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自由女神的手臂中,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瘦身史

2020-04-20 11: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科学艺术研究中心

冰山崩解是冰从冰川边缘脱落的过程,它对海平面上升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全球变暖,这一现象的数量和频次也在攀升,但想要准确估计冰-海边界的冰损失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许多冰川地处偏远,且环境危险,科学家无法对不稳定的冰崖进行直接测量。

在3月份出版的《冰冻圈》(The Cryosphere)期刊上,来自美国加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Oskar Glowacki和来自波兰科学院的Grant Deane共同发表了一篇新研究,提出利用冰山落入海洋并溅起水花时的水声记录来测量冰川损失。

斯克里普斯团队于2016年夏天在挪威北部北极群岛斯瓦尔巴特群岛霍恩松峡湾的汉斯布林冰川附近部署了两个水下麦克风(水听器),让潜水者放置在距冰川悬崖900多米的海底。

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水听器捕捉到了冰山落入海洋时的隆隆低音声。此外还记录到了冰川融化时气泡破裂的声音,Deane形容它近听起来就像砰砰作响或“煎培根”,而从远处听起来更像是“嘶嘶作响的静电”。

与此同时,放置在冰川附近的三个延时照相机会拍摄每一个冰解事件。基于这些图像,研究人员从169个冰解事件中估计了冰山的体积和下降高度。在取回水下麦克风后,研究人员分析了声学数据,并将其与来自所有169个事件的照片进行了比较,发现从冰川中断裂出来的冰山的大小与由此产生的水下声音的强度之间有着很强联系。

这一发现促使研究人员推导出一个数学公式,根据冰块发出的噪音来计算冰块的质量。研究人员说,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测量冰山撞击海洋的水下声音记录所造成的冰损失。

比起卫星图像等其他方法,这种声学方法在研究陆基冰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能提供独特优势,它易于部署,采样率高,维护费用低,并且不受雾、云量、降水或湿度等条件的限制。该团队在下一步将使用这种技术来监测长时间和不同地点冰解造成的冰损失。

面部特征有时可作为判断人类生育能力、性开放程度、母性倾向等体质的线索。此前有研究表明,随着排卵的临近,女性的音调会升高,体味会变得更具吸引力。于是有人据此推断,排卵当天,女性软组织的对称性,如胸部大小、耳朵大小和手指长度,会被荷尔蒙微妙地改变,从而对男性更具吸引力。这被称为“排卵期脸”现象。

在一些其它灵长类动物中,如雌性狒狒的红底臀部,这种生殖周期变化很容易看到。但对人类女性来说,这种变化是否真的如此明显,且对两性吸引有着一定影响?2019年,研究人员改进了以前的方法,发现对称性和性别差异对女性容貌吸引力没有影响。

而最近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一项研究中,使用了更大的样本量和更详细的荷尔蒙测试,来验证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点的吸引力变化是否可能与她们的脸部形状有关。

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对75名正常月经周期的健康女性进行了测试,通过拍照的方式分析了她们在月经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卵泡早期(标准差= 2.0天)、排卵前后(标准差= 3.4天)、下次月经来潮前五天(标准差= 3.2天)的面部对称性、性别特征和吸引力。

与之前的研究不同的地方在于,此次测试确定排卵时间不是由月经后的任意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关键激素(如雌二醇和黄体生成素)的峰值决定。

结果表明,先前发现的女性在排卵期中面部吸引力的增加并不是由面部形状的变化引起的,反而可能与这一时期肤质的改变关联性更大。更直接的测量和更大的样本量,使其结论从许多旧方法中脱颖而出,测试结果也强调了将研究与新方法和新样本相结合的重要性。

进行植物栽培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变迁之一。在被认为是全新世早期和中期的人类居住地——玻利维亚北部的大草原Llanos de Moxos上的数千个“森林岛”中,最新的沉积物分析显示,这里10000多年前就被用来种植农作物了,比科学家此前发现的证据早了大约8000年。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西南亚马逊地区可能是早期植物驯化的中心,因为木薯,南瓜,花生以及一些辣椒和豆类等许多重要品种在基因上都非常接近这里的野生植物,但一直没找到具体的遗址。

4月8日发表在Nature杂志的论文中,来自瑞士、英国、巴西、西班牙、玻利维亚的地理、考古、生态、人类学家团队,利用遥感数据绘制了6643个岛屿的地图,并在其中82个岛屿上提取了沉积物样本,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出由二氧化硅构成的微小的植物岩结构。这些结构已知是在植物细胞内形成的,等到它们腐烂后被留了下来。

不同植物物种的植物岩形状是不同的,可分为薄片形、球形、十字形、晶状体和环形等,通过分析,研究小组就可以追溯它们来自于哪种作物,是哪种作物将这些地点与有组织的农业实践联系起来。

此外,利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技术,他们计算了出这些作物的生长时间:木薯(约10350年前)和南瓜(约10250年前),一些岛屿的土壤也显示出了玉米的迹象(约6850年前)。这些作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对当时主要食物的鱼和肉类的营养补充。

许多森林岛屿的形成是由于人类活动——例如倾倒食物垃圾,在冰河时代消退时改变了土壤质量,在贫瘠的稀树草原土壤中,这些累积的人工贝冢(middens)成为肥力的热点。

这一事实意味着驯化前的栽培时间要早得多,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五个植物驯化的发源地,其他四个分别为中东、中国、墨西哥西南部、南美洲西北部。不过论文也提到,由于研究小组仅分析了景观中仍然存在的一部分森林岛屿,尚有空间进行更多研究和探索。

某些app应用会突出显示某个人何时上线,比如弹出一个小点,提醒该用户的关注者当前可以联系此人了。这种设置是否会改变人们的网上行为呢?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由此进行了一项研究,最近在2020关于计算机系统中的人为因素的ACM会议中发布了报告,并收入了会议论文集。

研究者通过“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论坛招募了200位年龄在19至64岁之间的参与者。他们要求参与者从44个有“在线状态”指示的应用程序中识别出自己使用的,然后询问参与者这些应用程序是否广播了自己的在线状态。

结果显示,近90%的参与者能正确地识别出至少有一个app有在线状态指示器,但是具体到某个app是否有这种显示,他们并不那么确定。例如,在60名经常使用谷歌文档的人中,40%的人表示没有在线状态指示,28%的人表示不确定。

然后,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在设置时给自己计时,以关闭他们经常使用的每个app中的“在线状态”。对于有这类设置的app,28%的情况下,参与者在找到设置之前就放弃了。对于没有相关设置的app(例如Whats App),有23%的情况下他们误以为自己找到并关闭了这些设置。

最后,参与者回答了一系列关于网上经历的问题,包括是否注意到其他人的在线时间,以及其他人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在线时间,还有他们是否因为自己上网/不想上网的意愿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超过一半的参与者说他们怀疑有人注意到了自己的身份;超过一半的人说登录应用程序只是为了检查别人的状态;43%的参与者回答了更改设置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为了避开一个特定的人。

综合上述结论,研究者指出,在现阶段,人们如果想要让技术适应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不是在被动适应技术的要求时导致隐私被泄漏,还需要做出更多的行为调整。

大家都知道,矗立在纽约自由岛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1860年代中期,法国诗人Edouard de Laboulaye为庆祝美国废除奴隶制而构思了一件大礼,并委托雕塑家巴特勒迪以罗马自由女神为原型完成设计。

不过在推进过程中,巴特勒迪意识到他需要一个工程师来保证铜像结构的牢固稳定。于是他求助了著名的艾菲尔,也就是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后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即便在今天,自由女神主体也可以在80公里/小时的风速下维持仅仅7.6厘米内的摇摆幅度,火炬则不超过15.2厘米。

最近,据《史密森尼》(Smithonia)杂志报道,新流露出来的蓝图显示,艾菲尔最初设计的铜像手臂,比最终呈现的更粗壮、更垂直,但巴特勒迪很可能用红墨水把它修改得更细更斜,因此看起来更美观了,但代价是更脆弱。

这些蓝图是在2018年被曝光的,当时一位加州地图商人在巴黎的一次拍卖会上买下了艾菲尔当年的文件夹。根据拍卖目录,其中就包括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图。

到手之后,购买者发现了一堆折叠得很紧的纸张,但由于太薄太脆,贸然打开就会损坏,直到他们把这些文件放到一个潮湿的房间里,使它们变软才慢慢揭开,这才发现里面不仅有蓝图,还有22幅自由女神的原始工程图纸,并且页边空白处标着注释和计算式。

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巴特勒迪修改了艾菲尔的手臂示意图,这些重现江湖的工程图终于为该观点提供了具体证据。修订日期显示为1882年7月28日,当时雕像已经开始施工。很有可能艾菲尔并没有时间来跟进项目进展,于是巴特勒迪自己操刀了这次修改。

雕像于1886年正式开放,事实上,女神纤细的手臂因为承重能力不够,在不同时期都带来过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工程师们建议过加固雕像的手臂,但在保护主义者的反对下最终放弃。

ABOUT.

科学艺术研究中心是一家非营利机构,以“跨界促生变革”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国内首家科学艺术家们的研究与创新平台,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间的高度交叉融合。科学艺术研究中心集创作与传播为一体,推动科学知识的大众普及。

原标题:《自由女神的手臂中,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瘦身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