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银潭护士的百日成长启示录

2020-04-19 1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黄璐盈,刘祥斌,查博奕,陈媛,王晴,戴铭

图:陈千禧

指导老师:刘琳

有训路星火营出品                                                                                                                                                                           

“今天是金银潭医院抗疫百日,人民日报摄影记者为我们全院职工拍摄了抗疫工作照,大合照永远都凑不齐,个人照也可以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不留遗憾。”

这段微博上的文字,出自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5岁的护士祝朦。4月7日,距武汉解封还有24小时,今天正好是她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第100天。 

                               (图片来源:祝朦的微博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凑不齐的大合照)

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通告“目前,所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已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和医学观察正在进行中”。就在前一天,首批确诊的7名新冠肺炎病例都已收治在金银潭医院,这里由此成为抗击疫情的中心战场。

“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东西,就只有一个字‘上’,直接上了战场。”,在2019新年夜,祝朦第二次穿上防护服站到了抗疫前线,而她第一次穿防护服是2017年除夕夜,在欢聚一堂时,接到通知便立即赶往医院收治H7N9禽流感患者。

在闺蜜吕莹霜眼中,祝朦一直是一个浑身充满着正能量的女孩,“性格好,对人友善,很有主见,也很坚强”,就是这样一个坚强开朗的姑娘,在疫情肆虐时成了为他人充当铠甲守卫生命的斗士。对于普通人来说,成长是岁月年轮的叠加,是心智的成熟,而对祝朦来说,成长是坚守的担当,是落泪后的蜕变,是见证生死的感悟。

启示一:岗位,是责任的担当

看到通知后我全身都在发抖,手机都拿不稳。那时候对疾病认识不够,极度的恐慌再加上同事感染,病人不明死亡,我以为我要死在这座城市里了。

——摘自祝朦微博《瘦子的疫情记录十三》

1月23日凌晨两点钟,祝朦还待在医院上着夜班,就在那一天,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等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截至1月20日,武汉市公布的累计报告新冠肺炎258例,而金银潭医院收治的确诊患者早在1月中旬就已经达到一百多例。“那时候医院里只有五十多名从本市各医院抽调来的护士”。由于病人需要隔离治疗,通常由家属和护工完成的照顾病人的工作也都落在了护士身上。物资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挑战,厚重的防护服往往一穿就是七八个小时,“不是告急,是没有了。”2月2日,祝朦在微博求助,她去库房领N95口罩却被告知0库存。各种挑战带来的压力,让她觉得自己像一只蜗牛,背上背着巨大的包袱,前进的脚步越来越沉重,每走一步都像要耗尽她所有的力量一般,直到祝朦遇到她。

“这些护士真的非常非常的可怜,穿着不合身的防护服在不停的工作,她们这些小姑娘真的忙不过来,太让人心疼了。”1月22日,刚刚转入祝朦科室病房15床一位40多岁的阿姨在跟家人打电话的时候,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只要我能活下来,我要那么多房子干嘛?我不要那么多房子,我把那些房子我都给那些小护士,我看到他们,我愿意给他们,我真的非常心疼他们。如果要是我的女儿的话,就算我打断女儿的腿,我也不会让他们去干这种工作,这么危险,这么可怜。”让祝朦没想到的是,面对入院的恐惧,阿姨电话里谈到的更多是对她们发自内心的心疼与爱护。

“阿姨,我们不要。”高强度的工作、人员物资的紧缺、同事被感染,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祝朦一直把他们埋在心底,从来没在患者面前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此时这些话却戳中了她心底的柔软。防护镜下的双眼开始湿润,她第一次在病房里流下了眼泪。

看着眼前这个护士小姑娘红了的眼眶,阿姨一把握住祝朦的手,哄着她说,“不要哭呀,不要哭不要哭,我们都要坚强一点啊!”这时候的两个人,一个面对着未知病毒的侵袭,一个站在疫情战场的一线,两个人虽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可她们却在那一刻都为对方流下了眼泪。

疫情形势愈发严重,祝朦的妈妈打来了电话“要不别干了,我们不要干了,我们不做护士了,好不好。”祝朦当时只留下一句话,“不行,我还要坚持”。“已经在一线工作那么长时间了,我不想轻易就放弃”。

                                     (图片来源:祝朦的微博  祝朦与同事在病房里的合照)

 

1月26日,祝朦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了这样一条动态:千难万难,都阻挡不了我们上班,只为心中的那份责任感。等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都会平安归来。四年的护士工作,给了祝朦扎实的临床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患者阿姨的话,对祝朦所有奉献给予了理解与肯定。眼泪,让她面临灾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

启示二:活着,是希望的延续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崩溃过无数次也痛哭过无数次,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总在想为什么感染的不是我,如果我感染了多好呀,可以一条心住进医院,不用看着病人突然死亡,不用操心有没有防护物资,有没有地方睡,有没有饭吃。

——摘自祝朦微博《瘦子的疫情记录十四》 

“现在收的病人就是你们想象不到的那种,很重很重,是你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有可能这一秒你跟他说话,然后下一秒就没了。”

祝朦曾经照顾的47床阿姨桌子上放着两部手机。一部手机是阿姨自己的,另一部原本属于阿姨的爱人。在疫情期间,两人共同被收治于金银潭医院,且就住在同一个病房里。可是就在前几天,阿姨亲眼看着丈夫在身旁逐渐失去生命力。

一部手机承载着对爱人逝去的思念,可这样生死离别的遗憾却在病房不断地上演。

2月28日,祝朦像往常一样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走进病房,一名患者在不断重复念着,“我要出院,放我出去!”这是49床的一位男性患者,他与爱人同时确诊但在两家医院分别住院治疗,妻子病况危重一直无法与他联系,所以入院以来他情绪一直很低落。这一天,他接到了妻子的死讯,56岁的男人边哭边喊“我老婆死了,怎么办?家里没有人,没有人能给她办后事,求求你们让我出院,我想去送她最后一程。”

回应他的是祝朦和另一个护士姑娘紧紧回握的双手,祝朦强忍着悲痛的心情安慰道,“我的外婆也在疫情期间走了,没能送她最后一程,我也很难过,但没有办法,这场疫情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们活着的人必须好好地活着,带着他们的那份希望活着”,紧紧相握的三人在病床前哭成了泪人。

简简单单一句带着希望活着,这是疫情之下直面死亡的人们所能感悟到最深切的情感。

“在那个时候,一个人,他死了就死了,没有人能过来送他们最后一程,或者能有个仪式,他们什么都没有,就连最后送的人都没有。”疫情所带来的一次次痛苦与悲伤,都足够让人重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力量。工作短短四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见证了无数生死诀别的她,那一段时间里重新审视生命所蕴含的深沉价值。“当我真正实在地在病房见证那些生离死别,看着那些病人突然就消逝了,我再也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好好活着。”

                         (图片来源:祝朦的微博  张院长带领金银潭医护人员在医院门口默哀)

那天晚上,祝朦在的微博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生命脆弱短暂,无法重来,武汉也无法按倒退键。有人说最大的痛苦是生死离别,最远的距离是阴阳相隔,这一年我们都经历了。这场疫情让我更加明白生命的重量,也更加珍惜眼前的温暖和爱,很幸运我们还活着。我们也一定要好好活着,愿疫情早日结束,愿逝者早日安息……

启示三:情感:是生命的支撑

现在回头看,我和我的同事好牛,92天了,铁打的院长带领着铁打的兵不断前进,有人说:你们在战斗,别人还没开始。别人开始了,你们继续战斗。别人结束了,你们还在战斗。看着拼命守护的家好转,感觉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摘自祝朦微博《瘦子的疫情记录十八》  

老年人是祝朦在病房接触到的最多的肺炎感染人群。中国疾控中心根据44000例确诊病例数据研究得出:新冠肺炎总体致死率为2.3%,其中60-69岁死亡率为3.6%,70-79岁为8%,80岁以上死亡率为14.8%。

39床的婆婆住了快一周,从转进来的那天起,祝朦没有听见她说过一个字,吃一口饭。她很清楚这位80岁老人处境的危险,而婆婆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态度,更是加大了救治的难度。如果老人自身没有求生的欲望,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基本意味着死亡。祝朦和同事们曾经尝试用压舌板让老人能够配合张嘴吃饭,但是并没有效果。她没想到这个看起来脆弱的老人在放弃生命这件事上有这么大的毅力。老人只靠着一点一滴流到身体里的营养液维持着生命,疾病加上营养的缺失让她在短时间内变得消瘦,生命的滴漏在此刻似乎变得肉眼可见。

每一条生命都是宝贵的,看了太多的别离,祝朦和同事们不想看着这位老人就这样放弃。她们轮流照看着老人,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希望能够打开这扇紧紧关闭的心门。

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病毒的侵袭是那么的突然,对于她来说,扑面而来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她根本不清楚这个病是什么情况,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家人从没来看过一眼。而仅有的询问只有自己远方的孙子孙女,还有医院里奔波的医护人员。她也从不知道因为她的确诊,一家人都已经被隔离起来了。对于亲情温暖期待的落空,让这个老人产生了绝望与不安。

看着病床上日渐消瘦的老人,祝朦想起了自己的奶奶,相似的脸庞让她感到更加的焦急。她看着倔强的老人,讲起了自己和奶奶的故事,虽然奶奶已经不在了,但时隔多年那种亲情带来的温暖从来都没停下。“你要好好活着,家里人都在等你呢,他们现在不能来看你,但是他们是很担心你的,我们这么多人都在为了你努力,你自己一定不能先放弃啊,一定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祝朦的泪水已经绷不住了,护目镜上的雾气挡住了她的视线。老人的表情随着祝朦的话语一点点和缓,她紧闭的嘴开始颤抖,眼里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好好活着,家里人还在等着你呢。”这句话,安抚了老人内心不安与恐惧,在那一刻起,老人紧紧关上的心门重新打开了一条缝隙。

“吃不吃饭?”祝朦小心翼翼地问着老人。婆婆缓缓的抬起头,轻轻回了一句“不吃”。

这两个字从老人的嘴里说出,打破了一直以来的僵局,在两人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那真的是她一个星期以来第一次开口说话。”

当老人缓缓给予祝朦回应之时,她知道婆婆已经开始明白来自医护们的善意,理解了家人对于她的感情的珍视。从那时起,老人开始配合治疗了,一天三顿,祝朦和同事们都会将饭喂给她,老人也开始和护士们正常沟通。

在这场生死战役中,距离不是隔阂彼此感情的高墙,情感的注入让生命重新燃起希望的火光,让人拥有托举生命的力量,心与心的沟通为生命接力照亮了前行之路。

4月4日,祝朦更新了自己的微博“第一篇疫情日记里写到的9床婆婆出院了,第十六篇记录里写到的39床婆婆去世了”。那条悼念微博的图片上只有八个字“我们都好,只是想你”。

                                     (图片来源:祝朦手机相册中所在科室的大合照)

武汉封城前,祝朦在自己的行李里随手添了一本书,是余华先生的《活着》。原本想着工作后翻翻的书却一直没有机会打开,但封面上“活着”两个字,却成了她在面对这场风暴最大的愿望,也是疫情工作给予她最深刻的感触。

在如今的抗疫战场上,90后已经成为拼搏的主力军,“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治病救人罢了。”这是祝朦在看完《生死金银潭》纪录片后在微博发出的第一条动态,驻守“红区”的那群年轻人们,正学着前辈的步伐,坚守在战场的前线。

“被迫成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这种成长给自己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激发出挑战自己极限的潜力”。对于疫情来说,终点即将来临,但是对祝朦的人生来说,这或许是她成长的起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