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就算买下全宇宙最贵的学区房,也培养不出这么牛的大师了

2020-05-12 14: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比耶男孩 比耶男孩

2005年9月20日,位于北京市朝阳门附近的新鲜胡同小学特别热闹,早早地就聚集了大批媒体记者。

上午,胡同里的道路就已经洒了5遍水。为了保障车可以顺利通行,前一天胡同口拆除了占道的隔板。

搞这么大阵仗,原因是这一天,有一个知名的老校友要来参观。学校早就为他的到访做了各种准备,校长还特意带着20名小学生在校门口迎接。

下午3点左右,老校友穿着一身黑色风衣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女孩跑上来献花,对他说:欢迎大学长回来!

老校友一进入母校,熟门熟路地来到一间教室。他对众人说,自己当年就是在这间屋子里读三年级的。

不怪老校友记忆力超强,因为他不是一般人。他是海峡两岸有名的国学大师、历史学家、时事批评家、诗人,自诩为百年来白话文写作第一名的,李敖。

李敖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这是时隔近60年第一次回到当年生活过的北京。时过境迁,李大师重返生活过地地方时,他的母校已经成了全国名校。

令人感慨的是,他当年住过的地方,如今也是名副其实的天价学区房。

1

李敖并不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生在哈尔滨。

他的父亲李鼎彝倒是早年到过北京大学读书,1926年从北大毕业后又回到东北,任过吉林六中校长。为了生计,他又任教于吉林女子师范、吉林大学等校。

李敖1935年出生时,东北已经成为日本人控制下的“满洲国”。两年后,李鼎彝一看在东北形势不妙,举家逃到北京。经过几次搬迁后,住到了内务部街胡同甲44号。

1935年出生在哈尔滨的李敖

内务部街可是北京城内有名的地段,它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邻史家胡同,北有支巷通本司胡同。因为北洋政府的内务部曾经在这里而得名。

李敖住的这个地方,是个四合院,清朝时曾经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府第。

自从搬来之后,他们一家一住就是十多年,李敖的童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虽然毕业于名校,可时局变动,李鼎彝想在北京找个工作可不容易。

他去找过当年在北大的老师、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但是胡适没理他。胡适是不帮人介绍工作的,除非你很有成就,他才会主动帮忙。

李鼎彝在北大时也不是出色的学生,因此胡适对他毫无印象。即便20年后,李敖在台湾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胡适后,跟他提起这事儿,胡适还是对李敖的爸爸毫无印象。

2005年李敖在北大演讲时,北大送了他一幅父亲李鼎彝在北大就读时的照片

不过,功夫不费有心人,找了一阵,李鼎彝终于在西城找到一份小差事。李敖家住东城,为了省下车钱,李鼎彝每天走路到西城去上班。

每天下班回来,李鼎彝在面包行里买两块面包,一块给全家最老的李敖的爷爷吃,一块给全家最小的李敖吃。他自己和其他人都看着,不吃。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李敖一家的生活更艰辛了。

可李敖是快乐的,1942年,他上小学了。这所小学还是名校,新鲜胡同小学。

2

这所小学位于新鲜胡同36号,其前身原是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生祠。变成小学是清朝时候的事。

1727年,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加强满族人的下一代培养,清朝正式确立了官学制度,并且分别建了八个旗的学校。其中,正白旗官学就是新鲜胡同小学。

到了光绪皇帝时期,他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下令整顿官学,左翼四旗中的其他三旗官学先后迁往他处,只有正白旗官学保留原校址继续办学。

进入20世纪,有好多名人曾经在新鲜胡同小学上过学。1912年前后,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曾在这里读书,那时候叫京师公立第三小学,他在自己的《忆周老师》一文中提到:

那年我十一岁,我的父亲领着我哥哥和我进入京师公立第三小学,校址在北京东城南小街新鲜胡同东路南,差不多就是城墙根儿了,相当僻静。

李敖进新鲜胡同小学的时候是7岁,那年头没有学前班,直接念一年级。当时李敖在家里娇生惯养,胆子很小,初次上学,非常不习惯,他还特意找了家里的男佣人陪着他。

1941年小学时期的李敖

上课时,李敖就让佣人站在教室窗外,跟他隔窗遥望。李敖一边听老师上课,一面紧张地看着佣人。

第一堂课,李敖其实只学了三个字——天亮了。

其实,李敖那时的文化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他早就在家里背过了《三字经》,也看过《小熊逃学》、《小狗回家》等儿童书。

没过多久,佣人陪上课的模式结束了,李敖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他甚至学会了“告老师”。

有一次小便时候,一个顽皮的小男生在李敖背后一推,李敖身子站不稳,两手陷到尿池里。这让李敖非常恼火,很快就报告了老师。

老师问是谁推的,李敖不知道那小男生名字,但他反应很快,直接走到他身边,把他揪出来了。

李敖的犀利劲儿,看来小学的时候就有了。

3

新鲜胡同小学因为是个老宅子,流传着很多鬼怪传说,李敖也遇到过一次。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李敖坐在教室左后角的最后一个位子上,突然全身好像鬼上身,他虽然神智清楚,可是不能动弹,好一阵子才过去。

这是李敖自己回忆录所说,肯定跟鬼怪没关系,多半是他身体哪里不舒服而已。

到了三年级,李敖开始上音乐课。那时候的歌曲都是大学问家写的,几十年后,李敖都记得他们学过刘半农和赵元任合作的一首《好大的西北风》:

好大的西北风啊,飞到一座树林里。

它叫树林跳舞啊,一二三四呼呼呼。

它对树林大声说:现在已经不早了,

大家都要用些劲儿,一二三四呼呼呼。

日本人侵华之后,要求东北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日语,北京则是从三年级开始学。

当时每个小学都有一名日本顾问,新鲜胡同小学的顾问叫“施掘”,学校里的学生憎恨日本人,就给他起外号,叫“屎橛”。

李敖的小学同学

那时候李敖也恨日本人,更不喜欢学日文,所以他的日语成绩很差。等他把成绩单拿回家,却被父亲劈头盖脸痛骂一通:

恨日本和学日文是两回事。学一样东西,总要学好才对。

于是,李敖开始发愤,最后考了一百分。

学习之余,李敖和同学们还得接待各路官员视察。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趁抗战胜利的威风,派了北平市教育局局长王季高来视察,全校学生都毕恭毕敬地迎接。

来慰问的还有更大的官,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当时全北京的小学生都列队在马路两边,被这位接受日本人投降书的官员检阅。

对于李敖来说,在新鲜胡同小学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那个女孩子叫张敏英,北京人,长得清秀脱俗,很有灵气。

按照李敖后来的描述:

她身材高瘦、性情温和,是最最可爱的小女生。功课也好,尤其写了一手好字。

五年级后,她和李敖同分到五丙,老师排座位,一度还将两人排在一起,这让李敖感到一种不可描述的快乐。

1947年李敖与四位姐姐、妹妹和母亲的合影

六年级后,她和李敖越来越熟,下课回家,偶尔走在一起。童子军在校门口站岗时候,她也和李敖一组过,她穿着女童军的制服,姿态优美,令10多岁的李敖非常心动。

这段初恋并没有多轰轰烈烈,只是朦朦胧胧而已。但李敖非常怀念,他曾经在回忆录中说过:

我一生中的许多经历,都不想重过。但是如果时光倒流、少年可再,我梦魂所依,除此而外,却无复他求。

李敖一直记得这个姑娘,直到40年后,他的一位小学同学随同大陆的中央交响乐团访问台湾,李敖还问起过这个姑娘的下落,但是没有得到她的消息。

李敖只好自我安慰道:也许他们不愿把答案给我,朦胧下去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小学六年级时,李敖还有一项壮举——他开始向北京的《好国民》杂志投稿,并且成功地刊出了《妄心》、《人类的冷藏》等文章。

这是李敖引以为傲的成就,从12岁到83岁去世,李敖足足有70年的发表历史。

小学毕业后,李敖报考了两所中学,北京四中和北师大附中,都考取了。

北京四中放榜的时候,爸爸李鼎彝代李敖去看榜。他从榜尾看起,越看心越凉,一直找不到儿子的名字。没想到看到最后,李敖竟然考了第一名。

事实上,李敖的爸爸一直不知道儿子竟然这么牛,李敖从新鲜胡同小学毕业时,考取了全校第一名。

李敖最终选择了北京四中,这也是个名校,可他只上了两个月就不上了。

2005年李敖录制《鲁豫有约》时,北京四中的校长送给李敖一份他当年的学籍卡

因为内战的关系,14岁那年李敖全家移居上海。

1949年1月25日,李敖考入上海市立缉规中学,现在它是市东中学。同年4月10日,李敖又随家人离开上海,坐船前往台湾。

从此,李敖开始了一段长达70年的漂泊。

4

李敖在台湾做过牢,当过民意代表,更重要的是,他还写过3000余万字的作品,内容包括小说、散文、杂文、历史研究等等。

他“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100多本著作竟有96本被禁,被西方传媒称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李敖的微博

在胡适、钱穆、林语堂等人相继去世之后,李敖也成了台湾当之无愧的大师。

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开放探亲以后,无数名人都回过大陆省亲,可唯独李敖没有。他给出的理由是:害怕坐飞机。

直到2005年,李敖时隔56年之后,才踏上大陆的土地。他那次能回去,跟一个人很有关系,凤凰卫视的台长,刘长乐。

当时,李敖正在凤凰卫视做一档节目《李敖有话说》,那是大陆观众能看到的,第一档由一个人主持的电视脱口秀。

对于凤凰卫视来说,这个节目风险很大,因为两岸关系敏感,李敖一旦说点出格的话,就会有大麻烦。因为谁都知道有风险,广告商都不愿投,这个节目连续三年没有一分钱的广告。

可刘长乐就有办法跟李敖沟通,有时候李敖故意录一些让人头疼的节目,节目组的人拿他没办法,都是让刘长乐出来协调才行。

吵到最凶的时候,李敖甚至说过“我与凤凰情缘已尽”的话,可刘长乐还是姿态很低地跟他说:

我们交朋友,讲究长远,讲究情义,讲究担当,您想“翻儿”,我们不跟您“翻儿”。

李敖的儿子李戡说过,李敖最重要的两个朋友,一个是陈文茜,另一个就是刘长乐。陈文茜是李敖的知己,刘长乐则是他的伯乐。

就是因为这层关系,李敖对刘长乐的话还是听得进去的。

节目中的李敖

2005年,刘长乐多次找李敖探讨他重回大陆的可能性。李敖开始想都没想,一口回绝了,可刘长乐也不死心,不断劝他。

刘长乐还给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当年从大陆出去的文化大师,如胡适、钱穆、林语堂、于右任等,最后都没能再回自己的故乡。

如果李敖能回来,不仅了却自己的心愿,也能让整整一代人圆梦。

李敖终于被说动了。

5

从2005年9月19日到30日,李敖展开了大陆之旅,走访北京、上海、香港三大都市,并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大学发表演讲。

56年没有出过远门的李敖,第一次坐飞机的头等舱,都不知道怎么做。当他看到空姐把座椅打开,让他躺下,李敖都看呆了。

下飞机走上电动滚梯,他又问一直陪他的刘长乐:这是什么东西?刘长乐说,这东西是为了让你走路省点劲。

得知李敖要回北京的消息,有记者特意去探访他当年在北京住的房子。李敖住的四合院依旧保存完整,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院子住过不少重要人物。

上世纪70年代,华前总理从湖南调至北京工作时在这里居住过。到了1980年,做过副总理的纪登奎及其家人迁居于此。

纪登奎已于1988年去世,不过当李敖2005年访问北京时,还住着纪登奎的家人。让李敖也没法回旧居一看。

但是,李敖第一次回大陆,享受了一个文化人能够想象的最高礼遇。他在大学的演讲一票难求,在北大,李敖到时引发了学生的骚动,他一度被人群推着走。

北大学子举着手写海报热情欢迎李敖

为了欢迎李敖,故宫博物院拿出了稀世珍宝《韩熙载夜宴图》、《三希堂法帖》,《伯远帖》,供李敖品鉴。

他那趟北京之行的重要一站,当然就是要去当年读过书的新鲜胡同小学看一看。

那一天,李敖原定在新鲜胡同小学拜访半个小时,最终却停留了50多分钟。他对母校非常熟悉,一间间教室都仔细看过,还绕到学校后面寻找遗迹。

为了向这位两岸知名的大学长致敬,小学生们把自己制作的图画、剪纸、报贴等送给了李敖。

李敖则把自己的著作《北京法源寺》送给母校作为留念,并在学校留言簿上用毛笔写道:

往事如烟,永远新鲜;前程似锦,气象万千。

李敖自从那次访问大陆后,又回来过两次,一次是去上海,另一次是去广州。然后他再也没回过大陆。

2018年3月18日,李敖因脑癌在台北去世,终年83岁。

6

这个五一,北京天价学区房的新闻又登上了热搜。

夸张的是,被不少家长称为“宇宙中心小学”的宏庙小学对口小区——丰汇园,在36个小时内,就成交了3套价值千万元级的老破小学区房,最高单价超过25万元/平方米。

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被认为是学区房最后的疯狂

主要是因为,从今年7月31日起,北京西城区也要实施多校划片了。许多家长要赶在最后一刻,为孩子抢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为啥这么多人想上宏庙小学呢?原来它跟李敖上过的新鲜胡同小学一样,不仅是重点中学,而且都是当年的八旗学校。

不难理解,现在的家长,为了学区房一掷千金,无非是想让他们的子女能够上好的小学、中学,进而能考取更好的大学。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上了好大学依然是一份好前途的最可靠保障。所以,家长们砸锅卖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我又想起了当年曾经在新鲜胡同小学读书的李敖。

李敖后来成为中文世界里的大师,当然与他幼年时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有关,也与他过人的天赋、后天的努力密不可分。

李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天至少写3000字,从早到晚,累了就躺在书房的地上睡一会,如果当天有事没有写,之后一定要补上。他曾经戏称,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没保证。

不仅写的多,李敖读书也多。在他四十多岁时,香港有一家报纸说:李敖很可能是五十岁以下的当代中国人之中,读书最多又最有文采的人。

一位知乎网友评价他:

抛开天性不说,他的才华都是他在独处时通过看书和写作培养出来的,他有那种安定的气质。

毫无疑问,现在的家长哪怕买到全宇宙最贵的学区房,也很难培养出这样一位大师了。

事实上,买学区房本身不应该是目的,把孩子培养成大师也不应该成为目标。

家长们更应该想想,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最好,不要管那些外在的虚华,让他们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深入了解李敖,就会发现他身上有个品质,那就是不受外界干扰,能专心致志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这就像李敖写过的一首歌词说的那样:

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是你,忘了我是谁。

作者 @ 林比利

文章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就算买下全宇宙最贵的学区房,也培养不出这么牛的大师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