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湖州百岁老人的制笔生涯

2020-05-08 0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难得湖图

一支湖笔从“毛”变成“笔”,需要整整128道工序,即便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湖笔仍延续着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

▲百岁老人沈应珍的90载制笔生涯,练就了“一朵羊毛成支笔”绝活。

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千年制笔业造就了当地无数技艺精湛的笔工。在善琏,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沈应珍老人就是众多笔工中的佼佼者。

▲虽是百岁高龄,沈应珍老人结起笔头来,依然十分利索。

5月2日,家住善琏镇卜家堰村东山庄自然村的沈应珍度过了百岁生日。老人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制笔生涯已有90载,至今仍保留着“一朵羊毛成支笔”的绝活。今年4月,沈应珍老人被评为“湖州好人”。

▲沈应珍老人出门前都要梳妆一番,百岁高龄依然神清气秀。

▲沈应珍老人正在梳妆打扮。

沈应珍的爷爷辈就开笔庄,自产自销,父亲十四五岁就跟着爷爷制笔,成品销往上海朵云轩、杭州邵芝岩等笔庄。耳濡目染,沈应珍从小就对毛笔情有独钟,10岁就跟着母亲学习“水盆”(湖笔制作的一道工序)等技艺,12岁就开夜工制笔。

▲沈应珍家里如今四代笔工,她很乐意向晚辈传授制笔技艺。

沈应珍十分好学,除“水盆”外,她还向祖父、父亲学习“择笔”“结头”“套装”等技艺。“一个合格的制笔工人,掌握多种技艺往往需要多年经验。光一道水盆工序,做了四五年还只能算是新手。”沈应珍说。许多笔工做一辈子,也只可能是其中一道工序的好手。沈应珍则是善琏镇上极少数能独自一人完成湖笔制作全部128道工序的制笔工。在众多工艺中,沈应珍老人最擅长的是“羊毫水盆”,在东山庄村的笔工中首屈一指。

▲沈应珍老人正在结笔头。

▲沈应珍老人正在择笔。

新中国成立后,沈应珍先是成为善琏湖笔联销处管辖下的笔工,1954年开始进入善琏湖笔厂工作。1962年被下放到含山湖笔社(厂),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直至1999年,79岁的沈应珍才“退休”回到东山庄村的家。

▲老人住在二楼,每天上下楼梯不需人搀扶。

▲老人生活起居一般不需要人料理。

▲每见到昔日一起在厂里工作的笔工,沈应珍就会像孩子一样开心。

90年的制笔生涯,老人始终坚守匠心,她的制笔技艺一直薪火相传。沈应珍信守父辈教诲,把平生所学倾囊授予后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湖笔的“三义四德”。老人带过的徒弟不计其数,四个女儿也全部都继承母业,孙辈中有两人如今也经营着湖笔事业。三女儿沈明珠还是湖州市制笔名师。

▲麻将桌上的沈应珍老人思路敏捷。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制笔手艺不能丢。”老人视制笔手艺为一生归宿。每次晚辈上门探望,沈应珍都不忘嘱咐:“要选好料,把好质量关,笔正须心正,心正笔才正。”

▲老人如今很享受和晚辈们一起制笔。

▲每天早上,老人都要到外面散步。

即使到了百岁高龄,老人依然手脚灵便。她平时居住在二楼,每天要跑上跑下五六趟,不需要人搀扶。她每天早晨6点左右起床,然后到院子外走一圈,再回来吃早饭。每天按时午睡,晚上8点左右上床休息。老人平时胃口很好,从不挑食,一餐能吃一碗米饭。老人一直待人和善,如今已五代同堂,子孙绕膝,对现在的日子很知足很满意。

▲5月2日,湖州笔道艺术馆的书画家们用一百个“寿”字向老人祝寿。

版面一览

2020年5月7日《湖州晚报》湖图

编辑:林逸凡 版式设计:刘旭霞 金月红

记者:吴建勋 摄影报道

------------ 湖图出品 ------------

监制:吴建勋

编辑:黄雅娟原标题:《湖州这位百岁老人有绝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