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首次在网上召开地方“两会”:投票、计票环节实时播出

柴海亮 吕梦琦 王皓/新华社
2020-04-25 11:21
中国政库 >
字号

山西省忻州市人代会主会场。  本文图片 新华社

4月22日上午9点,在中国北方山西省忻州市的一个小型会议室里,当地代市长面对视频镜头,向10余个分会场宣布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按照往年惯例,中国市县“两会”一般在每年一二月份召开,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很多城市的地方“两会”被推迟。如今,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好转,多市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陆续采用“主会场+分会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在网上召开“两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忻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4月21日率先开幕。忻州市政协秘书长王志刚介绍说,全市有353名政协委员,其中195人在市区的主会场参会,其余的委员在各县区设立的15个分会场就近参加视频会议,同城参会人员原则上不安排食宿。

忻州市政协会主会场外医护人员。

在主会场入口处,记者看到,会务组为每位参会人员分发医用口罩和免洗消毒液,还有当地医院的护士为入场者进行体温测量和登记。会场内,每个座位之间的距离被拉开到1米以上。

同样的措施也应用在了当地的人大会议中。“有一位代表近期从海南驾车回到山西,沿途在多个省份有过停留,且目前在家隔离不满14天。经过组织和本人同意,批准其不参加本次人民代表大会。”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广才说,在会议准备过程中,会务组对于每位代表的健康状况和外出情况都进行了细致的排查。

在此次忻州市人大会议的主会场内,40名到场代表认真聆听代市长朱晓东宣读政府工作报告,主席台两侧悬挂着两块60英寸的电子屏幕,并以20秒的轮播速度切换15个分会场的实时画面。

忻州市人代会忻府区分会场。

在忻州市忻府区分会场,42名人大代表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收听了政府工作报告。“画面清晰,声音流畅,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我首次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参加人大会议,会议流程、议程、讨论按照法定程序和以往没有差别,疫情时期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人员聚集,降低了感染风险。”参会代表乔温泉说。

中国联通忻州分公司为忻州市“两会”提供技术支持方案。公司副总经理解仁旺说,他们为这次会议专门开设了广域网专线,在各个会场共安排100多名技术人员,既能保障网络传输稳定,还能实现会议的保密性。

在忻州市人大会议的选举和投票环节,由于与会代表不在同一会场,原有的表决器投票变为举手投票。“各会场的投票和计票环节都在视频实时播出,确保公平公正。”魏广才说。

目前,中国多个城市已经进入“地方两会”时间。在山西省,除了忻州市,临汾、长治、吕梁等市也正在召开“网上两会”。4月20日举行的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浙江省各设区市“两会”将于4月下旬召开,并表示优化会议安排,探索视频会议、分会场等形式减少聚集。

忻州市人代会忻府区分会场在地图中查看内显示屏。

今年诸多地市“两会”会期也进行了压缩。王志刚表示,今年忻州市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会期都由4天缩减到了3天。

在组织结构上,忻州市“两会”设立了双秘书长制度,秘书长负责大会的日常工作,副秘书长专门主管大会的疫情防控工作。

一些参会代表和委员认为,线上开“两会”的方式对于5G技术的推广应用、“云”政务、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机遇。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中国多地在部署地方“两会”的过程中,许多创新性的新技术应用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

在浙江省温州市1000多份“两会”资料袋中,增添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公筷公勺,供代表和委员们使用,倡导共餐合餐时实施“一菜一公筷”。

浙江省衢州市“两会”期间,与会人员见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礼。相关视频在网上走红,网友评论说“展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与疫情有关的议题也成为疫情下参加地方“两会”的委员和代表们的讨论热点。

四川省达州市人大代表甘国菊针对疫情初期口罩等防护物资短缺问题建议,今后要从品种、质量、数量等方面加强政府部门医用物资的应急储备,把医用物资的应急储备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

山西省忻州市政协委员冯子义表示,中医药是中国特有的优势,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今后政府要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倾斜。

中国各地延期召开的市“两会”闭幕后,其下辖的县、区“两会”也将陆续召开。

“线上开地方‘两会’是一种新的尝试,这既能有效防控疫情,也有助于各地市尽早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和规划各项工作,将进一步加快经济恢复的步伐。”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邢媛说。

(原题为《中国首次在网上召开地方“两会”》)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