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确诊病例超过中国, 启动麦哈顿计划协作研发疫苗

2020-03-27 0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时占祥 全球医生组织

3月26日,美国确诊新冠病毒患者总人数8.23万+,首次超过中国确诊患者总人数8.17万+。如此惨烈状况让科学界呼吁立即启动“麦哈顿计划”,全球协作研发抗病毒疫苗。

目睹新冠病毒全球疫情爆发和恶化发展态势让所有国家和民众倍感束手无策了。虽然采取严格的封城和停摆策略,规定保持社交疏远、停学、停工和停止一切聚会活动,这依然是权宜之计,暂缓疫情带来的严重程度,而非彻底铲除病毒和遏制疫情的有效方法。

中国疫情会有第二冲击波吗?

WHO等国际权威专家一直提醒各国的疫情,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会出现第二冲击波,不要有侥幸心理。

昨晚,占全球80% 经济总产值的G20国家元首峰会也不得上网举行有史以来首次远程虚拟峰会,日程也从两天缩短至两个小时视频交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景。

摆在各国领导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遏制新冠病毒肆无忌惮播散?如何紧急救治患者?准备迎接第二冲击波到来?

日前《科学》刊发一篇社论,期望全球科学界携手合作,像当年结束二战那样,启动21世纪“麦哈顿计划”:针对新冠病毒开展一场特殊的疫苗研发大科学合作。否则人类有可能完败于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所有地方。

以目前开发SARS-CoV-2疫苗情形看,一场前所未有的竞赛,而不是协作。至少有44种疫苗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设想一下结果是怎样的?谁是第一个拥有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是那些有充足资金支持的机构吗?或那些监管宽松的国家?遇到疫苗研发中一系列技术问题如何解决呢?无人知晓。

如果全人类希望在最短时间,一次成功研发抗新冠病毒疫苗,并且有足够剂量战胜迫在眉睫的全球疫情大流行,目前各国零敲碎打或小团队努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运用全球大科学协作研发机制。

这可能是唯一可选择的捷径,并且全球经济衰退最小和人员死亡数最少。时间已经异常紧迫了。

事实上,在以往生物医学和公共安全领域有过大科学协作成功案例:那些项目把全球顶级科学家和精英人才,以及相关资源汇集在一起,实现共同目标。

比如曼哈顿计划邀请了许多国家最优秀的科学家以合作方式参与研制原子弹项目,尽管对人类造成了可怕后果,但是以一种特殊方式提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欧洲核研究组织项目(CERN)也是集全世界各国科学家于一起,通过直接或间接虚拟协作,全面推动了人类基因组学和医学基础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今天的医学遗传学和全新的疾病精准治疗理论基础。

若采用这种大科学协作方式研发疫苗,不仅可以挽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生命,而且还将为全人类迎接下一次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做好充分准备。

《科学》评论也认为,全球大规模开发疫苗计划的合作绝非易事,信息和资源共享非同寻常而且至关重要。例如在病毒基因序列共享和突变跟踪;各种候选疫苗筛选、疫苗佐剂评估,细胞系研究和大规模疫苗生产等诸多环节上,需要制定详细共识原则和实施方案。

在早期阶段,允许不同机构之间友好竞争,这对于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然后,依据科学数据决定哪些候选疫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测试。这就需要政府之间和生物技术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确保公平合理地筛选最有希望的候选疫苗。然后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包括测试所有人群和少数族裔群体等。

与此同时,有希望获得成功的疫苗还必须具备批量生产的可行性和生产能力等,以满足全球所有公民的需求。

需要采用适应性临床试验设计,并行开展而不是按顺序进行。通过临床试验设计对验证疫苗有效性进行优化,从儿童到老年人不同人群(经济落后或发达国家)进行测试。

在大科学协作环境下,应当避免一旦疫苗获得批准,将确保所有需要疫苗的人,无论哪个国家;什么民族或人种都能获得足够剂量,而不是出价最高的人有。

开发病毒疫苗“麦哈顿计划”需要巨大资金,这也是大科学的独特优势。从开展临床试验验证,到产业化生产疫苗。将通过智能模块化制造方法加快供应链和生产流程,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障可承受、可负担的疫苗应用。

因此,为了保证生产足够的新冠病毒疫苗,需要有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吸引企业和商界大规模参与生产。

科学界人士认为,疫苗麦哈顿计划的协调工作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主持运作,与此同时,需要G7西方工业七国集团和G20国家领袖,以及世界银行等多边协作组织领导人的政治意愿和承诺,否则这一切设想将不可能实现。

最后,从所有方面看,抗击病毒疫苗研发项目就是21世纪的“曼哈顿计划”。唯一的是看不见、却到处都是的新冠病毒。

从科学研发能力到资源储备应用,再到疫情蔓延范围之广大,此次疫情涉及到全球,全人类的安全和生死攸关。在研发疫苗竞争中人类必须赢,也只有赢得这次战争,才有可能面对未来任何疾病疫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