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电影银幕之变

2020-05-07 18: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荐语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王思涵同学的可视化软件工具与应用课程的结课作业。近一段时间,白杨数新观察将推出系列结课作品,请大家持续关注,同时,欢迎可爱的大家批评指正!

随着近几年中国票房的崛起和电影市场的开拓,电影银幕的数量和类型都在不断变化。今年7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其中指出,我国电影院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全国共拥有60079块屏幕。伴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IMAX厅、杜比影厅用巨大的屏幕、环绕立体声和清晰的画质带给人们更大的沉浸感。

或许,我们此时不会想起小时候拿着雪糕坐在院子里面看露天电影的日子,远处有人手摇着放映机把电影画面投在白色墙壁上。但这么多年来,电影银幕的变化从没有停止。

一、屏幕的物理规格

与现在给人沉浸感的宽银幕不同,最早的电影银幕宽高比为4:3,人们并不知道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的Dickson为什么选定了这样的图像比例,但1909年35mm胶片、带有四孔高度的4×3画面宽高比还是在美国普遍流行开了。

为在胶片上给音轨留出空间,1932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投票认可了1.375画面宽高比例,即学院画面比。还有一说,这个比例是在计算人眼可观察的横纵范围后确定的,保证画面比例与人眼观测范围相对应。

20世纪50年代,电视的崛起使得电影业产生动荡,电影公司设法改变银幕比例以谋出路,1952年画面比为2.59:1的宣传片《这是宽银幕立体电影》出现,引发了行业内的宽银幕之争。1.66:1、2.35:1、1.85:1、2.20:1、2.76:1的宽高比相继出现,丰富了电影的审美取向。如今,大部分电影采用1.85:1或2.35:1的比例,2016年美国上映的电影中有71%的宽高比为2.35:1,20%的宽高比为1.85:1。

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的工程师KernsH. Powers建议采用16:9宽高比作为折中,最终这种比例成为DVD等影音产品的默认屏幕宽高比。

有意思的是,尽管电影的长宽比不断在变化,但现在的电影院却难以满足需要。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采用比例为2.20:1的70mm IMAX胶片拍摄,相比一般的IMAX电影,画质更为清晰,展示的场面更加宏大,但国内只有两块这样的屏幕。退而求其次,即使是宽高比达到1.43:1的激光IMAX屏幕,国内也只有三家电影院拥有,分别在昆明、哈尔滨、东莞。无福的观众只能去看1.375:1的普通IMAX屏幕了。

除了对宽高比的挑战,还有电影试图突破屏幕的技术水平。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采用“4K+3D+120帧”拍摄,而国内大部分电影院最多承担60帧/秒规格的电影,即使是杜比影院也只具备“2K+3D+120帧”的放映格式。“4K+3D+120帧”的CINITY影厅大部分正在建设中,截止《双子杀手》上映的10月18日,安装完成的CINITY影厅国内也只有14家,其中包括北京3家,深圳、武汉、重庆各2家,上海、广州、成都、福州、苏州各1家。

反观电影及银幕的发展,电影从黑白到有声彩色,银幕比例从4:3趋向于超宽,银幕规格从普通到激光、IMAX,再到“4K+3D+120帧”,银幕规格的变化与技术的发展将现实世界逐渐还原给大家,给观众的观影带来更大的沉浸感与满足感。

二、屏幕的放映地区

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美商居旅地(今海宁路乍浦路口)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虹口大戏院,中国的第一块正规的电影银幕在上海诞生了。雷玛斯后又分别于1909年、1910年、1913年在虹口区建成了维多利亚影戏院、爱普庐影戏院和爱伦影戏院。

1920年左右建立的影院多选址于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区,据统计,仅海宁路交叉口附近就分布着五六家电影院。虹口区靠近工业区,移民人口众多,建造成本的低廉吸引电影商在此地积极修建电影院,形成了远离租界的“娱乐次中心”。

后因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位于交战区的虹口地区16家电影院相继被摧毁,出于经济和安全的考虑,大部分电影院移至公共租界地区。在30年代中期建成的40家电影院,大部分都坐落在租界里,在电车或其他公共车辆可直达的范围内。

同时,30年代上海影业学习美国电影放映业的“轮次”制度,即根据出价的高低,得到影片的首映权和专映权,影院分为首轮、二轮、三轮、四轮等,静安寺附近高档别墅区的电影院最为高档,中档电影院有兰心、融光,票价较低,档次更低的三轮以下电影院包括威利、辣斐等,观众以普通市民为主,至此电影院分布形成了错落有致、轮次分明的网络。

正规剧院的出现使得电影在中国中下层市民阶级中得到迅速普及,1930年代,电影在中国从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逐渐流传开来。但由于战争频发、社会动荡,大多影院被外国人控制或转手,能苟延残喘下来的并不多。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电影放映业重新开放,观众人数迅速增长,电影银幕数量增加,但分省而治的电影发行分割了整个电影市场,使得影片无法自由流通,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分配不合理。

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颁布《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变单一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供片,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和管理的电影院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网站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有48条电影院线,共10438家影院,而单一发行独立经营的老电影院几乎销声匿迹了。

遍布全国的院线品牌拉动了中、小城市的票房数量和观影人次,主力院线逐渐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沉降,小城市的电影消费需求开始发力。艺恩数据发布的《2018中国电影市场城市热度趋势报告》显示,2013-2018年间,一线城市的票房占比从24.5%跌至19.4%,二线城市从44.2%跌至39.3%,三、四、五线城市虽占比不大,但却在不断增长,总体占比从31.3%升至41.3%,增速处于高位,具有较大发展潜质。但在差距缩小之时,仍有许多贫困农村地区面临着电影院减少或没有电影院的状况。

2018年,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中的一部分,“天堂电影院”公益项目诞生,发起者程城团队与投资方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搭建起作为半永久场地使用的大型帐篷,配备好所有放映设备,并提供上百部正版片源。一切就绪后,电影院全权移交给当地人使用。至2019年底,他们已经在新疆塔什库尔干、西藏拉萨、四川凉山等十一个地方搭建了小型影院,供人们观影。

三、屏幕的数量变化

今年7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其中指出,我国电影院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电影院共拥有银幕60079块,比2012年增长3.6倍,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9303块屏幕,增长率为18.32%。

屏幕数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观影人数的增加和电影市场的扩大。2018年,我国票房为609.8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16.37%,全年观影人次17.17亿,同比增长5.9%。在2013年,我们以为《人在囧途之泰囧》的12亿票房就足以代表中国市场的潜力和电影票房的崛起,但谁也没想到,在2019年的票房排名中《泰囧》已下跌到47位,其间,“暑期档”“春节档”推出的《捉妖记》、《美人鱼》、《流浪地球》等影片接连成为票房奇迹,但又被后来居上的电影推下神坛。通过爆款电影票房的不断攀升与覆盖,我们对于电影市场潜力的认知一次又一次被刷新。

但在风光的数据背后,有我国强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支撑,若按人均观影次数计算,我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人均观影人次为1.23,接近日本的1.33,但与北美的3.59和韩国的4.24还有较大的差距。

人均观影次数的低下的同时,中国人均银幕数量也处于较低水平。根据2018年北美人口和美国电影协会(MPAA)统计的北美银幕数量,我们可以得知,北美地区每8971人拥有一张银幕,而中国每23219人才拥有一张银幕,如果仅以城镇人口计算,每13837人拥有一张银幕,仍然与北美有近一倍的差距。

电影屏幕的增多自然也不意味着影片放映数量的增多,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上映516部新片,但美国却有758部电影上映,中国2018年上映的电影数量甚至比不上美国2009年上映的电影数量多。

究其原因,这与我国院线品牌的同质化和电影寿命的短暂有关。对比近期万达影城和珠江金逸影城的排片,我们发现其放映的电影基本是相同的,这导致人们在固定时间内可选择的电影数量大大降低。我国的电影寿命(是指影片在影院及其他渠道合法放映的时间)也非常短,一般为15-35天,片方和院线会根据电影的上座率决定其是否下架,个别电影如《战狼2》因过于火爆而使其在影院放映的天数达到了94天,但中国除了院线放映外,并无太多其他放映渠道。而美国一部电影的寿命可以达到一年半到两年,影院放映、付费频道、零售DVD等方式,使得其在线播放和上映的电影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

由此可知,电影屏幕数量的增加无法完全概括国内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观众观影水平在世界中的位置,但那些已有的改变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与多样的未来。银幕物理规格的变化引领我们进入宽阔真实的电影世界,而电影院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感受银幕的巨大魔力,不断更新的银幕数据更是表示我国电影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数据来源:

1.cinity官方微博https://weibo.com/p/1006067021923951/home?from=page_100606&mod=TAB#place

2.《品牌影院经营——上海大光明光影80年》,余佳丽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网站

http://www.chinafilm.org.cn/Item/list.asp?id=1665

4.艺恩网《2018中国电影市场城市热度趋势报告》

http://www.endata.com.cn/Market/reportDetail.html?bid=1d033646-ad2c-4785-8f03-f21cafce8f51

5.天堂电影院共建计划官方微博

https://weibo.com/paradisecinema2018?topnav=1&wvr=6&topsug=1&is_all=1

6.国家统计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4_1681393.html

7.美国电影协会(MPAA)https://www.afi.com/

8.《201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

9.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

https://zgdypw.cn/#/root.html

10.《电影票房营销》,夏卫国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页,部分国家和地区(主要城市)电影票价与月人均GNP对比。

11.国家电影局  http://www.chinafilm.gov.cn/

12.标准地图服务

http://bzdt.ch.mnr.gov.cn/index.html

13.《大光明•光影八十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有限公司编,同济大学出版社,P20。

选题想法

因为我很喜欢看电影和书,打算以此出发探索选题内容。之前想了三个方向:电影院数量、电影的审批、文本内容分析。

电影院数量这个选题原本是想整理全国大、小城市电影院的数量,和国外对比,来展现国内电影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观众观影水平的不均衡。但在我查资料之后,发现现在二三线城市电影院数量增长,反而是大城市将要达到饱和。

电影审批这个题,是来源于我在国家电影局看到的公报,他们会把每个月审批通过了什么电影公布出来,我想去算一下真正上映的和审批通过的比例,以及统计审批通过电影的类型和内容。但有些电影网络上仍然搜不到信息,而且这样的审批与国家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放弃了这个选题。

第三个想法是文本内容分析,比如改编电影、系列电影电视剧、谍战片或者作家文本分析,这个看上去很有意思,但因为工作量很大,而且没有相关的数据,所以我也放弃了。

最终,我重新查找和整理了电影院数量那个选题。

资料搜集过程

我一般会在微信公众号、网上搜索引擎、图书馆书籍、论文这四个方面搜索资料。

微信公众号和网上的搜索大多都是关于电影票房的分析,因为我觉得现在关于电影票房数据新闻的选题非常多,我无法做出最优秀的作品,所以在看资料的时候尽量避开了和票房有关的信息。

我在图书馆借阅了《品牌影院经营——上海大光明光影80年》、《院线经营管理》、《大光明·光影八十年》、《2013中国电影市场报告》、《县级影院建设与改造问题研究》、《空间与记忆 中国影院文化研究》、《电影票房营销》等几本书,从中了解电影院现状,寻找思路,把有趣的地方标记并记录下来,同时记下其中的数据和数据来源。正文中关于上海上世纪电影院的地理位置状况就是我从《品牌影院经营——上海大光明光影80年》发现的,我还从书籍的注释中找到了一些电影数据网站,比如MPAA(美国电影协会)、NATO(美国影院业主协会)、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等国外数据信息网站。

关于电影院的论文,我也阅读的比较多与杂。因为还没找准具体的方向,所以关于电影院的发展历史、去电影院的心理动因和全国电影院现状的论文都读了比较多。

我把所有有趣的点和思路整理到一个word里面,包括电影建筑的变化、历经风霜的电影院、好莱坞八大片厂电影院、2001年《关于改革点映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电影院赚钱的几种方式、家庭影院汽车影院……最后,我舍弃与补充了其中的某些点,形成了第一版选题思路。

期间,我还向中国电影家协会索要了中国每年电影上映数量的具体数据,因为各商业平台统计的数据有出入,我需要一个最准确的数据,但并未得到回复。

确定内容框架的过程

由于电影院这个题很大,能说的方面很多,所以我前后反复,修改出三版内容思路。

第一版的主题是人们为什么去电影院,主要从历史角度分析电影院的出现的原因,写现代电影院的环境和技术,以及大中小城市电影院的增长状况。在询问过老师的意见之后,觉得思路太散,没有统一的主题,所以我又修改,打算通过一个关键词把各部分串起来。

第二版以电影银幕变化为主题,主要写屏幕的物理规格、屏幕的放映内容和屏幕的放映地区。第三版想讲述银幕和票房数量增长背后的问题,比如人均银幕数量低下、电影放映数量低下、人均观影人次低下、电影票价位高等。

当时,对于第二版和第三版的思路,我无从抉择,觉得第二个更有意思,第三个数据更扎实,在询问老师后,选择了更有意思的第二个。

文字稿和图片基本完成后,我再次询问老师的意见,修改了二三部分的结构,使得逻辑更加通顺。原本第二部分中,我只写了1930年代的上海电影院位置和2001年之后的院线制,忽略了中间的跨度,所以我又查找了院线制出现之前电影院的状况,做了过渡。原来的第三部分中有大量的数据,其密集程度会让读者反应不过来或者觉得无趣,所以,我在之前“人均银幕数量、电影放映数量、人均观影人次、电影票价位高”的基础上,加了人们对当今电影市场发展迅速的感受,并去掉了电影票价这一部分,使得数据变得松散,更容易阅读。

视觉呈现的选择

我在写文字稿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图的内容和排列的位置。随着这门课的开展,我一直在思考文字与图片的关系,一开始我觉得先把数据可视化比较重要,所以先做图后写稿件,导致文字质量不高,后来课上进行作业展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图片其实没那么重要,它起到的是解释与说明的功能,是对文章的锦上添花,无需太过注重能否做出炫酷的图片,所以我后来以文字为主,在此基础之上再作图。

这次作业中,我一共做了六个图,包括每个年代不同的银幕比例、cinity杜比60帧影厅的数量、上世纪30年代上海影厅建立的位置、天堂电影院建立地点与时间、银幕数量变化、中美电影上映数量差距。

我在一开始就注意到了风格的问题,所以对字体进行了统一,但因为图片素材不一样,有的是卡通图片,有的是老旧的地图,有的是软件导出的数据图,所以风格和形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后来又根据老师的意见对每一张图片进行了修改。比如第三张图是1930年代上海的地图,因为是在下载的地图上直接加的点,原地图上有很多杂乱的标识和线,导致我标上去的点不够突出。修改的时候,我用PS把原地图上的标记去掉了,并改换了我标上去的图标形状,改成与老旧地图风格符合的图案。为了突出这些点,我还把附近区域变为高亮。

写在最后

因为感觉这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我比大家都要提前开始紧张和想选题,觉得可以用时间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找到一个好的选题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但由于我需要往下推进,所以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定出选题思路,尽管这时候想出来的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真的无法在距离ddl只剩一周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系列操作。我通常会通过反复不断的修改,来使作业更加完美,弥补前期选题可能不够优秀的缺点。尽管我在上周上课的时候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但看着仅剩一周的时间和其他的ddl,我望而却步,只恨自己没有在最初想到它。

但在整个作品创作中,我对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和其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许多找数据搜资料的技巧以及对软件的运用方法。最后,特别感谢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帮助过我以及提供意见的老师和同学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