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团选拔跳出舒适圈,《创造营2020》创造了什么?

2020-05-11 20: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毒眸编辑部 毒眸

文 | 吴喋喋

编辑 | 吴燕雨

《创造营2020》主题曲考核的赛制再度引发了热议,因为实在太“刺激”了:往季是所有学员在相同难度下完成主题曲表演,由教练团给出等级再评定;而这一次,想要得到更高评价的学员,得主动加码难度、承担更大的风险。

观众认为赛制“真的很刺激”

初评级后,所有学员进入首发成团位、主力队、预备队、板凳队四个梯队,首发成团位的七名学员必须在1天内学会主题曲;主力队给了3天,预备队和板凳队则是5天;但“5天班”和“3天班”学员也可以挑战1天内学会主题曲,通过“1天班”考核意味着进阶更高梯队,失败则一律掉进板凳队,无缘主题曲MV录制。

分梯度并且给学员自主选择权的赛制是《创》系列节目中第一次见。这一赛制意味着学员需要自己争取命运,敢甘于冒险的学员会有更多机会;但除了勇气,还得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如果无法在一天内学会主题曲,并成为表现最好的七个人之一,就是在做无谓的牺牲。

这不是《创造营2020》唯一的赛制创新:成团人数从11人变7人、先于团战展开个人战决定首发成团位,再到如今的分梯度主题曲考核,赛制一路升级。在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看来,新赛制都指向了更严格的女团筛选标准:更严格、更注重实力、并要求学员在实力之外具备勇气和战略意识。

《创造营2020》赛制从开头就很“刺激”

更严的标准其实顺应了观众和市场的呼声:内地男团、女团节目做到第三年,经历了红利期,一度有过市场浮躁,团体类节目豆瓣评分一路走低、观众对内地男团、女团能力评价普遍不高。而破局的方法就是提高行业标准,让男团女团的实力跃升一个台阶。

当下的男团女团市场是通过《创》系列为代表的多档节目带火的,破局自然也需从节目端想方法——《创造营2020》赛制的升级,或许正是一种行提高行业标准、为女团市场树立新标杆的尝试。

赛制升级,聚焦实力

从播出两期的结果来看,升级的赛制无疑有助于激发学员潜能、突破女团能力天花板。

首期的主唱和舞蹈担当个人战中,节目已经通过多轮考核选出最强首发成团位学员,但并没有就此停止对强者潜力的挖掘。主题曲考核中,无论是从“5天班”主动选择进入在“3天班”的学员,还是原本就属于“3天班”的主力队学员,都又面临着这样的更大的诱惑:进入“1天班”争取主题曲中心位候选资格。

“去了3天(班级)以后信心满满,可是突然跟我说还有1天的选项,那个奖励太诱惑了,”希林娜依·高这样描述自己内心的动摇。掉到板凳队的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从“5天班”移动到“3天班”,因为这仍然在她的舒适区,但“1天班”是需要纠结一番的。

“1天班”的主题曲练习状态堪称“地狱模式”:学员顺了几遍演唱后,迅速开始分解舞蹈动作,从白天到凌晨几乎不间断地练习了近百遍。这对每位学员都是挑战,姜贞羽伤病爆发,简单处理后仍然坚持下来,在恢复体力的休息间隙里,学员也依然在背歌词。

更严格的赛制让节目精彩度上升,但在一部分学员因敢于挑战而获得嘉奖的同时,也有学员因为对自身能力的误判而掉入板凳队。希林娜依·高、李丞汐、毕少岩、曾雪瑶等非首发成团位学员成功通过挑战,进入中心位候选名单。而王一桥、姜丹等主动挑战“1天班”的学员在考核中大量忘记动作。鹿晗感叹一天对她们来说实在太短了。

如果说主题曲考核目的在于突破学员的能力上限,那么第二期上集的团战battle则让人看到创想要提高女团的“下限”的野心和效果。

节目播出前,嘉行新悦与丝芭传媒两组学员都属于不被看好的序列:嘉行新悦被认为脱胎于主营业务在演员经纪的嘉行传媒,女团培训经验不多;SNH48则是有名的养成系女团代表,并不以实力著称。可是这两组女团却准备得意外充分,几乎所有成员都能单独表演才艺,把个人加试 battle 出了“车轮战”画风。

甚至在板凳队里出现了影响力不输给首发成团位学员的出圈舞台:呐喊文化学员庞雪倩、张纯如、吕新蔚和王柯组成“884”乐队,翻唱人气动画《鬼灭之刃》主题曲《红莲华》的舞台感染力极强,同时登上微博TOP43和B站热搜TOP2。并且,“884乐队”并不是那种来女团节目跨界的“业余”女团学员——她们在加试环节又展示了合格的唱跳舞台,可见准备之充分。

板凳队学员令人惊喜的优质表现背后,是她们对舞台认真的态度和长期的训练准备、也让观众看到节目前期筛选中重视实力的思路。battle中输给朱主爱的女团坦言,她们初舞台表演作品准备了长达四个月;来自嘉行新悦的学员刘梦谈到自己早有女团梦想,并未在前两年就参加节目,原因是:“没训练就来参加,是对舞台的不尊重。”

观众或许会注意到,整场初评级没有出现练习时长十几天就来刷脸的学员——这类学员曾经是同类节目中的常客,因为他们的笨拙和格格不入显得更有戏剧冲突。但在《创造营2020》的舞台上,这类学员不见了踪影。也就是说,节目不仅从赛制上凸显学员实力,就连对学员镜头的分配,也是更倾向展现实力而非性格人设的。

无论是赛制的升级还是对实力的聚焦,都体现出《创造营2020》试图创造一个以实力论英雄的女团节目生态。

实力与热度,可以兼得吗?

重建唯实力论的节目生态,无疑为节目带来了口碑的攀升。在三季《创》系列节目中,《创造营2020》成为近几年来同类节目口碑第一名。豆瓣热评写道:“鹅厂可以。小姐姐们身上都有本事,流程简洁明了,就是拿实力硬碰硬。这才是这类节目该有的样子啊。”

但与此同时,部分观众也会有疑问:一个唯实力、不作秀的女团节目能否为市场所接受?

著名音乐博主耳帝在称赞《创造营2020》vocal战中学员表现的同时,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第一期看起来很注重选手业务能力的呈现,注重到了考验观众耐性的程度,这种重视甚至高于对人的塑造,这样的剪辑侧重不是直接冲着话题性与社交媒体热度去的,是种吃力不讨好的方式”,但同时耳帝也认可“业务能力才是一个团最终能够长存与发展的基石”。

从数据来看,耳帝担心的情况目前还未发生:《创造营2020》首周相关微博热搜达70个,5月9日第二期上集播出期间,也继续刷屏热搜,并在云合、灯塔、骨朵等多个行业向榜单中位列综艺类第一。

为什么《创造营2020》并未因此失去热度?

在毒眸看来,牺牲人设、聚焦实力的节目逻辑能否受到欢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主流观众的审美趣味是否足以欣赏女团的实力;其次是,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学员撑起舞台——当舞台表现足够吸睛时,观众只会感觉到“神仙打架”,是无暇去指摘节目“缺乏看点”的。

答案不能说完全肯定,但至少是乐观的:经过三年男团女团节目的“启蒙”,主流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建立了观看此类节目时应有的评价体系。一个女团舞台往往是唱跳结合,无法纯以歌手标准去衡量,更要看唱跳的稳定度、表情与肢体所共同构成的舞台表现力。

如今观众显然已经能够以不同于纯演唱的评价维度来欣赏唱跳表演,这就为节目选专业女团奠定了舆论基础。而在此基础上,主流舆论还迫切希望看见国内男团女团实力进阶,比如观众对打歌节目、团战节目的呼声很高,是希望看到成团后成员们实力进阶,而非离开舞台转向综艺和拍戏。

而经过行业三年的积淀,实力女团学员的储备是充足的。

2019年三档男团扎堆播出,大平台集体缺席女团节目,这就让女团学员经历了一个休养生息、酝酿实力的蛰伏期;另一方面,市场也在走向良性和有序。国内的偶像公司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发展泡沫期,很多不专业的公司已经遭到市场淘汰,2019年,几乎没有一家偶像经纪公司获得融资。幸存下来的公司则致力于提高艺人实力,长线发展,而非像往年那样大量签入新人。

两年多的沉淀让市场回归理智。在今年的节目中,可以看到各经纪公司输送向节目的学员都有较丰富的练习经验,相对来说她们的能力也更有保证。《创造营2020》中也出现了刘念、林君怡等参加过《创造101》的学员,她们都被教练团评价为进步不小。

《创造营2020》

优质学员的实力也的确撑起了这届的史上最严赛制:希林娜依·高、林君怡等学员从主唱、舞担battle战、初舞台一直到通过紧张的1天班考核守住首发成团位置,证明了《创造营2020》指定的高标准是能够被学员所消化的。而通过最难的赛制考核的她们,也更加值得被观众喜爱和支持。

学员的实力的优质程度,也折射出《创造营2020》的学员遴选机制逐渐相较以往更为专业化:这是前两年选团和成团后的长线运营经验积累使然。

以《创》系列为代表的男团、女团节目几乎撑起了整个内地男团、女团市场,目前有能力输出全民关注的男团、女团,并保障成团后持续获得优质团体资源的,也只有这类节目。从这一意义来看,节目的水准几乎意味着市场的水准;《创造营2020》的进阶,也在无形中是在为行业注入了活力。

《创造营2020》通过升级赛制,创造了学员、观众、节目、甚至行业的多方共赢,这也正应了节目slogan所蕴含的深意:“敢,我有万丈光芒。”“敢”跳出舒适圈,才有更多可能性。

原标题:《女团选拔跳出舒适圈,《创造营2020》创造了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