员享有与其他会员同等的权利。中国代表团团长沈克非时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很快理解并表示同意。最终,该提议被列入章程第八条。

四是地区划分。地区划分中最尖锐的议题是泛美卫生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关系。泛美卫生组织的主任主张该组织应单独存在,施思明以牺牲朋友友谊的代价提出折中方案获得通过。泛美卫生组织后来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美洲地区的办事处。

1948年2月,施思明进入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秘书处任职,负责联合国各独立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协调工作。1954年起,施思明任联合国医务所主任。1968年年底,施思明退休后一直在美国居住。1984年施思明回到中国旅游,后在国内设立四处“施思明奖学金” (即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大、上海中医学院、徐汇区中学英语奖学金)。 

世界卫生大会主席赠送给施思明的照片(右为三名中国代表在世卫组织法的签名)

1998年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50周年,WHO西太平洋地区主任在《WHO西太平洋地区成立50周年》的报告中称:“中国代表团的施思明博士在磋商创建世界卫生组织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年10月27日,施思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郊的长老会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0岁。美国多家主要媒体刊登了讣告,如《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著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杂志(JAMA)》等,讣文中肯定了施思明博士在WHO创建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将其称为WHO的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

(苏州市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主要参考文献:

1.《一个中国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陈琦)

2. 《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苏静静  张大庆)

3.《施思明国际生涯回忆录》(施思明自传  施庆宁 施庆新译2010年5月著)

本文为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官方刊物《江苏地方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推送过

    责任编辑:方志江苏6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