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空气中的病毒飞沫究竟有多“毒”

2020-02-15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渴望出门的编辑 四象工作室

文 | Laura 图 | MYX & GH

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这个春节假期显得格外漫长而痛苦。原本以为“戴口罩、勤洗手、窝在家”就相对安全了,但“仅15秒、50秒就被感染”的新闻爆出后,不禁让人瑟瑟发抖,难道说空气里病毒含量这么高了?其实并不是。

首先,请大家莫要恐慌。2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研究员冯录召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目前的主要传播形式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和粪口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接下来,我们主要针对大家对“气溶胶传播”的疑惑,详细解释为什么大家不用慌。

“气溶胶”是指非常微小的固态或液态颗粒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通俗地来说,就是空气中长时间飘着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这些小颗粒以气体为分散介质会形成“气溶胶”,以液体为分散介质会形成“液溶胶”,以固体为分散介质会形成“固溶胶”。

“气溶胶”乍一听唬人,但它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雾霾就是典型的气溶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气溶胶在病菌传播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它和常见的“飞沫传播”做个对比,即可一目了然。故事就从“一个喷嚏”说起吧!

由此可见,在病菌的传播距离上,虽然气溶胶会比飞沫传播地远,但气溶胶也会被流动的空气不断稀释。随着带病菌的气溶胶在空气中的浓度越来越低,人被感染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勤开窗、多通风,可以降低可能存在于空气中的病菌气溶胶浓度,也能降低通过空气吸入而造成感染的风险。

所以,尽管新冠肺炎是否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未明确,但我们这段日子里做的“老措施”仍然适用。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建议每天至少2次开窗通风,这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各地陆续复工,如果是在电梯、地铁、公交车上呢?佩戴正确的口罩、勤给外套消毒,也是利人利已的有效措施,大家不必恐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近距离飞沫传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而倡导呼吸道卫生礼仪非常重要,你真的会“正确地打喷嚏”吗?

如果出门在外或者在办公室内,请在打喷嚏、咳嗽时尽量用纸巾遮住口鼻,扭身躲开别人,也尽量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距离。

看!了解过了气溶胶传播和飞沫传播的区别,知道了此前的防护方法仍然适用,是不是心里踏实多了?所以,勤洗手、讲卫生、常通风、讲礼貌(呼吸道卫生礼仪)的好习惯还是要继续保持下去呀!

原标题:《空气中的病毒飞沫究竟有多“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