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骨刺能通过锻炼磨掉吗?吃药或手术后还会复发吗?

2020-04-09 12: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郭根凯公众频道

有的病友一看X光片检查报告说自己有骨质增生,就非常担心。其实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骨质增生不是病,它只是人体表现在骨组织上的一种自然老化和退化现象,就如同人老了,头发会变白,眼睛会“老花”一样,如果没有症状的话一般不需要治疗,只有出现症状且症状与增生的骨质相对应时,再考虑对症治疗。以下是相关的介绍,供了解!

骨质增生是指在骨质边缘所形成的一种骨性赘生物,俗称骨刺,这些骨刺一般不会引起症状,如果骨刺增生过度,压迫了周围的软组织,如神经根、脊髓、血管、肌肉和肌腱等,并出现症状,才可称为骨质增生症。

一、骨质增生常见于哪些人群?

常见于中老年人群,45 岁以上多发。但由于姿态的不正确,以及工作负担的加重,很多青年人也会出现骨质增生。所以,表现出一种“年轻化”的态势。

二、骨质增生好发于哪些部位?

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活动度大、承受重量较多的部位。

三、骨质增生是怎样形成的?

人体的骨骼连接处是关节,在关节衔接处的骨骼表面附有一层较厚又光滑的关节软骨,使关节运动灵活,减少摩擦,并能承受相当大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组织器官都逐渐出现衰老性的退行性改变。骨关节由于经年累月的磨损,退行性改变就发生得较早。此时,关节软骨的水分增多,化学成分也有所变化,软骨细胞水肿,从而使软骨的机械性能降低、承重力减少。可是,人体的关节每天都要负重和活动,关节软骨便开始出现软化、变薄、破裂和部分脱落。与此同时,经过骨化过程就会形成像刺一样的突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骨刺”。

引起骨质增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到中年,脊椎骨上有弹力的韧带开始松弛了,起着缓冲作用的软骨和椎间盘开始退化。于是,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运用本身的调节机能,代偿地在脊椎的边缘上长出许多赘生物(即骨刺)。这样,一方面可以限制脊柱过度活动引起的碰撞损伤(所以,老年人大多动作迟缓、不灵活),另一方面,由于椎体边缘增大,减少了椎体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所以,骨质增生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性的反应,对机体并非完全没有好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增生并非是无止境的,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然停止。所以,骨质增生并非都是病理性的。

四、骨质增生有哪些症状?

绝大多数人的骨质增生并无临床表现,只有在拍片时才发现了增生。当长出的骨质增生刺激到邻近组织时,才会产生症状,不同部位,症状不同。

颈、腰椎骨质增生:可出现头晕、恶心、肌肉僵硬,局部疼痛,手足麻木,弯腰受限等。

△颈椎增生

膝关节骨质增生:可致关节肿胀、疼痛,伸屈膝受限等。

△膝关节增生

跟骨增生:脚底疼痛,足跟压痛,早晨重,下午轻,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时轻时重,走路时脚跟不敢用,有石硌、针刺的感觉。

△跟骨增生

五、骨质增生的治疗

骨质增生通常是没有症状的,没有症状的骨赘无需治疗。

不严重的骨刺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完全可以通过药物、关节注射、理疗和体疗方法来解决;

当骨刺直接压迫了神经、血管,或者骨赘过大、关节经常被“卡死”具有发作性复发性,或关节严重疼痛、畸形、关节不稳定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保守治疗无效者才需要手术来清除。

六、患了骨质增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在疼痛急性发作期应注意休息,减少关节部位的负重和活动;

关节部位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合理膳食,进食富含钙质的食物,以维持骨质代谢的正常需要;

控制体重:体重过重会引起骨骼脊椎负荷从而引起变形,加大关节软骨的磨损;

避免不良姿势:如避免长时间低头、坐在沙发上时,不要“葛优瘫”等

有症状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理疗,控制症状。

七、其他常见问题

1.骨刺能通过锻炼磨掉吗?

答:当然不能,适当的锻炼只是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延缓关节的退变。

2.吃药能使骨刺消失吗?

答:不可以,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能缩小或去除骨刺的药物,但用药可以消除炎症,缓解骨刺引起的疼痛,要根除骨刺,还是需要手术切除。

3.手术清除骨刺后还会复发吗?

答:骨刺并不是经由手术清除后,就不会再长,平时若是不保健关节,让关节时时暴露在增生骨刺的风险下,如过度负荷、劳动、不适度休息、姿势不正确等等,还是会诱发骨刺再次生长。

参考文献:

1.欧阳军."骨质增生是病吗?."《家庭中医药》 .2 (2016):58-59.Print.

1.好大夫等(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

原标题:《怎样正确对待骨质增生(骨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