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通过纹饰解读历史的理路

2020-02-20 10: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系统文字运用的初期(夏商周—春秋战国),纹饰不仅是承载古代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还与物质、器物层面的文化文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贯通中华文化从远古至秦汉的伟大功绩更是文字所不及。纹饰,是与物质文化、文字文献并驾齐驱的古代文明“三驾马车”之一。

不读古代纹饰、读不懂古代纹饰,很难说真正读懂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文明及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确切与深入理解也会存在缺失。

——摘自《中国远古纹饰初读》 

《中国远古纹饰初读》 王先胜 著  学苑出版社 2015年8月出版

通过纹饰解读历史的理路

 

张清河,《中国历史评论》编辑

以陶器纹饰为主体的中国远古纹饰(包括一些遗迹),在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认识古代人类精神文化以及整个人类发展历程、历史和文化也非常重要。但一直以来,却没有一个可行的理论、可靠的方法对它们进行研究和释读,导致这些极其重要的考古材料、现象和研究对象至今未能得到科学认读和理解。王先胜的《中国远古纹饰初读》一书,是近年来较为系统梳理远古纹饰,并尝试进行相关解读与研究的力作。

纹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或者艺术,它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至少是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通常来说,古代某一件器物,如一只陶(瓷)罐、一面铜镜,或者一枚小小的玉带钩,其造型及纹饰风格的演化,都会伴随历史的兴盛于衰落,拥有几百上千年的历程。现代人研究陶器、玉器,分析其造型和纹饰的形式语言特点,也是了解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途径。但仅仅讨论纹饰的“装饰性”和“艺术性”,相对于探知其背后蕴藏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似乎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浅”了。

 

商代甲骨文

20世纪初,奥地利的弗朗茨·黑格尔(Franz Heger)所著《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被誉为西方学者铜鼓研究的集大成者,就是在缺少考古学支持的情况下,主要凭借纹饰学作为研究手段,对165面铜鼓进行观察比较,按照其形制、纹饰的演化,划分类型,并进行了细致研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从纹饰分析来看,所有的铜鼓都有同一个始发点,而其反映的文化内容,对人类学、神话学、民族学、冶金铸造史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应该说,每一种纹饰图案,都有它的实物原型,而且它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变化。这种“原型”性,决定了纹饰的源头本质是历史的,将对于它的研究落实到历史学、考古学的领域,是天然成立的。

 

浙江庙前出土良渚文化陶豆

本书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将纹饰定义为“一种记录和传播文化的符号系统”,能够反映“人类思想感情、文化文明传承和表达方式的历程”。带着这一体认,作者对目前考古所见的远古纹饰(以陶器为主)进行了分类;按照考古文化序列,梳理清楚了纹饰的时空分布脉络;并提出了自己的解读方法和理论体系。

陶器纹饰的产生,不外乎两种方式:自然形成、人为刻画,作者据此将其分为五大类,并重点讨论了有意识的人为施加纹饰。以往很多人认为纹饰等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前身,但通过分类与分析,作者否定了这种思路,而认为史前的纹饰、刻画,属于单独存在的一个表达系统,不能轻易得出“甲骨文是由史前刻画图案、符号演变而来”这样的结论。(第一章第二章)

 

庙底沟类型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庙底沟类型髻发红陶俑首

显然,对于纹饰的解读和解释,几百年来一直都有,但要做到科学的论证却很难。本书在辨证了既有角度与思路后,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运用中国传统的象意思维、象数思维方式以及数理表达方式。”而且,作者指出,通过一些最基本的纹饰、图像或符号,史前纹饰的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正确的解读,这些纹饰和符号共有6种:阴阳交午图形及其变形;火纹及其变形;八角形纹及其变形;S纹、旋纹、涡纹;斗形纹;“并封”图像。(第三章)

 

坝文化手纹羊头形鋬方杯

四坝文化人形罐

最后,作者还以丰富的例证讨论了远古纹饰的纪事性和科学与艺术之美,并对纹饰解读与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做了判断。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考究详实,全书共插入几百幅考古器物的图片,对远古纹饰的载体——出土文物及其图案搜罗极为丰富。

 

安徽含山出土“并封”玉器

本书是关于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收录了各地区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刻画图案、纹饰,包括原始人类有意识的刻划、绘画、装饰,陶器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纹样,及一些特别的器型、遗迹等。

通过大量远古纹饰、图案的文化内涵解读和探索 ,本书揭示了史前文化及其传承的一个惊人秘密:关于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文化与文明起源,包括神秘的远古易学与天学、原始人的科学文化与精神信仰等等都隐藏其中。

本书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和中小学教师,可做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与参考, 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