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红:下半年开始未来12个月,应该恢复6%左右的增长目标

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2020-04-21 18:53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要不要给民众直接发钱?

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4月20日表示,可以看到中国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新加坡直接给老百姓发钱,这些地区与国家实际上并没有借债,因为它有比较高的公共储蓄。梁红建议,中国或许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推动一些已经有了一定共识的改革,将储蓄进一步转化为消费和有效投资。

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降幅比前两个月明显收窄。

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CF40特邀研究员梁红在4月20日的“浦山讲坛”线上活动上点评疫情下的一季度数据与全年经济展望,就如何扩大财政赤字、有效提高公共储蓄使用率、新旧基建、要不要设置GDP目标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梁红指出当前中国基本面的两大特点,首先,中国的复工在3月中之前是较快的,但是最近恢复到了8成以上就停滞不前了。主要原因是受到了输入型的冲击。其次,外需开始出现走弱的迹象。广东——中国的第一出口大省的变化是较为明显的。简言之,一季度是中国国内内需停摆,二季度中国有可能会要承受与金融危机时类似的外需冲击,冲击从数据上表现出来可能要到5-7月。即使海外经济逐渐恢复,传导到出口端也会有时滞。

此外,中国还面临政策应对的挑战,中国的政策选项是传统的货币财政政策,其次还有中国自身的改革课题。

进一步扩大赤字率

就传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而言,中国可能采取减税降费等举措,可能动用其他一些传导机制。但在面对全球其他经济体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赤字率时,如果中国显性的财政赤字不上来的话会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财政政策出现实际上的紧缩。因为财政收入自动减少和支出部分刚性增加就会扩大财政赤字。据中金公司估算,光是财政收入自动下滑,中国今年财政赤字就会扩大三个百分点。如果今年想取得正增长,财政赤字还需进一步扩大,加起来财政赤字可能总共需要达到十个百分点。

第二,扩大财政赤字需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而中国当前与发达国家的利差还是大了一些。目前短期内有美元荒,如果美元荒结束后,中国因为经济增长提速,与欧美国家的利差还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有可能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压力也是下一步的政策挑战。

可推动公积金制度和社保基金改革

在梁红看来,在传统的货币财政政策下,中国最大的选项就是激活庞大和低效的公共储蓄。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每年的净储蓄远远超过G7国家的总和。据中国社科院最新的测算,中国公共储蓄净资产大概占到GDP的120%。这当中,需要关注到五险一金仍大量作为存款而成为M1。中国应该推动两大领域改革,一是住房公积金,另一部分是社保基金,利用疫情把存量盘活,将这一领域的改革继续往前推进

住房公积金可以推动的改革,包括能否退还5.8万亿的公积金,或是采用停止征收的方式,总之,就是能否将M1内的资金以更多更好的方式转化成有效投资,以渡过未来一两年可能的经济难关。

社保基金方面,可以通过国有企业资产划归社保,降社保降费。这个改革在去年已经有比较大的推动,将国有资本的10%充实了社保基金,给社保降费降了四个点。在现在的情况下,能不能加快这一领域改革,再划十个百分点,进一步降社保降费、与国际接轨,是值得考虑的。

与欧美相比,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是一个储蓄率很高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应对方式不太一样。梁红认为,中国的政策选项就在于,在面对百年不遇疫情时,能够盘活多少储蓄,打算向未来借多少债,改革开放就还能释放多少红利。

旧基建仍有提升空间

基建方面,梁红表示,大的城市群对核心城市的建设仍然不够。中国虽然在高铁、高速公路数量上远远超过美国,但是中国的公路和铁路的里程数远远低于美国,也就只有美国的60%、70%,和今天GDP总量占美国60%、70%的比例差不多。这也反映出,中国在大城市城市群的毛细血管的建设上仍有较大的赤字。

梁红总结称,应该充分估计困难的持续时间和对经济的压力,中国应该通过盘活存量进一步改革,在合适合理的地方加快城镇化建设,要放开思路,不能够太教条。

仍需设置GDP增长目标

梁红认为,中国可以从今年下半年设定未来12个月的GDP增长目标,“放过一二季度”。

如果不设定增长目标,会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有自身要达到的政策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未来信心和预期的考虑。第三,我们的复工率在三月中旬后就停滞不前了,如果各级地方政府没有一个考核目标,没有GDP的增长目标,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为GDP的增长目标可能是让地方官员与市场关联的重要要素。

梁红总结指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未来12个月,应该恢复6%左右的增长目标。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