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久违了,黄鹤楼

澎湃特约评论员 与归
2020-04-29 17:5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在“打烊”了98天之后,今天,黄鹤楼恢复有限开放。 

这是个让武汉人激动的时刻。钟声庄严肃穆,终结了过去几个月的寂静。这是与外界重新连接的信号,是英雄之城向春天的问好,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重新出发的信念。 

作为城市地标和文化象征,黄鹤楼在悠悠岁月里,铭刻了武汉的太多历史,留下了太多记忆。如今,它又见证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是怎样艰难却顽强地走过疫情的冬天。这种记忆,不仅将留给武汉和武汉人,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2018年的春末夏初,我曾登临黄鹤楼,那时游人如织、江风送爽,人们争相和楼前的一对铜鹤合影。在现场,老叟和孩童,都能吟诵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什么叫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便是。我们会背诵相同的诗句,会怀念曾经的文人骚客。我们的精神一脉相承,我们的气质风雅与共。我们便是我们。  

武汉封城时,全国各地的地标景点纷纷为黄鹤楼加油。地标和地标之间是有空间距离的,地标本身也都有独立的文化属性。但是当它们隔空问候,我们除了动容,丝毫不觉得尴尬。因为我们知道,黄鹤楼代表武汉,正如滕王阁之于南昌,岳阳楼之于岳阳,正如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   

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在朋友圈说,疫情过后,一定要去或再去赏一次武大樱花,吃一碗热干面,登一次黄鹤楼。这些,都是中国人表达支持的方式,含蓄却隽永,温柔又深情。   

登临黄鹤楼,感触最深的是,天地浩瀚,山河壮阔。滚滚长江东逝水,恰如飘扬在江汉大地上的一根腰带。横跨其上的武汉长江大桥,又使得天堑变通途。一个是大自然的伟力,一个是人类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如今想来,一场疫情,何尝不是一次人间之力和自然之力的交织。我们终于快要彻底让病毒退散,也付出了艰辛。我们始终相信,一个痊愈的武汉会站到我们面前。正是这份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奋斗动力,才迎来了今天。 

我想,未来当我们的子孙登临黄鹤楼时,他们会看到一些事物,或者听到一些讲解: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28日,黄鹤楼曾“闭关”长达98天…… 

在这样的历史留存中,我们铭记过往,众志成城,昂首向前。这便是历史的价值,这便是记忆的意义。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