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郝庭帅:与父辈只捐款不同,青年企业家做公益希望参与其中

2020-03-02 12: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

在企业界与公益界,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等领域的各类创新实践已然兴起。青年公益人、企业家、投资人们,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固有的经验和成果有所继承和延续,重要的是,相较于前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逻辑更为独立和开放。五四青年节期间,《社会创新家》与多位活跃在创新领域的青年一代进行访谈,以“青年节特辑”,介绍当代“新青年”。

郝庭帅,出生于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天津世纪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北京接力公益基金会理事,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监事长。

撰文 | 王慧

编辑 | 肖泊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创新家( social_innovator 

社会创新家:北京接力公益基金会的愿景是引导更多青年企业家进入公益慈善行业,这在众多公益基金会中比较特别。你认为青年企业家对公益慈善行业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郝庭帅:我们觉得做公益是未来青年企业家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对二代企业家来说,他们有很多社会资源。这涉及到他们如何传承家族财富的问题,他们不仅要对家庭负责,也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企业家做公益可能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他们会更注重公益的效率、可持续性以及价值转换等等。

社会创新家:和上一代企业家相比,青年企业家的公益意识和观念有哪些不同?你觉得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郝庭帅:有一些老一辈企业家有比较大的格局,比如阿拉善的创始人们在十年前就会考虑环保的问题。但大部分老一辈企业家可能更关注自己身边的、地区性的事情,他们更喜欢捐款捐物,领域以扶贫、助学、救灾为主。

从意识上来说,这些老一辈企业家可能觉得自己做企业就在解决就业、在纳税、在为社会创造产品,这已经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了,没有太大的必要去承担其他的社会责任。这也造成了像我和我父亲之间在公益理念上的分歧。毕竟他们穷苦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限制了他们对公益的理解。

当然,这种社会责任意识的更迭也需要代际过渡,不太可能从第一代就有很强的公益意识。

相比之下,青年企业家有比较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而且很多都有海外学习经历。参照西方社会的运作模式,他们就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社会角色。在做公益时,他们不再只是简单捐款捐物,而是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并且倾向于把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社会创新家:从做公益的发心来讲,两代企业家存在哪些不同?对你自己来说,做公益的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这种驱动力如何形成的?

郝庭帅:上一代企业家创业时,国家的经济状况还是一穷二白,所以把企业做好就可以给他们带来比较强的成就感。但对二代企业家来说,把企业继承、做好更多是一种本分,商业领域留给他们寻求自我价值的空间没有那么大,所以他们就会更多地转向社会事业来寻求价值体现和社会认同。

16岁的时候,我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了解到,一个哈佛女孩做有关藏牦牛毛制品的社会企业的故事,当时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社会企业。之后在北大读本科期间,经济学院开了一门关于社会企业的通选课,这门课加深了我对社会企业的理解。这些新的公益理念其实也变相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我和我父辈在公益理念上的一些冲突,(我们意识到)做企业和做公益并不是必须一刀分开的,很多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去解决。所以我后来对社会企业就比较感兴趣。

社会创新家:在做接力中国时,你们有没有遇到渠道或者模式上的问题?

郝庭帅:会有。首先是精力,大家都是做企业的,平时都比较忙。再就是方向问题。因为我们是由于身份背景聚在一起,而不是由于有共同关注的问题聚在一起,所以我们在捐助方向上会有一些分歧。今年才是我们基金会成立的第一年,目前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先把基金会的运营做好,不要马上急着去做事情。我们更关心怎么把钱花得更有价值,哪怕过程稍微慢一点。

社会创新家:据你观察,行业内的青年人在做非营利组织时,遇到的普遍的困难是什么呢?目前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他们创新创业的吗?他们需要哪些外部力量的支持?

郝庭帅:如果是做项目执行的非营利组织,青年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第一应该就是资源,缺钱、缺关系。他们可能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资源去落地。第二是经验,他们如果本身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也会不知道如何把项目去落地。

政策制度能不能帮助他们,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最好是要真的帮助到他们,而不要为他们徒增一些成本。我们觉得外部环境是在变得越来越好的,比如基金会的注册政策。虽然会慢一点,但整体还是在向着好的方向走。

社会创新家:你如何看待公益行业发展的现状?

郝庭帅:这两年很多新资本、新群体正在进入公益行业。像北大专门开了益行者这类公益培训的项目,深圳创建了公益学院,这些形式在五年、十年前是没有的。现在有很多人在上这些课,我觉得这肯定说明公益行业是在吸引新鲜血液进来。

另外我们也看到很多新的资本在介入,钱的来源、使用方式也在变得不一样。

但问题肯定也会有。比较大的一个问题还是人,在我们社会刚刚解决温饱,迈入初步发展阶段的时候,就要很多社会精英投身公益行业而不是为自己的财富做奋斗,这其实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不过比较好的一点是公益人正在职业化,做公益不再需要抛家舍业,而是既可以做喜欢的公益,又可以拿到一份体面的薪资。这应该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行业里人才的问题。

社会创新家:有人认为,在公益界,站在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层面来发声的,多为一些公益界前辈。而很多青年人埋头于自己的领域内,在行业发声不足,对此你怎么看?

郝庭帅:老前辈还在,我们很高兴他们的身体还很好,他们是我们的定心丸和精神领袖。

老前辈发声不代表是老思想在发声,公益老前辈还是很乐于接受新的观念,徐永光先生10年前和10年后提的事情也不一样。而且公益人的一个特点是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大家都是为怎么往更好的方向走提出建议。

现在其实公益行业有很多年轻人在涌出来,很多场合也不再只有“三光”去发声。像去年的基金会论坛,上台讲的也都是很年轻的小伙伴,活动还为青年人提供了圆桌论坛的环节,这都是好的改变。

我觉得现在青年公益人占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而且现在很多创新项目也都是青年人在做。

社会创新家:近些年公益圈比较热的是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概念,你觉得这些新概念的涌现是不是代表公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你怎么看待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

郝庭帅:社会企业本身确实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所以这些新概念总体还是说的多、做的少。做一家社会企业,核心是需要一位像做企业那样做事业的企业家,但有企业家资质的人还是太少了。目前有这样资质的人,可能更偏向选择在商业领域做事情,而不是去做社会公益项目。

企业家资源在公益领域很稀缺,这也带来了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发展的瓶颈。

青年人做公益的理念和这些新概念比较合得来,他们不仅想把100块钱交到受助对象手里,而且希望以低成本的方式交过去并产生大于100块钱的效果。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但这些概念要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事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社会创新家:对这些公益新趋势的发展,一些人比较乐观,比如有人认为“未来所有企业都是社会企业”,有人认为“未来影响力投资会超过商业投资”。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郝庭帅:我觉得,很多商业投资本身也是在解决社会问题,95%以上的商业企业存在都是因为它有其社会价值,最简单的就是解决产品供给、就业的问题。它们可能不是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专门定制的商业项目,但它们本身就在解决社会问题。

我认为不用非苛求影响力投资超过商业投资,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往中间靠,在做商业时也考虑社会责任,做投资机构也更多不是考虑回报率,而是考虑社会意义。这样把观念往中间靠可能也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