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求相遇:《现场——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名家》在读发想

徐明松
2020-04-18 09:1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力所著的《“现场”: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名家》集结了他20年来与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安藤忠雄、隈研吾,摄影家荒木经惟、杉本博司、蜷川实花,当代艺术家李禹焕、菅木志雄、草间弥生、奈良美智等23位日本当代艺术家的对话。

在这里,访谈不再是浮泛的明星艺术家的猎奇,而是执着于“田野调查”的实证性文本,其中反映了作者和艺术家之间脑力激荡的思想力。潘力在本书也对艺术家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语境做了学理性呈现和表达。

《现场——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名家》潘力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现场——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名家》新书面世之际,作者潘力教授正在芝加哥大学访学,嘱我这个“催生人”写篇小文。记得两年多前,曾与潘力聊及日本当代艺术界和物派时,他提到自己二十年间积累的专访日本当代艺术大家的素材,大多声名显赫,如建筑师矶崎新、安藤忠雄、隈研吾;摄影家荒木经惟、杉本博司、蜷川实花;更多的是当代艺术家李禹焕、菅木志雄、坂口宽敏、保科丰巳以及草间弥生、奈良美智等人,还有艺评家理论家高阶秀尔、佐藤道信、千叶成夫以及中国人熟悉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和长谷川佑子等。于是,我建议将这些艺术家的研究专文和访谈整理结集。潘力是日本美术史的专家,曾撰写《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和风艺志:从明治维新到21世纪的日本美术》等学术专著。本以为他写这本面向大众传播的普及读物不会太费周章,然而在东瀛浸淫多年的学者性格令他特别“关照”,几乎连每一张图片都酌量再三,还一一获得安藤忠雄、荒木经惟、草间弥生、隈研吾等大师工作室的遴选和首肯。

奈良美智,The Little Pilgrims- Night Walking,1999

今次翻阅《现场》,尤感作者的用心。作者在书中的艺术家专文和访谈里娓娓道来,让纪实性的对话叙事成为牵引读者的一种阅读线索,这并不妨碍作者对艺术家研究的认知深度,而是面对读者受众的一种“轻学术”文本的演绎和阅读表达。因为,正是基于作者本身厚实的学术背景以及对于整个日本美术史和跨文化研究的开阔视野,得以使这种艺术家专题的史论研究从诘屈聱牙的文字里解放出来。由此,作者通过对艺术家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语境的梳理,进而将庞杂的素材借助于明晰的学理逻辑呈现和表达。这里,访谈不再是浮泛的明星艺术家的猎奇,而是执着于“田野调查”的实证性文本,其中反映了作者和艺术家与谈之间丰富而厚实的文化底蕴和脑力激荡的思想力。所以,作为访谈的表述形态既为一般读者的阅读“活化”出一种既视感代入感,同时为专业读者提供了具有文献意义的文本。

荒木经惟 选自《乐园》2016

蜷川实花 《恶女花魁》电影剧照 2007

《现场》通过与23位日本当代艺术名家的对话,解读并呈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反省和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的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个人生命经验,表达日本独特的美学观和艺术精神。本书的内容涉及建筑师、摄影家、当代艺术家、美术理论家和策展人,独立成篇集合成书。因此,阅读起来轻松自在,不过如果将单篇的阅读贯穿起来,或可获得更多的启示。《现场》的开头几篇就聚焦于三位享有盛名的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的建筑师。书里的表述所透析出来的是明确而一致的信息: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艺术家从传统文脉里汲取养分和资源在在重要。反刍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的根性也是艺术家创作主体性的一种彰显。这也是笔者阅读《现场》所获得的鲜明的印象。作者在书里容括了庞大而丰富的信息量,亦得以使阅读者在书外延展出更多的意义阐发,想必这也是阅读的价值所在。这里,潘力教授不仅揭示了信息,还导流了信息,更研究了信息,充分呈现访谈的“现场感”以及与研究专文互为表里的“契合度”,反映了独特的研究理路和思维纵深。

安藤忠雄 地中美术馆俯瞰 2004

其中,《现场》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处在东西文化交流和变革的时代境遇下,寻求文化根性以及当代呈现的精神母题。正是基于作者与艺术家共有的跨文化视野,“对话”恰切地契入了日本当代艺术生态的“现场”。笔者试以矶崎新、安藤忠雄和隈研吾三位建筑师“板块”的阅读感想佐证寻求东方文化根性的相互连接,以及对书里书外阅读经验的思想分享;也是笔者对《现场》一书个人化的阅读切入。

矶崎新,空中城市(模型),1960

首篇即是矶崎新。中国人对矶崎新的作品应该也不陌生。建筑师,更是艺术家。如果说,更多的建筑师是城市人居空间的实践者,矶崎新则是一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思想者。他的建筑乌托邦寄予了超越时间和空间艺术哲学。从“废墟”到“未建成”乃至“间”理论,几乎可以呈现矶崎新新建筑美学的精神要义。“未建成”意味超越时间的建筑构想,现实中再华丽的城市终将归于废墟。建筑构想因其超越时间性能长久地保留在思想空间,唯有构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未完成的作品才能避免时间的消解。由此,“未完成”是一种如在的佐证,“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只存在于方案之中。”矶崎新在“未建成”和“废墟论”之外,还强调一个中国人陌生的观念“间”。这个“间”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观和对节奏的理解,是日本民族神秘精神构造的重要象征。1986年洛杉矶当代美术馆堪称矶崎新运用“间”概念的代表作,多种几何形在黄金分割律的组合下,体现出典型的西方形式感,而各个局部的互相交错对峙,有令人感悟到东方的阴阳哲理。这里,“间”的理念,抑或是理解日本建筑思想的重要之钥。潘力教授直指“间”文化乃是日本人特有的思考方式,它隐喻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意识,是日本人“体验与感觉之源,传统审美价值观的结合”。这使我联想的中国美学的“留白”,亦是有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意涵。宗白华曾语曰,这种留白,是一种往复上下弥满真气的空间境像,中国的绘画、戏曲、园林莫不如此。中日古代文化在文脉上的溯源和接续,得以进一步理解和阐发“间”文化的意蕴所在。并且,与李禹焕相似乃尔,矶崎新的家学渊源,自幼成长在有着中国文化氛围的家庭,顺理成章地可以为我们理解他对“间”文化发扬光大的用心和视野。诚然,潘力与矶崎新的专访与谈“空白就是有所期待的所在”为读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矶崎新,电器迷宫,综合材料装置(部分),1964

安藤忠雄开创了清水混凝土样式,将东方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融为一体。或许一如他高中时代拳击手的经历,他是一个斗士。几乎年轻时游历欧亚的过程,奠定了他的世界观。他说,“从那时开始接受的否定意识和对压迫所采取的反抗行为,成为我以后通过建筑思考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后来树立人生目标的基础”。2017年,他在东京的大型回顾展就命名为《安藤忠雄:挑战》。安藤忠雄是柯布西耶的信徒。当年在旧书店里第一次看到柯布西耶的作品集就爱不释手,因为囊中羞涩,他把书藏在旧书堆里,直到存钱买下。(草间弥生也有着同样的经历。早年在家乡的旧书店里看见美国艺术家欧姬芙的画册激动不已,并开始了与欧姬芙的信笺往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相遇”。)虽然在他的欧洲行旅中,与他的神交的偶像几乎“相遇”,却失之交臂。然而,安藤可以说是柯布西耶混凝土美学最忠实、最具创造性的代表。潘力的访谈里安藤透露了他年轻时朝圣朗香教堂最初的感动:“当我实地到访朗香教堂的时候,铭记住了大大小小的窗户从各种角度引入光的洪水,在来访者的心中留下深深的感动。”我们在光之教堂混凝土围合的幽闭的空间里同样感受到了“十字”缝隙透过来的神秘天光,他的光之教堂乃是继朗香教堂之后20世纪最杰出的教堂建筑杰作,折射出光与影对神祗空间塑造的伟力和诗性的光辉。尽管阴差阳错,安藤在年轻的朝圣旅途里与柯布并没有相遇,然而可以说他忠实地继承了柯布西耶的衣钵,且融入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在他住吉的长屋和直岛的李禹焕美术馆等建筑中这种东方文化的自然观和哲学灼灼可见。

杉本博司,建筑:光之教堂(建筑家:安藤忠雄),明胶银照片,1997

安藤忠雄 上海保利大剧院 2017

《现场》里对话的建筑师还有隈研吾。他跳脱西方现代主义的框架,与强调造型和视觉张力的混凝土“强建筑”分庭抗礼,倡导一种简约而富有禅意的“负建筑”风格:将建筑消隐于自然,以自然木制、石造的手法,重新唤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潘力的访谈和研究专文中都提及了隈研吾“负建筑”的重要案例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这据说是隈研吾最满意的作品。整个建筑群顺地势的坡度变化,大面积悬挂的瓦片营造出中国传统村落的视觉效果,完满地体现了“让建筑消失”的理念,该建筑入围《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最值得光顾的建筑”的前五十名。隈研吾认为,中国宋代的美学一直影响到当代的日本。他的2020东京奥运会新国立竞技场的设计,用当代的方法使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的智慧在新建筑上复活。新国立竞技场是有屋檐的建筑,“屋檐之美就是日本向中国学来的”。

隈研吾 2020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设计图 2015

隈研吾 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 2015年(摄影-加纳永一)

这种从跨文化角度与当代艺术语境连接的读解在《现场》中比比皆是。同样,去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克莱因和丁乙合展的李禹焕,其作品已为中国观众所领略。而《现场》的专文和访谈是迄今为止我读过最生动、完整和深入浅出的。与矶崎新的家庭背景相似,李禹焕产生在韩国一个儒教色彩浓厚的家庭,研习是研究过老庄思想。由他推动形成的“物派”,对日本现当代艺术产生强大冲击,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物派艺术家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揭示自然界“原本状态”的存在方式,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真实性”。潘力在书里不仅回溯了现代日本社会激烈变革的历史背景,更多呈现了物派在东西方文化反思和比较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创作语境,以及李禹焕创作与理论体系构建的梳理,包括所涉及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身份的问题。李禹焕在访谈里谈及了东方文化体系及其中国的老庄思想和日本的西田哲学,以及西方海德格尔对他的深刻影响。

保科丰巳,黑雨的记忆——台湾的水井,综合材料装置,2014

由此而言,当我们继续《现场》的阅读,想必获得更为丰富的思考面向。——“我一直将摄影作为剖析人生手段”的荒木经惟、“我非常希望能去拍中国的大海”的杉本博司、“圆点是创造的象征”的草间弥生,……借用书里的一个篇名:寻求相遇。每一次阅读都是相遇艺术家的“现场”,每一次相遇都是思想汇集的砥砺。

草间弥生,爱的呼唤,综合材料装置,2013

(作者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也正是他建议潘力将这些日本艺术家的研究专文和访谈整理结集。)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