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斯人已逝︱满志敏:我的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之路

满志敏(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所教授)
2020-02-28 11:14
私家历史 >
字号

2月27日22时,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长满志敏因病于上海逝世。本文原载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公众号“复旦史地所”,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以念斯人。

满志敏(1952-2020)

我出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磨难。“文革”后能有幸进入大学,圆了几辈人的梦想。尤其在大学毕业后,能进入心仪的高等学府做研究工作,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由于在大学学习的是地理学,进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后,继续从事历史地理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成为我不二的选择。在我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正值我国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全面开始的阶段。1986年施雅风先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下,开始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此后叶笃正先生又主持了“我国未来50—100年生存环境变化”的研究(当时称攀登计划,即以后的“973 项目”)。作为一个年轻的历史地理学者,在前辈提携下,我开始进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参与的两个课题完成后,我已经能利用历史文献讨论有关中国气候的问题,这一晃差不多也就十年了。

满志敏著《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2000年以后,我们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CHGIS)研究工作。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就开始关注GIS的发展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当时在研究生院院长李大潜教授的支持下,研究所获得一笔经费,得以购买当时尚属稀贵的计算机,开始一些实验性尝试。由于那时GIS平台软件和计算机工作站都很昂贵,因此只能用一些简单方法模拟,但这也算是从书本理论到实际工作跨越了一小步,这一步对以后的意义也十分重大。作为CHGIS项目中方的执行主编,在项目开始之初,我主要研究数据定义和数据库分类系统,以便使传统的政区地理要素,能融合到一个统一数据系统中。其中主要目的是使用户能从数据系统中,便利地查询到各种政区层次隶属关系,以及政区变化的继承关系等。在数据定义和库分类系统定型后,我主要负责CHGIS数据编辑等具体工作。到现在为止,此项工作也进行了十年。从学术发展意义来看CHGIS对中国社会人文科学中使用GIS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了解,已有不少学者的研究工作中包括GIS技术和信息数据。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2009年,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标志,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成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位主要从事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学者,我对这个领域今后如何发展也有些思考。

历史自然地理从研究潜力来看,主要有历史气候和历史地貌。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更多地与全球环境变化联系在一起。2000年以来的国际气候变化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这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时期,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记载可以提供研究,尤其是明清时期留存的资料,具有研究高分辨率气候变化事实的基本条件。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无论是资料发掘和处理手段都有大量工作要做。这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信息辨析和校正。文献中的历史气候资料,大部分是记录的事件,是一种代用资料。这些事件本身不是气候学定义上的气候统计值,需要寻找和证明代用资料与气候统计现象之间的关系。

其二,发掘新的资料序列。历史气候研究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建立气候要素变化的事件过程,气候序列可以从许多方面来描述,除了冷暖干湿等比较常见的内容外,还有其他内容。

其三,提高序列的分辨率和气候要素的空间分辨率。许多气候要素和现象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何描述这些空间分布特征,可能比建立一些时间序列更困难,也更有挑战意义。

研究历史地貌中的河流地貌,以往主要集中在干道变化上。如今,干道变化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新的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需要有足够的突破,才能推动研究的进展。这方面的进展也可有三方面的考虑:

其一,研究手段。目前遥感技术发展很快,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可以反映高程差异与历史河流的泥沙堆积。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在历史河流的空间定位上,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历史河流走向,使研究精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北宋京东故道(图出自满志敏《北宋京东故道流路问题研究》)

其二,研究对象。平原地区还有许多中小河流,这些中小河流与大江大河构成一个水系,而这个水系在历史时期同样是变化的。如果把视野扩展到水系上,从区域角度审视河流地貌,会有新的研究内容发掘。

其三,数据方式和数据系统。历史时期的地貌变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连续的,尤其是研究对象从干流扩展到水系网络的情况,传统手段在处理数据和数据的表达方面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回首往事,不免有许多感慨,也许这寥寥数语能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一些借鉴,我也很高兴了。

    责任编辑:于淑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