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汉解封丨四个复工故事:花店老板几乎每天收到给医护的订单

澎湃新闻记者 邓雅菲 实习生 苏笑语 陈紫嘉 张效广
2020-04-11 09:5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4月8日零时,已封控管理76天的武汉市打开离汉通道。

如今的武汉,正在缓慢恢复原有生活生产秩序,各大中小企业陆续通知员工复工,个体工商户也陆续恢复生产。

经历过这场刻骨铭心的疫情,武汉人重返工作岗位,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4月8日,武汉重启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联系到了四位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复工的武汉人,听他们讲述复工前后的故事。

服装设计师:以疫情为素材进行创作

叶雨沐做志愿者期间与医生的合影。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叶雨沐是一位90后独立服装设计师。

武汉封城后,他作为志愿者一直奔赴在武汉一线。疫情初期,叶雨沐从国内外募集物资,送往武汉抗疫定点医院以及社区医院,还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国内疫情稍有缓解后,他又将国内剩余的医疗物资筹集起来发给海外华人,解决了许多海外同胞的燃眉之急。

从除夕到4月8日,叶雨沐已经忙碌了76天——早上出门,凌晨两三点才拖着一身疲惫回家,没有一天例外。

“这次疫情,对我的生活和心态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今天,武汉抗疫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还在我眼前回放……我觉得我还没走出来。”叶雨沐陷入深深的回忆当中。

他还记得,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帮法医拿一批物资,电梯到重症病区时上来一个年轻医生,没有防护服,用小铁夹子把领口、袖口都夹得很紧;他还记得,他妈妈一位朋友的女婿患上新冠肺炎,被诊断为危重症,救治了70多天,九死一生,现在还处于恢复期;他还记得,朋友的妈妈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朋友直到现在还整夜睡不着觉;他还记得,救护车一次次停在小区门口把奄奄一息的病患运走,这些画面像刻在脑海里似的,挥之不去……

过去七十多天的经历,让叶雨沐仿佛重活了一次,他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来铭记这段经历。

二月底,叶雨沐就开始回到本职工作——设计新款服装,平常做志愿者已经占去了九成精力,他只能利用凌晨回家后的时间做设计。

“我个人的品牌战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来是以做潮牌为主,现在做和灾难相关的产品,以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经历为灵感,进行含蓄的意象化表达。”受疫情影响,叶雨沐原本合作的武汉工厂都没有开工,只能将样本寄到广州的工厂做样衣和货品。

据他介绍,他二月底将衣服样板寄给工厂时,武汉只有三个郊区的快递站可以邮寄,他从家里往返要花一个半小时。再加上工人复工晚、工资在疫情期间上涨,衣服的生产成本比原来高出了约百分之五十。

目前,叶雨沐设计的衣服已经投入生产,他决定将售卖产品的部分利润拿出来帮助别人,“其中第一款T恤最终版就快好了,到时候义卖,这款衣服的利润全部用来帮助国内受疫情影响的家庭、海外疫区留学生和华人华侨。”

花店老板:几乎每天都有送给医护的鲜花订单

疫情期间,张易花店的向日葵和香槟玫瑰花束。

张易目前在武汉经营两家花店。

1月23日,武汉封城,24日晚,张易关闭了花店。春节、情人节和妇女节是鲜花行业的旺季,她原计划这期间不休息,但受疫情影响,不得不提前关门。

春节前夕,张易从云南昆明购入了价值近两万元的鲜花。1月30日,这批鲜花基本都凋零了。

看着鲜花一点点腐烂,张易心里十分着急,但也无能为力。“鲜花和蔬果不同,没有本地货源,物流停运期间无法从云南进货。而且鲜花并非生活必需品,疫情期间不会有人想要像团购蔬果那样团购鲜花。”

这段时间以来,张易没有营业收入,家庭日常开始需要依靠储蓄。虽然花店不营业,但支出却没有随之停止,两家花店每个月7500元房租和员工的工资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迫于生计,她希望能尽快复工。

3月20日,武汉每天的新增病例保持在个位数,冷链物流也都恢复了,张易便开始准备复工。咨询社区弄清楚复工流程后,她按要求办理了复工证明,花店在3月23日正式开门了。

花店重新营业后,几乎每天都有送给医护人员的鲜花订单。在代写贺卡的过程中,张易看到了许多人给医护人员的感激和祝福,觉得十分感人。还有一些过生日的市民也会先加花店工作人员的微信,问现在可不可以配送鲜花。很多订花的顾客都反映说,在疫情期间能收到鲜花,感到非常开心。

张易认为,鲜花行业是一个美好的行业,所以他们也很乐观,花店的店名“2917”象征着“爱就一起”。“现在我们的主推款式是向日葵这类的比较阳光的鲜花,鼓励客户多买一些这样的鲜花,在武汉封闭这么久后,为家里多增添一点生气。我们很多过来买花的顾客也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花店会做一些有关向日葵的特价活动。”

“能够重新开业自然是开心,但也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张易复工后也在认真地做着防护。工作人员会随身携带酒精喷壶,随时给鲜花礼盒外包装、配送车辆消毒。她说,现在订单不多,所以消毒也能做得很细致。

以前鲜花配送主要依靠外卖骑手,但目前骑手紧缺,所以张易选择了自己开车配送,从防疫的角度来看,这样也更加安全。

复工后的营业时间缩短,生意比起以往也差了很多,前两年张易本来想多开几家连锁店,但受到疫情影响,加上资金问题和对市场环境的判断,目前的计划是放弃一家实体店,重心转移到线上经营。

4月8日,武汉重启,张易作为武汉人心情激动,但她并不希望大家就此放松防疫措施,“希望大家都能继续做好防护,不要让胜利成果付之一炬。”

疫情结束之后,张易最希望能看看在外地的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和家人都健康安全。

法语教师:线上复工,希望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4月10日,周洁复工后在家备课。

周洁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武汉当法语教师。

去年武汉办军运会时,周洁从一家培训机构跳槽到一个私立学校做法语老师,今年二月份,周洁就在线上复工了。对她来说,线上办公最大的问题,是没办法更直接更快速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工作时长也不再固定,因为外教在法国,经常晚上十点、十一点还要跟外教沟通学生情况。

幸运的是,周洁的家人在这次疫情中没有感染新冠肺炎。但由于疫情,她的哥哥一家在嫂子的娘家过年,到现在也没能回到武汉。她的爸妈无法做生意,失去了收入来源,一家人都感觉很有经济压力。

周洁复工后一直在家办公,工资照常,生活也正常,但是支出变少了很多,基本上只买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还有一点零食。“虽然大家钱包都很紧张,但在疫情期间人们还是温暖的。上个月,小区里的热心业主自发组织团购超市的肉和菜,但是由于有人错拿了菜品,导致那位团长自己往里面贴了钱,其它小区居民就主动在团购群发红包贴补那位团长。”

武汉的中小学现在仍不确定开学时间,对周洁来说,她既希望学校开学,能面对面给孩子们上课,但又觉得在家办公省去了许多通勤的时间,“但尽管通勤时间很长,疫情结束后,我要回到学校继续好好教学生,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经历这次疫情,周洁最大的感受是生命无常,要更加珍惜生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社会多一份贡献。

“2019年到2020年的武汉,从荣耀的军运会到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经历了太多。武汉重启后,真心希望我们的大武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希望我们能早日摘下口罩,没有恐慌,吃一碗热干面过个早后,高高兴兴去上班……”周洁说。

演奏家:继续用音乐安抚受伤的心灵

刘娅在上班路上拍摄的武汉街景。

4月7日清晨,刘娅早早起床,带上一瓶酒精和四只口罩,驾车回到了两个多月未见的单位——湖北省群众艺术馆。

“复工后,感觉艺术馆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非常亲切,好像一个世纪没有见到这些风景和想念的同事们了。久别重逢,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到同事身体无恙,都为彼此感到高兴。”刘娅是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演奏家,民进省直文化支部主任,疫情期间,刘娅一直在家中从事艺术创作,用音乐记录身边抗疫志愿者的感人事迹与全国人民对这座城市的祝福。

疫情期间,刘娅把自己弹奏的钢琴曲分享到社区群内,希望能让邻里感受到鼓励和慰藉。渐渐地,越来越多居民开始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摄影、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在互相欣赏和讨论中,用艺术的力量抵抗疫情带来的悲痛。

1月26日,刘娅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指导制作配乐朗诵作品《武汉,挺住》。在制作期间,27日,李克强总理来到武汉,与武汉市民一起喊出“武汉加油”;28日,雷神山医院开始修建,她又在作品中加入了这两个有意义的场景。

刘娅还作为居住的小区最早一批的志愿者,在1220户小区住户中协助征集了541名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居民纷纷拿出“抢红包的速度”在群里“抢”志愿任务,为小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邻里关系也从原来的生疏渐渐变得亲密。

刘娅举例说,“有一位带着两个孩子来武汉治病的父亲暂居在我们小区,受疫情影响他们无法返回湖南常德,生活非常困难。大家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就发起了爱心捐赠,募集到了6万多元的资金帮助他和子女。他本人也主动担任起志愿者工作,为小区做了许多事情,以此表达他对邻居们的感激。”

3月26日,刘娅所在单位下发了复工方案,“3月底,单位对办公楼、家属楼、公共场所等地逐步进行了消杀,并增设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接到复工通知后,我为自己准备好了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品,还开始调整心态,思考疫情结束后的工作将如何开展。”

据刘娅介绍,4月7日早晨上班前,每一个人都要测量体温,等待做核酸检测,期间每个同事都要间隔1.5米至2米。检测结束后,大家依次领取单位给每个职工准备的健康包,里面有口罩、手套、消毒液等防疫用品。

刘娅领到单位发的健康包。

“我的工作是组织群众文化艺术的辅导和培训,2020年的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也因疫情发生了一些改变,例如由线下课堂辅导培训转为线上网络辅导培训,由集体性辅导培训转为个别性辅导培训等等。”刘娅告诉澎湃新闻,武汉重启后,她希望早日摘掉口罩的那一天,“我想看看每一张志愿者和医生护士可亲可爱的脸”。

(应受访者要求,张易、周洁为化名)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