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交恐惧下的Popi匿名提问箱

2020-05-10 09: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新潮 新潮

Popi提问箱是新兴的匿名提问平台。点击提问箱发起人提供的链接,人们可以匿名向发起者提出问题,发起者必须有问必答,但发起者可以选择将回答公开或者不公开。

一、当你发起提问箱时,你在想什么?

01 排解孤独感,满足个体表达欲

疫情使人们的社交距离进一步扩大。对于一些闲居在家的人来说,线下互动被取消后,孤独感与无聊感成为了生活的切面,Popi提问箱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填补社交空缺的机会,既能与更多的人群进行互动,又能够以回答问题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

02 好奇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小潘谈及使用Popi的初衷时说:“主要是好奇会收到怎样的问题,或者说拿自己做一个‘实验’,看看匿名化而且基本上‘有问必答’的情况下,会收到的提问是怎样的。” 发起提问箱后,他人的回应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提问的数量可以看到自己受到关切的程度,提问的内容可以看到自己为人好奇的方面。

这种匿名提问形式,实际上是对自我外在形象的一次摸索,它不仅是话语输出的过程,也是形象反馈的尝试。

03 自我审视与反思

发出提问箱后,溪溪会不断设想自己会收到什么样的问题,自己又该如何去回答,“这样一种自问自答的过程像是一种自我反思”。

当人们在好奇会收到什么样的问题时,对问题的假想其实是对自我的发问,这个过程无形中促使人们进一步去思索问题的答案,形成了自我审视的内生动力。

“或者说,从我对问题的期盼中也可以发现自己希望得到哪一方面的关注,从中不知不觉就发现了在社交互动中自己更看重哪些东西。比如我会更加希望大家问一些关于我生活细节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有人能注意到我的生活点滴,所以我其实挺看重自己的存在感的。”溪溪说。

二、当你参与提问与回答时,你在想什么?

01 释放好奇:出于趣味或满足窥私欲

小潘因要参加校际交换,所以好奇地询问了上学期刚刚交换过的学长学姐关于交流交换生活的tips以及收获,小潘认为“回答虽然不长,但其实还挺好玩”。

除了满足趣味与好奇,popi提问箱也满足了部分人的偷窥欲。溪溪说:“我其实不太喜欢匿名社交,因为总感觉它有时候会沦为一种窥探隐私的方式,而且很适合感情上玩暧昧。”点开调查的多个提问箱发现,几乎所有的提问箱里都有涉及个人感情的问题,如:“有过几段感情经历”、“有没有被甩过”、“现在单身吗”……甚至包括更私密的问题如“是否发生过性行为”等。

从弗洛伊德的角度分析,窥私欲来源于“本我”的冲动,当窥探到他人隐私的时候,人们会收获一种快感,而popi提问箱匿名的方式使得窥私欲能够在低成本的情况下被满足。与此同时,popi提问箱“有问必答”的隐性规则为这样的窥私和好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进一步加剧了提问者窥私的欲望。

02 情感互动:不让分享人失望

许多人表示,很多时候提问只是出于共情,“为了不让朋友失望”。小杨说:“不想让等在提问箱边的人失望,匿名问一些小小的可爱的问题,帮助一起回忆生活里美好的部分,填满那个提问箱,会感觉到对方因为回答我的问题而感到开心,我也就很开心。”

所调查的大部分popi提问箱里都收到了一些比较日常和轻松的问题,如“今天过得怎么样”、“最近有什么烦恼”等,而回答者在回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和提问者之间双向的情感互动,popi提问箱成为了朋友之间彼此传递关心和美好的一方园地。

小杨在学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里写道,“ 我发问的目的不是真正了解些什么,而是借由这些问题让提问箱的主人自主地回忆生活中的美好。可能一个提问箱里有80%的问题都出自我手,也许只是我讨厌等待后失望,所以我想悄悄给予他们这份满足。”

03 解答困惑:匿名寻求帮助

popi提问箱里有许多问题反映了提问者自身的迷茫与困惑,提问者是一个求助者的角色。媛媛表示:“自己真的有某方面的困扰,又不想让身边人知道,只能通过匿名提问的方式尝试着找找解决办法。” 匿名的功能让提问者得以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纠结与困惑,消除暴露隐私的顾虑。

(媛媛在popi提问箱向别人提问)

然而,求助的提问者有时似乎并不是“迫切地想知道一个答案”。小杨坦言:“只是自己绕来绕去,想久了难受,所以尝试在自己的表达过程和对方的回答里找到新角度,找到一个更流动的理解。”

04 友好探讨:有机会坦诚交流

popi提问箱里也包括许多关于人生哲理、社会热点的深度问题与回答。溪溪在采访中表示“借助这个平台去共同探讨与思考一些问题,可以避免实名交流时的突兀与尴尬”。

小潘收到了不少此类问题,如:“温柔地面对世界,还是温柔地对抗世界”、“你喜欢荒诞的还是真实的作品”。小杨也收到了“你觉得‘活在当下’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让自己接受失败和平凡呢”、“怎么区分’想念一个人’还是’怀念一段时光’”等人生哲理类的问题。从回答者的角度,小潘认为这些问题能够有助于帮她理清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激发自己的思考,小杨也在公众号的文章里写道:“它让我开始因为这些问题自我审视、自我发问。”

在回答了许多此类问题之后,小杨问自己为什么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她给出的答案是:“作为人类,我们拥有相似的迷惘和烦恼,我曾对自己发问过同样的问题,所以面对着这些无名人提出的问题,我怀着面对过往岁月里的自我,尽可能温柔地呵护我们点滴相通的不敢、不能、不想、不愿,也给我自己留下阶段性的感悟。”

提问箱里畅所欲言的探讨和交流给了提问者与回答者更大的空间去拉阔自己的精神世界。

05 解构社交规范:跳过“契机”与人建立联系

小潘说:“在popi的圈子里,提问者与回答者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提问者可能是你朋友圈中最庞大的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与被提问者的交际可能只在过去的一些特定的场合、于短期内发生,这个场合过去,很难再主动地有更多的联系。”

当关系渐渐疏远,虽然双方没有契机再次建立联系,但是彼此对对方仍然有某种好奇,于是提问者利用popi提问箱释放自己的好奇,与被提问者重新建立联系。

小潘说:“我在popi提问箱中询问了一个挺久没有联系的高中同学,我问她现在来反思高中生活,觉得它怎么样。因为我知道她高中时过得不太好,想了解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就问了一个有些模糊的问题。”

不只小潘,许多提问者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关系渐渐疏远的人重新建立了联系。传统的以亲疏准则为基础的社交规范被打破,提问者与回答者得以跳过建立对话所需的契机而直接实现互动。

三、当你参与匿名社交时,你在想什么?

从2016年开始,“社恐”这个词语的检索热度呈现连年走高的趋势。“社交恐惧症”从学理上的疾病名称转变为反映当代社交状况的标签,其背后是现代人厚厚的人格面具和害怕人设崩塌的疲惫与焦虑,这样的疲惫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对于社交的恐惧和逃避。

然而害怕社交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交的欲望,对于部分人群来说,真正害怕的是社交的消极体验对自我实名身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即害怕在社交中留下不好的外在形象,而匿名社交无疑是人际互动的保护色。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匿名社交平台此起彼伏。SOUL是一个基于共同喜好的社交APP,用户无需填写身份资料,仅需回答问题,由系统匹配存在共同话题的人群,匹配成功的双方可以在平台上实现线上互动。QQ也先后推出“悄悄话”与“坦白说”功能,前者可以帮助用户以匿名的身份将想说的话定向发送给他人,后者则同样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向他人发送评价标签。

(QQ坦白说页面)

溪溪说:“匿名社交,给很多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提供了出口。”对于不善于社交或者害怕社交的人来说,popi提问箱一类的匿名社交软件给予他们机会以满足自己的表达欲。

但同时溪溪也提到 “匿名使人不必承担言语的责任”,这份开口的勇气或许只是建立在无需担责的基础上,而并非是迈出了克服“社恐”的一步。一方面,popi让人们抛弃顾虑、匿名展开真诚互动,另一方面,人们借助匿名,戴上了更厚的面具。

(应受访者要求,以上人名均为化名)

采写 | 戚新源 人文科学试验班2019级本科生

黄雨婕 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

美编 | 郭丽芳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责编 | 丁浸哲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原标题:《纪实 | 社交恐惧下的Popi匿名提问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