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挣扎在疫情期的中国民航业调查:机票暴涨无法填补行业巨亏

胡磊/上游新闻
2020-03-26 16:08
直击现场 >
字号

李成是一名正在美国纽约州第三大城市罗彻斯特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因当地越来越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不得不购买了一张经由美国首都华盛顿转机回国的机票,单程含税价格达到了27757元,是他上次回国购买的往返票价格的近7倍,李成对上游新闻记者(报料微信:shangyounews)抱怨说,“航空公司赚的也太多了吧,有点趁火打劫的感觉”。

万佳作为某国有大型航空公司营销委的资深员工,却不认同航空公司“趁火打劫”一说。她认为航空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别看现在有些机票贵,这些都是自主定价、需求高造成的,一趟航班下来整个机组隔离,而且还是单向客流国内出发基本是空载,总体算下来航空公司还是亏”。

上游新闻记者从中国民航局获得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 2月份民航行业创单月亏损最大纪录,共亏损245.9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亏损209.6亿元,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则警告今年全球航司营收最多减少1130亿美元。

寒冬之中,天空中的飞机越来越少,民航业能否度过这个春天里的寒冬,成了疫情之下的未知数。

2020年3月22日,因为航班大量取消,香港机场滑行道上都停满了飞机。图源于网络

飞不上天的飞机

王路是国内某航空公司的一名副驾驶,2014年从飞行学院毕业之后,顺利进入了这家全国排名前三的航空公司,从A320的飞行学员开始,逐渐积累了飞行经验,也在2017年改驾机型成为了A330副驾驶。王路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今年1月底疫情爆发前,他每月的飞行小时数基本都在80小时左右,距离民航局规定的飞行员每月飞行极限封顶值90小时也只有10个小时的距离了,每次飞完航班后能休息三四天都是十分珍贵,“1月底还是春运时期,航班计划本来是排满了的,但开始突然之间排好的航班都开始取消了,我一查航班表都震惊了”。

王路的公司疫情前经营着从国内飞往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阿联酋迪拜、新加坡等境外航点的航线,这些境外航点王路原来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两三次,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的二月,王路只飞了一趟新加坡,“其他航线基本都取消了,一下就闲下来了”。

上游新闻记者从中国民航局获得的统计数据,也从宏观层面印证了王路所说的情况。2020年2月,中国民航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5.2亿吨公里,同比下降73.9%;完成旅客运输量834.0万人次,同比下降84.5%;完成货邮运输量同比下降21.0%,从事了多年航空运输数据分析工作的万佳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这样的数据我进入航空公司工作15年以来从未见到过”。

1月23日,武汉市实施交通封城,当天10点开始,所有航空公司进出武汉的客运航班都被取消。1月24日,中国民航局发文进一步指出,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各运输航空公司可根据疫情发展变化调减航班。伴随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激增,国内航空公司都被迫加大了削减航班规模和范围,此举对全国所有机场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例,根据民航西南局公布的2020年2月西南地区机场生产统计简报,2020年2月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12万人,而这一数据在2019年为471万,锐减了359万人,同比下降了76%。

“疫情发生了,旅客都不敢出门了,航班也就全部取消了,飞机能封存的就都封存了,航空公司没了收入但是债要还呀,还不起钱只有关门。”民航研究学者赵杰对上游新闻记者分析表示,航空需求的减少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曾经看起来繁荣的航空业瞬间没落,“英国、意大利都已经有航空公司宣布破产了,还有的公司也都宣布全部停航,这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某公务机公司的18万元公务机机票广告。图源于网络

买不起的机票

3月以来,我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稳定,但境外特别是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地的疫情却逐步升级,许多旅居海外的侨胞、异国求学的留学生等面临不断升级的感染风险,自然想到了回国避避风头,但境外返回中国的华人们除了要面对如何能在回国途中不染病的难题之外,当然还有价格暴涨的机票。

3月中旬,一则“伦敦回国机票18万元”的消息引爆了网络,一位正在伦敦某大学就读的研究生黄波向上游新闻记者出示的另外一张机票订单显示,3月下旬从伦敦飞上海的公务包机机票单价达到了35万元人民币。正在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李成,也因为纽约州当地越来越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购买了回国的机票,“我买的是经由华盛顿转机的回国机票,单程含税价格达到了27757元,上次我买的往返票也才人民币5000左右”。

从事多年航空票务的曾涛对上游新闻记者透露,黄波提供的这张公务机机票订单应该已经是经过多次倒手的“黄牛票”了,伦敦飞上海的公务机单人机票价格应该在20万左右,“35万元卖给最终的消费者,这一倒就是15万元的利润了”。

曾涛自己的公司并不出售18万元一张的公务机机票,而是以面向大众的航空公司机票为主,但进入3月以来,从欧洲、美国等热点地区回国的经济舱机票都较往年同期翻了两到三倍,“从美国回国,现在一张经济舱直飞回国的机票3万元左右很正常,有些紧俏的航班甚至可以达到4万元,比平时的公务舱、头等舱价格都还要贵”。

3月26日,上游新闻记者在携程平台上查询发现,未来一周内从美国纽约、华盛顿等美洲地区飞往北京的经济舱直飞机票均已售完,最贵的经济舱机票卖到了39182元,也有经日本两次转机的机票维持5500多元的“良心价”,但总耗时达到了45小时。留学生黄波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虽然多次转机的机票价格较为便宜,但各国转机政策多变,很可能会横生枝节,“最重要的是在飞机、候机厅等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感染病毒的风险不知道会增加多少倍,这种情况没人会因为节约钱而冒险”。

曾涛认为,目前回国机票的高价正是座位需求上升和稀缺航线座位供应量减少双重作用的后果。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以来,大量的国际航班被取消并维持到现在,特别是3月以来航班变动更是频繁,因防堵境外病例输入而造成了本已稀少的欧美等国回国航班再次减少,“航班减少了,但是因为害怕而回国的旅客却越来越多了,这一增一减之间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国内航空公司营销部门工作的万佳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即使旅行社等代理将机票卖到了正常价格的数倍,航空公司获得的收益也基本是固定的,“航空公司的票价已经是对外公示的,不可能突然提高太多,多的部分都是代理自己赚走了,平时代理只能赚个位数的佣金,现在卖一张票赚的钱则是翻了十多倍。”

从美国、欧洲等地的回国机票差价巨大。图片来源:携程

退不了的机票款

1月24日开始,中国民航局在多次发布机票可以免费退改的公告之后,旅客大量退订机票给航空公司的现金流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中国航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2日,国内外航空公司共办理退票2454.5万张(其中港澳台及国外航空公司147.8万张),票面总金额271亿元(其中港澳台及国外航空公司28.5亿元),疫情期间国内航空公司免收退票费已达数十亿元。部分航空公司一度将退款时间从7天延长到了30个工作日甚至60个工作日,各类消费维权平台上针对航空公司退票的维权帖文更是层出不穷。

成都市民李俊购买了1月25日从成都前往广州的机票,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取消行程,退掉了购买好的机票,“我从大年初一基本确定了出不去后,就把票退了,但是直到3月15日钱才退回卡里,之前从来没有这么久过”。

票务代理从业人士曾涛分析认为,此次疫情中退票到账速度大幅减缓的核心原因在于出现了“挤兑”现象,旅客同时退掉大量的近期、远期票款,“航空公司不会有那么大的现金储备,一时之间要把未来几个月的收入全部退回,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承受的。”

曾涛认为,此次疫情对航空公司当前的经营非常不利,原本就面临流动性困难的航空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级机票销售代理都想赚钱,都想通过拿到属于自己的利润,把自己能赚的钱都赚回来,退票票款处于雁过拔毛的状态,自然就会有大量的投诉。”

2020年1月29日,美国洛杉矶机场,执行航班任务的乘务员都戴上了口罩。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

遭遇重创的全球航空业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重创全球航空运输业。3月25日,日本航空公布称,由于疫情影响旅行需求,该公司将削减3月29日至4月30日之间64%的国际航线航班。3月29日至4月30日期间,原定的5148趟国际航班,将仅运行1833趟。调整后日本航空与东亚其他地区之间运行的航班仅剩26%。旅游大国泰国动作更是猛烈,泰国国际航空决定在3月25日至5月31日,取消所有国际航班。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邱连中保守估算,中国民航2月份收入损失达到近370亿元。3月份行业预计收入损失会在350亿左右。如果疫情延伸到4至5月份,那么中国航空业的收入损失总额有可能接近1000亿。

3月10日,中国民航局下发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有关支持政策的通知》,提出实施积极财经政策、积极推进降费减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促进航空运输发展、优化政务服务工作等五个方面十六条政策措施。

民航研究学者赵杰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国内大型航空公司像国航、南航、东航这样的大型国企,不仅疫情期间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保障运输任务,现在还要全力保障复工复产正常进行,“航空公司压力巨大,但随着国内防疫形势逐步好转,可以预见会有报复性客流”。

第三方出行售票平台去哪儿网数据显示,春运返程客流平稳,没有出现过度集中的现象。截至2月13日,去哪儿网平台上虽然航班数量有所减少,但搜索量并没有降低。这说明旅客对出游期待还在不断上涨,测算至少800万人次民航返程需求等待释放。

(原题为《挣扎在疫情期的中国民航业调查:机票暴涨无法填补行业巨亏》)

    责任编辑:徐笛
    图片编辑:施佳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