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防控新冠肺炎的心理“刺配”?

2020-03-26 13: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传威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刺配】

中国古代将刺面与流配相结合而成的刑罚。即在犯人面部刺刻标记或字,再发配边远地区或一定场所服役,最重可至终身。原为对死罪的宽宥,后适用甚广。始于五代的后晋。宋代盛行,并同时附加杖刑。后代沿用,唯明清将刺面改为刺左右臂。

——《辞海》1999年缩印本

《武松》剧照

随着新冠肺炎的控制,方舱医院陆续休舱,患者大批出院。然而也有部分舱友不愿出院的,有的不愿离开方舱医院里可爱的医护人员,有的留恋方舱医院欢快的气氛,有的是害怕回归社会。

有一些舱友向我们心理救援队吐露心声:

“我不敢出舱,担心遭人家白眼”

“我同事里就我一个人得新冠,出去不被同事不被社会接纳怎么办”

“别人肯定觉得我呼吸都带病毒,躲着我”

这是有病耻感了么?

病耻感译自“stigma”,原为烙印之意,标记某些异于公众的人,例如在罪犯、奴隶身上做的烙印、纹身等,也可直译为“刺配”。后来引申为针对特定疾病的耻感,也有翻译为“污名化”,指对个体或者群体的身体或者行为的一种错误且负性的社会态度,而非实际的标记。很多种疾病的患者有病耻感,例如传染病、精神障碍。病耻感是社会对某些特定人群的错误认知而导致的歧视和隔离,也是这些特定群体因为自己的负面标记而产生的自我羞耻感。

所以,病耻感的核心就是不受欢迎甚至感觉丢脸,原因是错误且负性的认知,事关公众和个体两个主角,分为公众病耻感和自我病耻感两个层面。公众病耻感是社会群体对某患病群体的刻板印象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反应,而自我病耻感是因公众病耻感内化所致患者感觉被歧视、羞愧等负性情感体验。患者因此限制自己的社交范围,自我贬低,严重可能产生逃避社会、自杀等不良后果。

怎么办呢?

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人。这个时候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力量,你的家人、你的好友都是你坚实的社会支持力量。主动去和别人建立连接,寻求你真正信赖的家人和可靠的朋友的帮助。主动倾述你内心的恐慌,分享你的感受,是离开痛苦、解救自己的第一步。在朋友的陪伴下面对自己的痛苦,得到真实的连接感,给自己力量。

避免责怪自己,得新冠肺炎不是你的错。接纳自己,通过正确的知识武装自己,甚至可以与朋友幽默自己的新冠肺炎,与朋友一起嬉笑怒骂一下它,直面它,这时候你会发现这段经历并不是你人生中的龙卷风,而仅仅是你人生长河里的一朵小浪花。

关注当下生活,专注你手头的工作。只要你注意到你羞耻的想法,就停下你负面的想法,不要与它死死纠缠,不要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提醒自己应该关注当下,一旦你完成一个小目标,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奖赏自己,吃喜欢的东西,听一首愉悦的歌。

不要羞于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可以让你对病耻感有更深的了解,可以通过咨询纠正自己的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有专业人士的护航,你可以学习更多的应对技巧,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对于公众层面,要充分利用传媒宣传新冠肺炎相关知识,让全社会正确认识新冠肺炎,减少刻板印象,增强社会联系。偏见源于无知。只有人人正确认识,才能减少歧视。

新冠肺炎阻击战还没有结束,患者心理的“刺配之刑”需要患者本人和我们全社会去努力消除!

配图/网络(侵删歉)

作者简介

李传威

苏州市广济医院

援鄂国家心理救援队队员

精神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