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导师变“主播”、同门变“网友”......华中大研究生这样开启“云学习”

2020-02-24 13: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延期开学、按期开课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们

瞬间开启“云上学习”新模式

导师变“主播”

“云教学”“云指导”“云支招”让他们

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

同门变“网友”

天南海北

亦不能阻碍他们

勇攀科研高峰的步伐

一起来看看吧

“云教学”

学习不停顿、互动更频繁

为了保障研究生群体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迟开学,学习不停顿、研究不中断”,研究生院和各院系认真组织授课教师开展“网络授课”。开学第一周,223名授课教师充分运用“学堂在线”“雨课堂”等线上课程平台开展线上授课、线上学习讨论等教学活动,95%以上的研究生课程如期开课,覆盖全校5600余名研究生。此外,学校积极拓宽在线教学资源,与各大教学平台包括雨课堂、超星、智慧树等开展合作,稳步推进“不停教、不停学”工作。在此,特别感谢清华大学驰援我校,将《量子光学与原子光学》《固体理论》等在线课程陆续开放给我校选课的研究生,使我校研究生能在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两校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团队,面向2000余名硕士研究生网络开课

本学期,2000多名研究生选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一周的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们给予了较高评价。

接到网络教学安排之后,教学团队第一时间快速响应。首先,组织线上集体备课。熟悉网络授课平台、设计教学流程、根据教育部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其次,建立QQ群,提前与学生线上沟通。确定了三种线上教学方式:QQ直播授课、微助教发布学习资料和课程任务、提供慕课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最后,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一个教师上课,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助教齐上阵,加强课堂管理。

环境学院吴旭教授:引导研究生不忘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吴旭给研究生讲授的是《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课。为了在网络平台上开好这一门课,课前,吴旭反复比较不同的教学平台,并准备了应急备用方案。在学院对研究生进行在线学习条件调查时,吴旭发现有一名研究生反馈家里网络条件一般,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效果达到最好,他在课后专门询问了该生的课堂效果,并耐心给予这位同学指导。吴旭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及时引入了一些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授课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关心当下,将自己所学与当前的实际紧密结合,在国家关键时刻,不忘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研究生钟旭东:“我觉得在特殊时期,线上教育的方式挺好的,只要大家认真听讲,上课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同学们也不会落下学业,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教学!”

研究生陈端:“吴老师结合PPT中生动的例子,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很容易进行联想和理解;在课程形式上,网络直播的方式也非常稳定,能够很清楚地听到老师讲述的内容,上课效果非常好。”

哲学系徐敏副教授:风雪中的“非经典逻辑”之旅

“1月18号,我从武汉回到河北农村老家。这里空气寒冷干燥,三场大雪过后,便更冷了,老屋在山脚下,寒冷再添几分。”

“2月3日,分管院领导问能否按期网上开设《非经典逻辑》课程。我毫不犹豫回答:能!经历了14天居家隔离、6天集中隔离,再核酸检测,我太渴望回归正常课堂——上好课,站好岗,就是为武汉疫情防控加油!”

“作为80后青椒,我从没担心过电子教材和学习平台,教材是剑桥的,平台选的是腾讯会议。不过,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问题——网络信号太弱。”

“2月17日正式开课,我使用的手机热点流量。为了有足够强的信号,我把手机和电脑挪到了大门口。风卷着雪,刮在脸上,雪花落在电脑屏幕上,我把大衣裹得更紧些,还是觉得冷。就这样,坚持上完了四堂课。”

“第二次课,同学们心疼我,帮我想办法。让我把手机放到大门口的墙头,打开热点,在屋里用电脑。信号适中,偶尔有卡顿,但是比上次暖和多了。同学们居家隔离,但都按时提交电子版作业,我也非常感动。”

“疫情之下,我和研究生们一起共克时艰,就像课程名字一样,这次逻辑之旅是非经典的,也注定是难忘的。”

“云指导”

科研不中断,“导学”更紧密

众所周知,做科研、学术研讨是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保证科研工作“不断线”,研究生导师们积极行动起来,开启“云指导”模式,通过线上学术研讨的形式,鼓励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远程指导研究生们开展文献阅读、论文选题、论文撰写等工作,引导研究生们充分利用好“宅”在家里的宝贵时光。

药学院李华教授课题组: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

疫情发生不久后,李华团队率先加入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当中,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软硬件条件有限、人手严重不足的困难,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线上沟通、线上探讨、模拟实验等多种方式,寻找更多可能抑制2019-nCoV的药物靶点,进行深入的抗2019-nCoV活性测试,为后续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指导信息。课题组成员牺牲春节休息时间,主动请缨、夜以继日开展研究,和老师们一起完成了这项工作。研究成果将发表在我国SCI杂志药学学报英文版。

潜在的抑制剂与2019-nCoV_PLP结合示意图

生命学院丁明跃教授课题组:坚持科研初心,让距离从未遥远

丁明跃课题组主攻方向为超声断层成像系统的研发,正当团队成员按既定计划推进工作时,新冠病毒疫情爆发。身在疫区,封闭式管理,课题组成员分散在各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大家仍坚持科研,快速建立了一整套在线组会制度:备课+讨论+总结+记录:每周四次以上线上研讨,主讲人预先“备课”、线上集中“讨论”问题与解决方案、会后“总结”评分、全程专人“记录”研讨会成果。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唐江教授课题组:未雨绸缪,线上组会“不断线”

唐江线上指导研究生已经三周有余,在科研任务开始之前,唐江会提醒研究生准备好相关的视频软件与学习资料。第一次线上组会,唐江带着组员深入讨论了课题组前半年的研究重点及后半年的研究方向,安排每一位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制定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此外,提醒研究生每日向课题组汇报身体状况,互相关心、互相鼓劲;课题组每两天一汇报、每周一组会的学习习惯及浓厚的学习氛围,让研究生们即使“宅家”科研,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新闻学院郭小平教授课题组:面对不同年级,灵活组群、组会

郭小平采用“科研+组会”的形式,营造课题组疫情防控期间浓厚的学术氛围。灵活组群、组会:将偏重学位论文写作的毕业班与其他研究生分群指导,重点化解毕业班的学位论文写作困难和就业焦虑;召开线上“组会”:主持低年级学生的在线学术会议,将健康传播、社交媒体与国家治理的探讨引向学术前沿。

“云支招”

宅家理思路,苦练基本功

陈孝平 院士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

研究方向:肝胆胰外科领域的疾病及临床肝移植

【科研建议】

高年级的研究生:集中精力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结果,完成毕业论文。

中年级的研究生:如果已经开始实验研究,可以对自己做过的实验进行认真思考,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思考改进的措施;如果已有部分数据出来,应该做初步分析,起草论文框架。

低年级研究生:上网广泛阅读文献,了解研究方向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2~3项研究计划,交给指导老师审核。

陶娟 教授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

研究方向:皮肤学

【科研建议】

华中大作为此次疫情中全国投入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医务工作者履行着医者的责任和担当,成为保护人民健康的最美“逆行者”。那么,未来会成为医务人员的研究生该如何利用宅在家中的时间做工作呢?

做科普:科普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环节,对疫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针对老百姓及不同岗位上的人员来说,消毒清洁环节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引导课题组研究生利用所学医学知识和新媒体平台,在家编写和制作科学、生动的科普文章、漫画和视频等传播给大众,分工合作,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疾病的防控做科普宣传。

攻“疫”项:积极了解疫情当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快速诊断测试、药物研发和患者心理干预等等,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与老师积极探讨,查阅文献,设计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制标准:如何做好防护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此次疫情中,研究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总结疫情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和深入思考,参与制定了新冠肺炎在不同学科的防控指南或共识。协和医院皮肤科在此次疫情中组织全国专家编写《皮肤科防控COVID-19的专家共识》,研究生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如邵新宇书记在央视《新闻1+1》连线中所讲,希望我们的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两篇文章”。

李亮 教授

电气学院

研究方向:强磁场技术及应用

【科研建议】

这次疫情虽然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不便,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静下心来思考和重装出发的机会。

作为导师:我首先会想清楚自己团队研究大方向和大目标是什么?关键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所指导研究生的课题是按照什么大目标在组织设定,期间,我把所有学生的课题捋一下,看看是否是围绕关键的科学问题,从而构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对于高年级的研究生:可利用这个时间,把自己已经开展的工作、数据、结论和成果做一个图表,看看自己的工作解决了哪些关键科学问题,如果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看看是否能通过补充让所有的研究和结果联通起来形成体系。博士论文一定不能是一堆互不相干研究拼凑而成,而是系统深入地解决了某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并实现了相关的目标!

对于低年级的研究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查找相关文献,了解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的难点和挑战是什么?从凝炼关键科学问题开始,和导师一起,理出一个研究思路,设计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研究平台,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研究计划。

张建华 教授

经济学院

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科研建议】

对于每一位研究生而言,我期望同学们能使用好这段宅在家中的宝贵时光,静学、静研、静思,博览学术前沿文献,夯实专业基础,修炼科研内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进行积淀,对未来的研究规划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高年级研究生:尽快结合论文选题,专注科研与学位论文撰写,积极主动与导师联系,定期汇报学习和学术研究进展等情况。对于毕业班同学,抓紧学位论文进度,按照导师要求认真修改论文,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低年级研究生:按照授课教师和导师的学习和科研安排,结合自身情况,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自律自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做好文献阅读和线上学习讨论等活动。系统阅读高水平文献,了解专业领域最新动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让我们开启新的学习模式,在“宅”中静思与求索,努力践行科研报国情怀!

朱锦涛 教授

化学与化工学院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

【科研建议】

同学们宅在家中,是否也在思考,面对这场战役,我们该如何做?我们该如何拿起科研的武器为这场战役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导师,我也想告诉研究生同学们:要遵守规则、保持理性、分清是非,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合理计划、明确任务:宅在家势必会影响学习工作效率。时间管理很重要,我常常鼓励、引导研究生同学有效管理自我情绪和时间,科学甄别各类信息,建立自身的思维秩序。课题组的老师们常常给研究生同学电话沟通,讨论并制定尽可能详细的研究计划及明确的工作目标,做到“一生一计划”。在此期间,研究生要认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现有实验结果,拟定完善研究的思路;低年级同学可以制定研究计划,完成开题报告;临近毕业的同学可撰写毕业论文,先完成再不断完善,需补充实验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待返回实验室后完成。定期与导师沟通进展,不断调整与更新计划。

广泛阅读、深度思考:同学们可以全面系统地梳理相关文献,批判性、有侧重地进行阅读,做好记录、深入思考,并定期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势分享所思所想、深化研究、拓宽领域,条件成熟的可整理撰写综述论文。同时,战“疫”时期也是同学们深度思考的关键时刻,如何应对这个危机时刻,也决定着精神如何成长;除专业知识外,大家也要多思考人生定位、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方向,为自己未来的社会责任担当,实现人生价值奠定精神基础。

勇于实战、积极作为:积极关注战“疫”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在诊疗防护技术的研发方面深入思考,积极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寻找突破口并加强协同公关,力争作出自己的贡献。前期,我们课题组与协和医院联合,积极思考防疫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问题:长期频繁的清洗消毒及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等装备造成的皮肤屏障受损和头面部皮肤直接受压损伤,可能造成皮炎甚至皮肤破溃,导致细菌和病毒侵入等风险。利用化学研究优势,我们积极引导研究生同学设计了阻隔病原体接触的致密、透明皮肤防护剂和防护皮肤压力性损伤的水凝胶敷贴等两个公关课题(其中,研制的水凝胶敷贴将于近期用于临床),将实际战“疫”需求与科研公关紧密相连,为抗“疫”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孙琪真 教授

光电信息学院

研究方向:分布式光纤传感、微纳光纤器件及应用、光纤激光器及传感应用

【科研建议】

为应对新冠肺炎诊疗,在NGIAs实验室主任刘德明教授的牵头和组织下,我们课题组第一时间与协和医院启动联合攻关,开展“新冠肺炎病毒快速筛查创新方法与应用技术”的合作研究,期望能够利用光电信息获取技术尽快研制快速筛查装置。那么研究生针对科研方向和任务,该如何规划“宅家”的科研工作呢?

加强与导师的沟通联系:其实这段时间,对于导师而言也是难得的宅家时间,不用出差、不用开会,几乎24小时在线“待命”。所以,大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电话,与导师加强联系和沟通,及时汇报科研进度、探讨科研困惑、侃侃new idea。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术研讨:腾讯会议、华为welink等都是很好的网络会议平台,足不出户也可以开好课题组会,分享文献调研、实验报告、专题研讨等等全都不受影响。

做好时间管理和计划制定:宅家不能放弃科研态度,制定计划非常重要,毕竟“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不妨给自己制定1个月的长期计划和每一天的小计划,通过目标导向约束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为了督促大家早起床,我们课题组采用了每天准时早会的方式,几周坚持下来效果不错。

注重劳逸结合:科研学习之余,也要多锻炼,保持健康体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导师们的谆谆教诲

有没有让你感受到他们的良苦用心

疫情面前

他们不仅仅关心你的

身体健康、学习状态、学术进展

更关心每一个你

面对疫情,能不能学有所用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对科研难题,能不能坚守科研报国初心

向“卡脖子”问题发起挑战

......

加油!行动起来

一起书写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来源 / 研究生院

原标题:《导师变“主播”、同门变“网友”......华中大研究生这样开启“云学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