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礼士会客厅|书店与城市①中国实体书店行业的发展进程

王虹光 郭鹤扬 李晓佩 任书杭
2020-04-23 18:16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编者按】

2020年初,一篇名为《疫情笼罩下的实体书店呼声——超千家实体书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会客厅的注意。书店是城市中有“灵魂”的空间,为每一个爱书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么,城市又该如何支持和回报书店呢?抱着这个想法,我们尝试联系文章的发布者——书萌(中国实体书店联盟),希望采访国内实体书店行业的专家与运营者,探讨城市与书店共生之路。

我们的想法得到了书萌的大力支持,书萌的成员孙谦和邓倩邀请来自重庆、沈阳、北京、南京等地的书店业内人士做客城事会客厅,与城市规划师共同探讨书店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三轮讨论为基础,我们共同完成了这篇“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视角下的书店发展研究报告。

正值“世界读书日”,城事会客厅将分3个主题分享“书店+城市”的研究报告:实体书店行业的发展进程、实体书店的社会功能和城市功能、政策与市场调控效果及建议。本文为第一篇。

作为以图书零售为核心经营范围的商业业态,相比于其他文化场所,书店为公众提供了互动感强、有持续性的文化氛围。随着经济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网上书店崛起、消费者阅读方式改变等多重挤压下,更多实体书店面临生存压力,开始从建筑外观、周边产品等多元领域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将传统书店逐渐转变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产业融合平台。

从国有到“民营”

1993年,刘苏里在北京海淀区创立万圣书园。紧随其后,薛野1993年底在贵州遵义创办了西西弗书店,陈定方1994年在广州创办学而优书店,王炜1995年在北京创办风入松书店,钱小华1996年在南京创办了先锋书店,而季风书园则是1997年创办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私人投资创立、市场化运营的书店,其背后是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历程。

90年代的书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1952年,在“公私合营”浪潮中,大部分私营书店都合并到了新华书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有书店(新华书店、古籍书店和外文书店)仍处于绝对主导性地位,作为图书发行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乎垄断了中国全部图书的发行和销售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经济体制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图书发行市场的改革随之进行。1980年,国家出版局发布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份关于民营书店的文件——《〈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书店、书亭、书摊和书贩〉的通知》。1983年,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成都举办,会上提出由出版社自办发行,促使国有书店(特别是新华书店)一家独大的局面发生转变。

早期,民营资本想涉足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必须找一个国有单位挂靠。成立于1993年的万圣书园找了一家国营公司做主管单位,带上了一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红帽子企业是指由私人资本投资设立,而又以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名义进行注册登记的企业,或者挂靠在公有制企业之下的企业,即名为公有制企业实为私有制企业)。直到1997年,十五大确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圣书园才摘掉它顶了4年的“红帽子”。图书发行的市场化进程不易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伴随民营经济的活跃发展,民营书店逐渐成为图书发行市场中蓬勃上升的新势力。中国一线乃至二三线城市涌现出数以千计的书店,其中大部分均为民营书店或民间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书店。

2019中国城市书店数量排行榜。数据来自《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2019-2020),中国书店大会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编写。

受互联网影响,运营压力增大

在民营书店发展的初期,线下实体书店是广大公众了解、购买书籍的唯一渠道,经营者普遍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回报。然而随着书店行业运营压力越来越大,民营书店陷入“倒闭潮”。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减少了1万家,国有新华书店的发行网点亦减少了一千余个。

实体书店的运营压力并非都来自同行竞争,也来自互联网发展对传统书店的挤压。伴随互联网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阅读和购物的习惯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读者行为、电商平台和出版社自营,为实体书店带来三重挤压。  

首先,读者的行为习惯发生转变,纸质书已经不是主要的阅读载体。根据京东图书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图书市场报告》,纸质书阅读只占到公众阅读时间的24.1%,剩下的时间被电子阅读、听书、报纸/杂志瓜分,其中电子阅读占总阅读时间的47.9%,是纸质书阅读的两倍。

2019年中国线上图书用户不同阅读形式和时间比重。来源:《2019年中国图书市场报告》,京东图书与艾瑞咨询

阅读习惯的改变影响着纸质书出版、发行的格局。书店《2019年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19年,中国重印图书种数上升,新版图书种数逐年下降,总体出版种数平稳上升,2019年出现下滑势头。新版图书种数减少反映了纸质书出版、发行的活力减退,近5年的畅销书排行榜几乎没有变化,越来越多的原创作品优先以电子阅读(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与公众接触。书店不再是公众接触、阅读新鲜知识的首选渠道。

2012-2019年中国图书出版种数(新版+重印)。数据来源:2012-2018年数据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9年数据为艾瑞咨询预测(截至目前无更新数据);艾瑞咨询研究院整理及绘制。

其次,线下实体书店已经不是购书的首选渠道,纸质书读者普遍选择通过当当、京东等网上书店购书。相比实体书店,网上书店的图书售价更便宜,送货上门的服务方式更便利,符合现代消费者的生活需求。《2019年度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自2016年起,中国图书电商零售销量超过实体书店。2019年前三季度,线上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4.8%,实体店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同比下降7.0%,延续着持续缩减的势头。

面对网上书店的低价策略,实体书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首先,实体书店客流量远低于网上书店,宣传影响力小,在进书环节缺乏议价能力,导致进货价格偏高,约占书籍定价的60%;其次,实体书店租金、人员工资等成本占经营流水的比例远高于网上书店,需要更高的进出差价,弥补运营成本。其结果就是,进价低、运营成本低的网上书店,就算按照定价八折甚至以下售书,仍有可观的利润空间;进价高、运营成本高的实体书店不得不按照原价售书,依靠40%的流水支付场租、人员工资等成本,持平已实属不易。受客流量所限,实体书店不敢轻易以打折售书的形式压薄每本书的利润空间,这也进一步弱化了自身的价格竞争力。

与此同时,出版社自营书店带给传统的民营书店另一轮打击。以2019年纸书出版机构排行第一的中信出版集团为例,不仅在线上开通电商平台,获得京东最受欢迎店铺TOP3的成绩,并且自营实体书店,将分销中信出版社图书的其他实体书店置于尴尬地位。

在电子阅读、网上书店和出版社自营书店的三重挤压之下,民营书店运营压力越发增大,利润空间越发稀薄,明显的后果便是行业工资水平受限,制约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据从业人员介绍:“书籍利润微薄,员工工资较低。以当当书店的线下实体空间为例,长春分店店长的工资是6000-8000元,普通员工工资在3000-3500元,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低水平。书店无法给店员提供更好的个人成长路径,很难引进专业人员。”

从商品到“文化”

行业的冲击带来市场利润的下降,迫使民营书店主动转型、推动行业升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书店从纯靠销售图书盈利,逐渐扩展为销售图书和文化用品、设计品,再逐渐拓展到经营咖啡轻餐、举办文化活动,借助多元经营拓展营收渠道。转型较为成功的实体书店,往往借助空间环境设计等手段,营造具有体验感的文化场景与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和大众媒体的热度。伴随“体验式消费”等新兴消费概念的兴起,这些书店逐步享受到了商业地产、品牌溢价的红利,形成了具有消费号召力、公众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例如,北京PageOne、成都方所等书店与新兴商圈绑定。书店凭借富有文化感、设计感的空间环境,为商场客群营造更有品质的消费氛围,商圈则为书店提供低租金店面和巨大的客流量支撑。在这一模式下,言几又、西西弗等品牌书店以其标准化快速连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扩张。

PageOne书店的橱窗 图片来源:简书@ChariotY

方所书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万圣书园、单向街、南京先锋书店则凭借有设计感的空间环境、注重品质的书刊选择、不定期举办的文化活动和持续的文化宣传,逐步营造起有口皆碑的文化品牌。借助文化品牌,推动有消费促进作用的独立出版、周边制作、文化活动,提升消费者好感与黏性,从而获得稳定的经营回报。在2020年疫情闭店期间,单向街向消费者预售购物卡,立刻触动社交媒体接力转发,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现金,解决书店资金困境,文化品牌带来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此外,有的书店与旅游目的地相结合,成为城市文化名片;有的书店凭突出的空间设计成为“网红”;以红色书籍和红色主题教育为王牌的“红色书店”也开始崭露头角。

总而言之,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书店从业者往往在内容、资本、空间等方向寻找破局之路,促进了书店运营策略的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以小众主题、人文情怀、空间设计感等为特色的个性化书店越来越多。在消费者的印象中,书店不再只是陈列和销售图书的零售商店,而成为阅读、文化与品质生活的载体。

(未完待续。“礼士会客厅”是由中社社区培育基金启动的对话专栏,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首发。“礼士”取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在地南礼士路。)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