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字数:字数2215,阅读时间:约5分钟
历史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答:说起这类被“严重高估”的名人,尤其值得今人回味的,当属宋代和明代,两位至今仍“声名赫赫”的“著名政治家”。
首先一位,就是北宋政坛上如雷贯耳的大牛,著名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后世也享尽景仰。以人品说,司马光刚正不阿,且“不取非色,不近非财”,标准的职场模范。以“史学”和“文学”的成就说,司马光也是实至名归,一部《资治通鉴》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经典。但是,以“政治家”来说,这位常被后人冠以“一代名相”的“风云人物”,却是严重的不合格。

司马光的这个“毛病”有多严重?可以先看一桩王安石变法时的“小事”:他一度受命“知永兴军”,拼命反对“新法”的他,到了当地就愤怒开炮,大骂“唯青苗助役为陕西之患。”且把这些“新法”祸国殃民的场景,说得有鼻子有眼,却把宋神宗气得哭笑不得:这“青苗助役”法还只是个构思,根本就还没实行呢?

待到一生矢志变法的宋神宗与世长辞,憋屈了多年的司马光风光拜相,在太后的撑腰下大权在手。他这“毛病”也到了巅峰,当年还只是“为骂而骂”,这下却是“为反对而反对”。只要是“新法”支持的政策,别管效果好坏,犯在他手里说砍就砍。“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说砍就砍,曾造就大宋“戎具精劲”的军器监也被废除,甚至,就连大宋将士浴血收复的西北国土,也被他大手一挥,几年后大片割给了西夏……
如此操作,当时不但“变法派”不理解,就连许多曾与他一样,曾极力反对“变法”的旧党,也是连呼想不到。比如曾是坚决“反变法派”的范纯仁苏轼等人,特别是因为“反变法”受尽磨难的苏轼,经过多年民间浮沉,早已看懂了“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效果。宋神宗驾崩伊始,他们也曾苦口婆心,阻止司马光的“为反对而反对”,然后也被司马光骂得狗血淋头。硬骨头的苏轼,还愤怒“回赠”司马光一个“名号”:司马牛!
但别管怎么反对,凭着这一股子“牛劲”,司马光终于办成了他要做的事,“效果”也是实打实。宋神宗驾崩前,大宋国库充裕,钱粮足够支用二十年。司马光“当家”后,把新法来了一顿“废除”,大宋看上去国泰民安了,没几年财政就捉襟见肘,到了几年后高太后去世时,已是“帑禀日益困,农民日益贫,商贾不行,水旱相继”。边境上更被西夏一拨接一拨暴打,一头栽进“积贫积弱”的历史大坑。

而说起与司马光类似,也至今常被高估的“明代风云人物”,更得说说一位“野史”里常见的“正义人物”:徐阶。
在诸多以“打严嵩”为主题的明代野史戏曲影视剧里,徐阶堪称是著名的“正义力量”。放在明代历史上,他也同样是“扳倒大奸臣严嵩”的主导者。严嵩倒台后,那场再造明朝辉煌的“隆万中兴”里,一度官居内阁首辅的徐阶,也被看成这场“中兴”的中流砥柱人物。但以工作成果说,他确实被“夸大”了。

徐阶作为“首辅”的业绩,主要集中在嘉靖晚期至隆庆早期,以各类史料的夸赞说,那段时期他“以威福还主上 ,以政务还诸司, 以用舍刑赏 还公论”,确实做了很多顺应人心的好事。比如“平反冤狱”等大事,效果更是“朝野号恸感激”。但是,对于嘉庆隆庆之交的明王朝来说,这点事,根本解决不了核心难题。
因为当时明王朝的最大难题,是积弊日深的腐败。经过嘉靖年间吏治的“放飞”,特别是严嵩父子二十年如一日的胡糟,明王朝的吏治,发展到十六世纪中期时,就已是一片触目惊心。以明朝改革家张居正的哀叹说“政以贿成,财货上流”。行贿受贿都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各种腐败到习惯的景象,甚至叫张居正发出“岂有异于汉唐末世”的惊呼。腐败,已经成了此时明王朝的生死大事。

也就是在这火热的“讲学”活动里,看上去一片“学术气氛浓厚”的大明朝堂,却是“言不出口为淳厚,推奸避事为老成……虚默高谈为清流”。大明朝“贪风牢不可破”,等于“贪病”没治了,又平添了“懒”病。“讲学”火热的官员们,更是“垂首丧气,无复志节”。越嘴里念着公忠体国,越是无节操堕落。不得不说,这就是徐阶首辅的“好业绩”。

参考资料:杨硕《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陈明光《宋神宗传》、岳天雷《高拱的惩贪及其代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庆政局的走向》
原标题:《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