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遗体解剖有助破解新冠之谜,医界:标准解剖室和制度亟待建设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祝文博 罗梓晗 实习生 闫彩琪 胡友美
2020-02-19 20:4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法医刘良前段时间的焦虑情绪,在这两三天得到缓解,但在实际工作中,他反倒是更加忙碌了。

1月24日,他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进行解剖工作。目前,这一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下,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2月16日,全国第一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两具解剖病例目前已被送检。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疫战,刘良期待十天左右可以出结果。“我们不要去发报告,要尽快反馈给临床。”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我们是要给临床指导,病理结果将首先反馈给临床,他们才可以及时去调整诊疗方案。

不过,摆在医学界人士面前更大挑战是,国内缺乏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尸检室。

中国病理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丁彦青为此呼吁,国内各大中心城市都必须尽快建设符合甲级传染病标准的解剖室,控制及预防烈性传染病的规章制度也应进一步完善。

推进遗体解剖的缓与急

全国第一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完成的这天,2月16日,全国已有超过5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死亡病例已超1000例。

和17年前非典疫情相比,中国病理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丁彦青近日对澎湃新闻坦言,此次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推进得“慢多了”。他的团队曾在2003年非典爆发、国内出现死亡病例仅仅几天后,就完成了全世界首例SARS遗体解剖工作。

丁彦青直言,解剖工作推进慢对新冠肺炎的治疗影响很大。“比如说,哪些器官有病毒分布(现在)也不知道,必须通过解剖才能知道,现在治疗存在盲目性,要通过遗体解剖才能知道病变主要原因在哪里。”

据他介绍,非典时期的解剖工作是政府直接推动的,而面对此次新冠肺炎,更多的是医学界专家前期的鼓与呼。

据《羊城晚报》报道,早在1月底,丁彦青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病理研究所所长卞修武等国内病理学界人士就已经向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提出,希望尽快进行新冠肺炎致死病例的遗体解剖。

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遗体解剖工作“主刀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

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呼吁者,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他向有关部门提出遗体解剖是在1月24日。

刘良同时也是“主刀人”——2月16日,他和团队在18个小时内连续完成了两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

“这是所有的医生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刘良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治疗一个疾病,判断它是什么样的病变、治疗效果的好坏、后期的研究等都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这个病到底损坏了哪一个器官、哪一种组织、哪一种细胞,这些涉及到病理诊断的问题。

刘良指出,目前,新冠肺炎患者肺部会出现毛玻璃样病变,但肺部究竟是怎么病变的,还没搞清楚。临床上,患者表现出白细胞不升高,淋巴细胞还下降,常规来说病毒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是会升高的,这也是个反常现象。此外,当前争论的粪口传播究竟存不存在,这就需要对从口腔到肛门每个地方做观察取材。

“前期没有做解剖工作有点可惜。”他认为,病理诊断是核心问题,对于判断患者死亡原因、死亡机制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判断清楚了,对诊断、治疗及远期科研都是有价值的。

医、患、家属三方的努力

遗体解剖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经过家属同意。

2月15日,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金山区亭林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郑永华在他所支援的金银潭医院忙碌工作着,突然接到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电话。

郑永华在澎湃新闻上发表的《医护日记》中写道,张院长说,新冠病毒肺炎迄今(2月15日)为止已经死亡了1500多例,但是从来没有人做过尸检,无法明确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客观规律,也无法给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国际上都在期待我国能有突破性的研究结果。

“张院长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第46条规定,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遗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遗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因此,我们要动员临床死亡患者的家属,积极配合国家医疗机构,开展尸检工作。”

郑永华一听,当即就答应了张定宇的请求。为了更好地和患者家属沟通,张定宇又委派了两位本院的主任前来协助。

“实际上,这件工作有很大的难度。”郑永华表示,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人死之后要保留全尸。但是在新冠病毒肆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大环境下,开展死亡患者的尸检工作十分急迫,一定要说服患者家属同意尸检。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第一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均在上海医疗队管辖的金银潭医院病房中产生。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新华网 图

“中国有一些传统的文化,又是个亲情的社会,对于遗体捐献有一个认识过程。”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2月17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在一个全新的疾病面前,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医、患和家属的三方配合,这两例逝世患者的家属对进一步探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和牺牲。

据郑军华透露,目前第三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也正在准备过程中。

前两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病理已经送检,刘良期待十天左右可以出结果。“我们要尽快反馈给临床。”他表示,病理结果将首先反馈给临床,他们才可以及时去调整诊疗方案。

不过,丁彦青告诉澎湃新闻,个别不能代表整体,还要积累一些资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例积累,才能总结出更完善的病理研究报告,这还需要十余例逝世患者遗体的解剖工作来完成。

亟待建立高标准解剖室

面对新冠肺炎的许多待解之谜,医学界对于加快病理研究已形成普遍共识,但完成病理研究最关键的遗体解剖工作一直面对诸多难题。

“遗体解剖是一个非常规范的行为,需有四个步骤才能完成。”郑军华进一步解释说,一是要有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的批示;二是患者的捐献,尤其是要得到家属的同意;三是需要一定的场所;四是要有一支专业素质非常强的、有经验的、经过多次演习的遗体解剖团队。

事实上,在正式解剖之前,刘良和他的团队早已在做此次传染病患者的解剖规范工作,已经形成一份指导手册,也在其他涉刑事案件的解剖工作中做了演练。

在刘良眼中,只要政策空间允许,其他困难都可以克服,他也一直处于“待命”状态。

刘良告诉澎湃新闻,尽管他和团队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但医疗机构此前仍对解剖人员的安全和解剖场地的选择存有较大的顾虑。

“当初,对病因、传播途径和病原传染性了解得不清楚;后来,死亡病例增多,但针对这种传染病尸检工作具体规定没有出台;医疗机构主要精力集中在诊治,也怕尸检风险;国内缺乏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尸检室。”卞修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传染病尸检对尸检室条件有明确要求,还要得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定。

卞修武认为,大型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病理学科或相关学科应该高标准设置尸检室,区域医疗中心应该设置可以承担传染病尸检和病理样本处理任务的尸检室,特别是要有负压系统,有病理检测的设备等。

“首先要把符合甲级传染病标准的解剖室建起来。”丁彦青对澎湃新闻坦言,国内各大中心城市都必须尽快建设符合标准的解剖室。

此外,各种控制及预防烈性传染病的规章制度也要建立起来。“遗体解剖工作究竟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也应该有相关的制度建设。”丁彦青说。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