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上海“抗疫”主题展闭幕:定格感人瞬间,捐赠医者画作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0-05-08 18:5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回顾。 视频来源:上海市文联(02:09)

5月8日,“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以作品捐赠和创作研讨的形式落幕,并以此表达对战斗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医务工作者的敬意,据统计展览开展一个月以来,共有4.7多万人次预约参观。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对全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阶段性的回顾和总结,多角度、全景式地再现了疫情爆发以来诸多的感人画面。其中,热门肖像画《张文宏》等画作的作者获颁捐赠证书。

“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是在4月8日开幕的,当天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部分解除14天医学隔离的上海援鄂医疗队成员,而艺术作品中的图像,也正是他们不久前的亲身经历。

展览开幕的4月8日,恰是武汉解封之日;而闭幕的5月8日,上海由二级响应调为三级响应,此刻再回顾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让山河动容的历史壮举更是生出一份感动,也正是艺术家笔下的画中人所代表的医务工作者、建筑工人、社区志愿者等的付出,护得山河无恙。

展览现场,摄影:蔡晴

展览现场,摄影:蔡晴

展览现场,摄影:蔡晴

此次展览也是上海首个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大型实体展览,此次展览共展出800余件作品,除美术、摄影作品外,还将民间艺术、书法、雕塑、装置、诗歌、影像等文艺形式有机融合起来。所有作品均为原创新作,其中80%以上是第一次向公众亮相。

展览由五个部分的主展和摄影、漫画附展组成。主展5个部分中,既以时间为主线,展示战“疫”的各阶段各进程的作品,也有以空间为中心,展现战“疫”的场景。其中一幅宽18米、高2.2米巨幅大作《召唤》,这是上海美协邀请20余位画家的集体创作,也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大的一幅以抗疫为主题的美术集体创作,全景式地再现抗疫一线人物群像。这件作品由中华艺术宫也在闭幕之时捐赠给中华艺术宫收藏。

大幅创作《召唤》(局部)

大幅创作《召唤》(局部)

张文宏肖像画、上海援鄂医务人员英雄榜等作品捐赠

4月10日,此次疫情中备受关注的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前来中华艺术宫观展时,画家吴正恭就将肖像画《张文宏》赠予了他。在展览闭幕捐赠仪式上,解放日报社副总编陶峰代表主办单位向水粉肖像画《张文宏》作者吴正恭颁发捐赠证书。

《张文宏》,吴正恭

解放日报社副总编陶峰代表主办单位向水粉肖像画《张文宏》作者吴正恭颁发捐赠证书

吴正恭创作的《张文宏》肖像画是此次展览的热门作品之一,每天都有不少医护工作者和观众在画前与“张爸”合影自拍。除了这件肖像外,展览中还有一件版画作品中也出现了张文宏的身影,参观当日,在看了肖像版画之后,张文宏称“蛮像的”。

那日,与张文宏一同看展览的还有上海芭蕾舞团的百余位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业务骨干,他们为创作采风而来,当时张文宏说,“哪天你看到我津津有味看芭蕾舞,基本上疫情就没事了。”近一个月后,“张爸”津津有味看芭蕾舞的日子或指日可待。

张文宏医生(右1)在展览期间参观展览

书法家张丰向上海市卫健委捐赠行书长卷六联幅《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为创作这件写有1649位上海援鄂医务人员名字的书法,张丰连续书写了18个小时。展览中,这件作品也成为了医务人员拍摄的“背景墙”,并指着自己的名字,按下快门留下记忆。

《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书法,张丰

《守护天使》中国画,李戈晔

此外,美术家李戈晔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捐赠美术作品《守护天使》,民间文艺家金兴健、周晓丹向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捐赠农民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向援鄂医院代表赠送“故事长廊”影集。

上海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杭春芳,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沈捷向上海美协水彩粉画艺委会主任刘亚平、副主任平龙颁发收藏证书

民间文艺家金兴健、周晓丹伉俪向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捐赠农民画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杰向援鄂医院代表赠送“故事长廊”影集

艺术创作的“在场”“立场”

捐赠仪式后,举行了“创作研讨会”,研讨会分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 “文艺新时代的前浪与后浪”三个议题,就纪实摄影和现实主义创作,文艺创作的外在和内在规律,文艺界内外跨界融合及网络时代下的文艺和青年艺术家的发现培养等议题展开研讨。

其中,“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以纪实摄影和现实主义创作为研讨主题,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上海美术学院教师李根、《解放日报》特派武汉一线摄影记者赖鑫琳,从自身作品出发,讲述创作作品时带给自己的感动。“在场”和“立场”成为了这一部分探讨的关键词。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三位创作者中,赖鑫琳是唯一一位“在场”者。他讲述自己与医疗队一起进入武汉时复杂的情绪。“到武汉的第一天,我看到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城市,但整个城市却没有人,像是一个空城。”赖鑫琳回忆。

他的作品《如释重负》是一张广为熟知的图像,照片中一位医务工作者大字躺在床上,流露出“如释重负”的情绪。赖鑫琳也在研讨会中介绍了自己的拍摄故事。“3月9日,是武汉方舱医院最后一晚,我在晚上7点多进入方舱医院,在拍摄了几个小时后发现了一位辅助上海华山医院治疗的武汉人民医院的医生躺下休息。他像是一位宇航员,有一种经历了长时间太空飞行后落地的感觉。”赖鑫琳说,“我拿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拍下了这一张照片,他发现后很不好意思,站起来默默走了。拍摄的时候我只是记录一种在场,并没想到这张照片后来的影响力。作为一个记者,在重大疫情前,我们没有缺位,这是一种责任。”他在武汉的45天,拍摄下的第一线照片,也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资料。

摄影《如释重负》,赖鑫琳

相比之下,靳文艺和李根则是一种“不在场”的创作,靳文艺在2月初在网上看到一张医生戴着护目镜的照片,在危难之际和感动之中,激发了靳文艺创作的欲望。虽然无法亲赴现场,但他买来了护目镜,体验戴上护目镜的生活。当护目镜戴上20分钟开始起雾,40分钟后便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了。从这一个细节中,艺术家也体会到前线医务人员的不易。4月底,画中人贵州援鄂的护士长龙艳也专程飞到上海观展,在交流中,龙艳也讲述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那是自己第一次进入武汉医院病房,完全不敢动,防护服和护目镜穿戴了7个小时,在下了夜班,吃早饭前,同事给她拍了这一张图片。

《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油画、装置,靳文艺

“创作这件作品时,我在原有素材中,加入了光线的处理和一滴眼泪。”靳文艺说,“这件作品以何为题也是有一番纠结,最初叫《汗水和泪水》,我觉得不足以表达情绪,而后叫《抗疫天使》,最终题为《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以‘日记’为名记录下那一天的武汉。”

《肩并肩》,李根

李根的作品《肩并肩》为医生、护士和建筑工人画像。在创作之初,李根也感到了一些困难,困难首先是时间上,这件作品总共有2.2乘以1.5米,这在平常需要大约2个月的创作时间,但此次仅有1个月;加之因为疫情期间,此次创作完全在画室中、通过网络搜索图片的形式完成,而且想要描绘的人物通常戴着口罩。再者,此次展览为主题展,为了避免画面雷同,李根在创作之初便反复“经营位置”。由此构思,李根就想能不能把口罩摘下来,露出他的脸,这样的画面可以给人多大的感染力。渐渐在与时间、与自己的创作习惯斗争,完成了挂着口罩的肖像,他们脸上流露的积极、乐观也确实感动了很多人。

此次展览和研讨会可谓“现场发声”、艺术创作者跟文艺评论家共同“营造氛围”、多艺术门类“跨界融合”。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表示,“展览结束了,但是思考不会结束、情怀不会终止。”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