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萨考斯基解读名作:斯蒂格利茨

2020-02-15 09: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约翰·萨考斯基

美国摄影家约翰·萨考斯基被称为美国摄影界的“监护人”,这是因为一方面他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30多年,对美国摄影的影响非常大,二是他在任期间,挖掘了大量的摄影家,甚至包括黛安·阿勃丝、李·弗里德兰德等摄影大师。

如果只发现一两个人才,那可能是运气,如果能发现一批摄影家的话,那不得不说萨考斯基对于摄影的理解是非常深刻而独到的。今天起,我们来通过他对摄影作品的解析来分享他的独到见解。

《看照片——100幅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赏析》

这些内容来自于萨考斯基著作《看照片——100幅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赏析》,他在前言中写道,本书的首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简单的娱乐谈资。除此之外,希望能够透露出一点本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和收藏目的,还有摄影研究涉及到更加广泛的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鉴赏力方方面面的问题。

作品编号:013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 美国人,1864-1946

[乔治亚·恩格尔哈德](斯蒂格利茨的侄女,译注),拍摄于1921年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作品馆藏。 乔治亚·欧姬芙赠予。

萨氏解读:

绝大多数好的艺术家终其一生都是围绕着一个观念(idea)进行探索:对其转换、调整、以及提炼,并且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应用这一观念,尽可能地拆解和重构这一观念的不同组成部分。在摄影领域,也许因为这一媒介自身改变的速度很快,只有非常少的从业者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贯穿始终保持他们所持观念的活力和可塑性。大部分天赋异禀的摄影师,他们真正的创作时期很少有超过十年或十五年的。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Stieglitz)(像他年轻时候的朋友兼竞争对手爱德华·史泰钦一样)是一个惹眼的角色。斯蒂格利茨(也像史泰钦那样)为了避免创作能力的停滞,不是通过终其一生秉承一个观念的方式,而是在他创作的成熟期中至少暂停两次,对其目标进行反思,重新规划路线。作为一名摄影师,斯蒂格利茨至少有过三次创作生命,每一次都创作出了大批作品,每次都与众不同且令人敬畏。

直到斯蒂格利茨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大部分的摄影作品都是受到传统绘画美学价值的强烈影响的结果。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因为一些对技术难题上的兴趣,导致他拍摄出激进的影像。

在1910年之前的某个时候,经历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他作品的特征变化了。就仿佛他早期拍摄的照片是用相机记录的观念,而新作品的观念则是用相机去发现;在这种观念下,他这一时期所拍摄的肖像和城市景观作品,有着一种直率和直接的感觉,这让他早期的大部分以艺术创作为动机的摄影作品,看上去显得远离真实生活体验。

在二十世纪初期过后,斯蒂格利茨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内向,也越来越个人化、纯粹化、和独立化;有时候,那种表达的确是一种高傲,以及面对死亡时的神秘孤独。

斯蒂格利茨拍摄这张乔治亚·恩格尔哈德肖像的时间,是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处于他创作力的巅峰期。这张照片所呈现和解析的,首先是一幅有吸引力的肖像,在那个夏天,这个孩子的外在美和内在气质显得卓尔不凡。在普通抓拍的形式下,斯蒂格利茨有着一套颇具说服力的设计;女孩的体态身姿以及轮廓线构成一种平衡,以及一种上紧的发条般的潜在状态。她右臂上的细节,能够让人想起斯蒂格利茨曾大量拍摄过的乔治亚·欧姬芙的肖像照片中的曲线美。而且这张照片是彻底在自然光下拍摄的,所有的影调和质感都不是随意的,包括任何一个角落,像一幅质地柔软的挂毯,而光照提示你这是一个完美的空间。

译者解读:

这张照片是用作本书封面的一张肖像照片,能用作封面,自然有其中的道理。这的确是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迷人作品,个中微妙之处显得耐人寻味,不仅因为照片拍得好:时机、背景、光线、人物姿态和表情,也因为被摄者本身:豆蔻年华的少女无论如何都是动人的。在这篇短文中,萨可夫斯基试图解析归纳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这位传奇摄影师一生的创作成就变化,以及这张照片美好的原因。一如这位摄影师本身的神秘和莫测,这张照片的美好同样是不可知的,如果你能欣赏到其中的美好,这就够了,而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没人能够知道,或者说没人能够猜测准确,也是不可证的。大部分摄影佳作中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可控因素”,一张照片是摄影师与这个世界互动的结果,而其中的莫测的不可知因素,恰恰成就了摄影的魅力和趣味之一,那仿佛是上天赐予的。这种情况有时候会遭遇一些三流学者的附会解读,而那种解读显然是一厢情愿和别有用心的。

作品编号:014

爱德华·史泰钦 美国人,生于卢森堡,1879-1973

[帕特农神庙的柱子],拍摄于1921年

铂金照片,20.25 x 13.875英寸

艺术家赠予

萨氏解读:

1963年,当爱德华·史泰钦(Edward Steichen)为他的自传《摄影人生》(A Life in Photography)做准备的时候,他为此挑选了241张照片。最早的照片拍摄于1895年。这些照片的时间跨度超过了摄影史一半的进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史泰钦在摄影的许多前沿领域里,屡次成为创新者和主导者。他年轻时候的抒情的印象主义风景作品,中年时候的大胆的、正式的、实验化的、和华丽的肖像作品,以及勇敢的纪实拍摄项目、由他指导的有着成熟构架的主题展览,总而言之,这些成就,让他在摄影领域有着惊人的个人贡献。

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其艺术建树最多的时期,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十年莫属。战争期间,史泰钦曾参与航空侦察拍摄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对美和真实有了新的欣赏角度,那是一种无需人为操控的摄影,其核心在于要呈现无与伦比的细节和丰富的影调。在战争结束之后,当他回归自己的个人创作的时候,他的摄影风格变得激进了,他全面而直率地发挥这一媒介的特质。航空摄影中令人惊讶的抽象画面(他们基本上只拍摄二维照片)可能也对史泰钦产生了影响,他的后续作品中表现出了更多的严谨和强悍感。

在之前的十年里,一些摄影师——尤其是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和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他们有意识地探索摄影细节的表达潜质:用局部代表整体。这种方式在拍摄设计方面产生了新的广度和简洁度,同样重要的是,在摄影手法上的一种新的诗意化的省略成为了表达内容的一部分。这种新的直觉允许摄影师在使用照相机的时候更为直接和切合现实,同时拒绝悠然、散漫的表达方式,而那曾是之前的直接摄影常见的特征。

从一张十九世纪拍摄的帕特农神庙的照片上,你会发现照片中存在一种对于原初画面的粗糙模仿——事实上,有过成千上万的摄影都曾对最初的摄影证据有过粗糙的模仿。史泰钦的照片,换句话说,不会是建筑图样的抄袭模仿,而是传达了一种对伟大建筑所具有的空间、比例、和戏剧化方面的有形的、和直接的感受。它传达的不是建筑风格的观念,而是探寻建筑的庄严宏大——信心、英雄主义、永恒、以及时间。

译者解读:

爱德华·史泰钦是那个时代的成功者。对于成功者,自会围绕着各种各样褒扬的言论。史泰钦的确有过很多个人成就和公共贡献,而关于他或曾有过的争议,也主要停留在他因公共身份所产生的影响上。作为摄影师,他无论如何都无可厚非,而且成就卓越。他曾拍过各种各样的照片,其中时尚摄影尤为引人注目,他所具有的优雅气质令他的摄影始终具有着唯美特质。这张照片也许只能算作一幅小品,然而这样一幅别具一格的小品之作足以显露出史泰钦的特质,那种隽永别致,经历的了时间的检验。我相信这其中更多的因素在于摄影师在拍摄时的直觉判断,而非理性分析。而好的直觉并非来源于学习,而是来源于好生活:自尊、自爱、健康、保持天性,否则,粗糙的模仿之作就是必然。

译者介绍

TinTin

摄影爱好者,偶尔做翻译。

END

原标题:《看照片,看什么-萨考斯基解读名作(7)》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