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曾国藩家书》:从“三有”要诀探寻为学之道

2020-05-14 16: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黄雯娇/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

后世评价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显赫且最有争议的人物。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的评价最为客观:“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但不论怎么评价,至少有一点,曾国藩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他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约1500封家书,也是历史上家书保留存下来做多的一个,这些家书包含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通过这些家书内容,可以看到,谈及对象上由祖父母至父母、中对兄弟,下及儿辈。其中内容也不乏关于治学、为学之道,在阅读中能够看出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可以说,做学问是曾国藩一生的第三桩大事。虽然在学术方面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是,关于读书和学问之道,他能自成体系,也有自己的特色,值得我们去探索。换句话而言,1500封家书里及其集本,是曾国藩集一生过来的“学问”经。

曾国藩出生环境并不优越,可谓是“苦难中”的农家孩子。在家乡私塾、在翰林学院、在兵戎相见、在居官高位的不同时期,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承转,但始终离不开的东西就是书,“活到老学到老”是对他最准确的诠释。

                                                           图片来源:网络

一、读书要有志,志当存高远,随处可发奋读书

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须有坚韧之志。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今年已二三十岁,全靠尔自己扎挣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作诗文是尔之所短,即宜从短处痛下功夫。看书写字尔之所长,即宜拓而充之。走路宜重,说话宜迟,常常记忆否?”

在教子或与兄弟之间的交流中,曾国藩告诫他们:决不能把读书看重于科名。读书虽有利于考试,但读书仍是第一位的,科名其次。他认为“盖真能读书者,良贵乎强有力也。”我们立志读书,只有两件事:一是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应该是要达到修身养性的做人目的。

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到的首则便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正如他所言,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百事无成,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只能像没有舵木的船一样随水漂流,像没有衔环的马一样任意奔逃,最后什么地方都到不了。

读书贵在“强有力”,更是一种“吃苦中来”的历练。读书需有志,车胤夏夜练囊盛萤。

读好一本书,不是一件易事,有志于吃读书和研究学问的苦的“凡人”,才能进一步成为“圣人”。在曾国藩看来,读书之道既是沟通做人与做官的内通道,又是培育和锻炼人之品行精神的内聚力。

曾国藩曾挑明:人有最坏之处,在于不知艰苦。心中有志,万事可成。学问本身,就得靠“吃苦”中走来,而学问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应该知道“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只要我们愿意立志发奋努力,日积月累,就能如愚公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二、读书要有识,识应博且专,每日读书也要遵循法则

曾国藩认为做学问应是先德行后知识。尊德性、道问学,这个问题,化在实际上讲,就是先确定好德行,后进行学问研究,拥有知识多少不以为然。“德性既尊,然后吾之知识少焉而不足耻,多焉而不足矜。”人先要端正,然后可以做学问。

关于读书经,曾国藩提到“涵泳”二字心得。所谓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所谓泳者,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也就是,善于读书,做到如鱼得水,才能水到渠成,从而真正把握言中真意。

要认识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曾国藩认为“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每个人的读书方式各有不同,要根据“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尔”,即因势利导,因性点拨,才更有效果。

读书贵在有所择,毕竟,读一本坏书就等于失去读一本好书的机会,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读书也要选择善本读。尝试有意识地去寻找好书,结合自己的兴趣领域并进行延伸,以求达到博而专的目标。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地去研究,有所突破,才能理解的更深刻一些。将读书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获取我们希望得到的启示。

我们的选择性过滤让我们看到自己想看的,自我范围之内能理解的知识,然而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往更宽广的视角审视问题,使自己的理论认识和学习经验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真正实现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境界。

三、读书要有恒,恒则万事成,长期读书方为“大用”

“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也。若未毕,自当补看,不可无恒耳。”曾国藩在收到儿子寄来的信后,询问他是否将《诗经》看完,并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坚持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曾国藩自己也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读书和学问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来说去,而是身到、心到、手到、眼到、口到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应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思考结合起来。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诚如她所言:不读书,精神上是饥饿的。正是这种长年如一日的阅读习惯,才使得她厚积薄发,对中国诗词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不少人读书全凭兴致,兴致高一点,埋头苦读甚至都不休息,没有兴致的时候,放置一边的书籍甚至蒙上了灰尘。这种“三分钟热度”的学习状态并不可取。毛主席也曾说过: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最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相信,日积月累的“点滴学习”,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也许“无用”将化成“大用”。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创立湘军、主办洋务,功绩卓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之人,在给弟弟们的家书《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中依然强调:“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当然,他自己也一直在保持看、读、写、作的习惯,逐渐深化自己的知识。在他看来,每月每日进行看、读、写、作的练习,不仅是练习学问的过程,又是锻炼做人的方式,这也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于恒心,他也有自己的见解:“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世上半途而废之事,大多因决心不足、恒心不够而致。读书亦是如此,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所谓学问渊博在于恒,在于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是一件有长期价值的事情。

四、读好书的关键:有志、有识、有恒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很多人不再习惯捧起手中的书籍,而是拿起手机翻看许久甚至一天。在这娱乐泛化的生活中,不少人更热衷于“吃瓜”于娱乐热点。也许读书,或许是这喧嚣尘世里的最后一方净土。我们选择好好读书,就是选择跟这个浮躁的时代抗争到底。

而读好书的关键就在于:始终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而书籍便是打开我们看这个世界的大门。“盛年不再来,及时当勉励。”最好的读书时光从现在开始,让读书成为我们一生的修行。

而坚持读书的关键就在于:

有志,就要去坚持梦想,不怕挫折困苦;

有识,保持着自持丰盈,不断提升涵养;

有恒,一定要长期坚持,不敢轻言放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