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田方、于蓝、田新新、田壮壮,一家四位电影人的电影梦

2020-05-13 11: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DJ雅清 老电影的那些事

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

在笔试环节,针对报考导演系的学生,出了一道影片分析题。也就是在现场先看电影,然后对所放电影,进行分析。

那天放映的电影是《英雄儿女》。这是一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拍摄完成,根据巴金短篇小说《团圆》改编,由执导过《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等影片的武兆堤担任导演。影片讲述了一位师政委与他失散多年的女儿在战场上重逢的故事。电影中塑造了两个非常经典的英雄人物,一个是王成,一个是王芳,他们的光辉形象,整整影响了好几代人。

电影放完后,聚集在北京考区的好几百位考生,被安排到了几间教室,开始紧张地写作。而当考试时间仅仅过去30分钟后,便有一个考生起立交卷了。监考的老师很纳闷:请问你确定写完了吗?要不要再重新检查一遍?那个考生笃定地非常有礼貌地回答道:不用了,老师,我写完了。

这位考生交了卷,便独自一人走在空旷的校园里。他买了一包烟,然后坐到树荫下,默默地抽。这时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位老教师看到了他,便走过来关切地问他:怎么啦?孩子,考试考得不好吗?

他答:没有,老师,我考完了,在等陈凯歌一起回去。

那老师沉默了一下,忍不住问道:是不是因为看了《英雄儿女》,心里难受了?

他抬起头,望着老师,笑了一下,说:没有的,老师,谢谢您。我没事的。

那老师点点头,关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走远了。

他抬起头,望着湛蓝的天空,不知不觉,眼眶有点湿润。

是的,他看了《英雄儿女》,心里并不怎么好受。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在《英雄儿女》中扮演政委王文清的田方。他想,如果父亲还在,那该多好啊?

可是田方已经去世整整四年时间了。

这个学生,就是田壮壮,他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田方和于蓝的小儿子。

他们一家四口(再加上田壮壮的哥哥田新新)两代人的电影梦,要从1932年开始说起。

一、

1932年,原本在北平辅仁大学读书的田方,因为家境贫困而无法继续就读,只好辍学,外出谋生。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并因为从小就爱好文学艺术同时普通话又说得好,所以考入了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做起了小场记和语言老师的工作。那一年,他21岁。

那时中国电影已经过了萌芽期,正处于发展阶段。各个电影公司都需要大量电影演员,尤其是会说普通话的男演员。而在电影公司工作的田方,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便也获得了许多出镜的机会。他的首部电影作品,便是在袁美云主演的《小女伶》中出演角色。随后他又参演了《吉他》以及武侠片《红羊豪侠传》等电影。

田方身材高大,相貌清俊,很快就被众多影迷所熟知。不过他真正走红成为电影明星,还是在主演过《壮志凌云》这部电影后。在这部拍摄于1936年的电影中,田方与当时最红的偶像明星金焰、王人美等做搭档,他出演了一个叫田德厚的青年农民形象。他的表演朴实而真挚,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随后,他又主演了《年年明月夜》等电影,名气越来越响。但当时,“七七事变”已爆发,全国爱国志士的抗日豪情被点燃。作为热血青年的田方,当然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了抗日宣传的队伍中。1937年8月,他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二队,1938年,他毅然放弃了在上海当明星的优厚待遇,奔赴延安,进入到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于同年10月,光荣入党。

也正是到了延安之后,田方被延安军民高昂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精神面貌所感染,他立志要拍有意义的电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他的一个伟大梦想。

他此后的人生,几乎都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

在当时的延安,像田方这样有过丰富电影拍摄经验的专业人才并不多,所以他很快就得到重用,不仅出演了众多话剧,而且还担任了延安鲁艺实验剧团艺术指导科长的职务,同时培训年轻演员。

田方和于蓝,就是在鲁艺实验剧团认识的。当时两人的差距很大,田方是众星捧月的大明星,而于蓝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可是田方自从见到于蓝,就认定了她就是自己所要寻找的那个人。

1940年11月7日,他们在延安的窑洞里,举办了婚礼。那时,田方29岁,于蓝19岁。

1946年,田方被组织上安排去东北,担任了东北文工团副团长的职务,同时又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将日本人留下的电影拍摄物资,用25节火车皮强运到了位于鹤岗的兴山,并在这里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田方担任秘书长。

东影的工作步入正规后,田方于1949年来到北平(如今的北京),接管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田方出任厂长。同年6月4日,华北临时影片审查委员会成立,由田方担任负责人。1949年7月26日,在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田方当选为委员。10月22日,中央电影局成立艺委会,田方担任委员。

因为行政工作事务繁忙,田方几乎忘了演戏这件事儿。1951年12月,他担任了文化部电影局秘书长的职务。同年9月21日,北影厂演员剧团成立,田方担任首任团长。后来,因为工作需要,组织上安排比他小5岁的汪洋担任北影厂厂长,田方任副厂长,他也不计较。只要能拍出好电影,他并不在意官位的高低。他对汪洋说:你来干,我来协助你。

在北影厂许多老员工的眼里,田方和汪洋,这两位昔日的老厂长,都是领头羊。他们两个人相得益彰,在工作上配合得相当完美。相对来说,田方更加沉稳,凡事爱思考。而汪洋则更要大胆一些。我想,也正是因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才使得北影厂拍出了那么多经典好看的老电影吧?

1958年,田方担任了北影厂副厂长职务兼任北影演员剧团团长,也就是从这时起,他才有了一些时间,重拾自己的老本行,出演了几部好电影。

他先是和胡朋、陈立中等老演员一起主演了电影《深山里的菊花》,然后又在北影厂拍摄的《一天一夜》中出演了县委金书记一角。1959年,在合拍片《风从东方来》中,他扮演大型水电站建设工地的主任王德民 。1960年,在电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他客串了政委一角。1961年,他首次与于蓝搭档出演了电影《革命家庭》,并在其中扮演了地下党老刘一角。

看田方参演的这些片中,他从未演过第一主角,要么是配角,要么是客串。可无论是怎样的角色,他都十分认真地对待,将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至今,每当我说起田方,都有众多老影迷,对他所扮演过的角色,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田方在观众心中中最有影响的角色,当属《英雄儿女》中的政委王文清吧?他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了太多人性化的东西,将王文清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挚感情的部队首长。他在影片中有好几场戏的表演都令人十分动容,尤其是当他发现王芳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但暂时又无法相认时,他通过微妙的眼神变化,将心中的惊喜,和强忍的激动,演绎得深刻到位。

1962年,大众电影百花奖举办颁奖仪式,田方担任主持人,1965年,他在组织上的安排下,又担任了北影厂代厂长的职务。

但紧接着1966年夏天的某一日,一群年轻后生气势汹汹地来到他家小院,将他和于蓝及崔嵬等人赶到院中的烈日下罚站。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将这些老艺术家收藏的珍贵电影资料、文学名著毁之一炬。他们敢怒却不敢言。因为,这些曾为中国电影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此刻,都已经是被打倒的人了。

随后,他们被送到北影厂的“牛棚”,接受监督劳动。

那时,田方常常发呆,眉头紧缩,对电影厂常年不拍故事片的前景担忧。但当于蓝问他:以后还会不会再拍电影了?他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会的,一定会的,光明一定会到来的。

可是,他却没有等到这一天。

1974年的8月27日,田方因身患绝症而去世,享年63岁。生前他还有许多电影拍摄计划,但显然已经无法完成。他是带着遗憾走的。

临终前,田方拉着于蓝的手,告诉她: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有一个存折,你拿回来,也许对你有用。

后来,于蓝去田方的办公室找到了那个存折,里面有田方从生活费里省吃俭用存下来的200块钱。于蓝攥着那存折,泪如泉涌。

二、

于蓝小的时候,并没想过自己会干电影。她后来成为电影演员,成为我国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也与田方有关。

1938年,16岁的于蓝和好朋友赵路一起结伴同行,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延安。然后就进入到了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进行学习。因为她酷爱表演,所以业余时间经常参加演出,表现出了一定的表演天赋。1940年3月,她成为了田方任指导科长的鲁艺实验剧团的演员。在共同的相处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结为夫妻。从此两人夫唱妇随,再未分离。

1946年,田方去东北,于蓝一同前往。而在东影厂成立后,为了配合前方作战,鼓舞斗志,东影厂开拍故事片《白衣战士》。女主角由谁来演呢?田方就想到了于蓝。可是当时于蓝有点懵,也有点胆怯。就如同她后来所说的:拍电影可不像扭秧歌那么简单,那时候胶片多贵啊,一尺胶片一担米,要是演不好,得浪费多少胶片啊。正在此时,田方对她说:大胆认真地演,不会没关系,大伙都会教你。

田方向来话不多,但每说出一句话来,都特别有力度。

于蓝就这样迈开了第一步。她很有天赋,很快就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由她和陈强等人合演的《白衣战士》很快就拍摄完成,上映后受到了一致好评。而于蓝也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又参演了《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电影,表演渐入佳境。通过每一次认真的角色创作,通过一个又一个经典银幕形象的积累,使她一步步成为了备受全国观众喜爱的电影明星和表演艺术家。

于蓝最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当然应该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我一直都觉得,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演员与角色完全地融合在一起。于蓝在塑造江姐这个人物形象时,毫无疑问就做到了这一点。她在影片中的表现,无论是从事地下工作时的沉着冷静,还是在得知丈夫彭松涛被暗害时悲痛难抑,还是面对刽子手时的大义凛然,都是那么恰如其分,既体现了江姐的英雄气概,又显得特别真实可信。

从此,于蓝便成了江姐的代名词。

于蓝为何能将江姐演得这么深入人心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和江姐一样,有崇高的信仰,有坚定的执守,有毫不动摇的信念。再加上她是从内心深处对江姐敬仰,而且热爱,所以在塑造角色时,才会做到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1966年,于蓝和田方一起下放劳动。在某一天修屋顶的时候,身体虚弱的她不慎从房顶跌落下来,昏迷不醒。而正是这次事故的发生,使于蓝落下了脸部会不自觉抽搐的问题。1974年,她和王心刚一起拍《侦察兵》的时候,她发现这个问题还挺严重。于是她痛苦地做出了一个选择,从此不再上镜头。

但她却并未放弃自己的电影梦。她很想将田方未完成的心愿,给实现了。

也许是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缘故,她对儿童题材的电影情有独钟。她首先尝试做导演,拍摄的就是儿童题材的影片《萨里玛珂》。然后于80年代初,她一手创办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厂长和艺术指导。那一年,于蓝其实已经60岁了,但她觉得自己浑身充满干劲,创作热情丝毫不减当年。

在她的带领下,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蓬勃发展,陆续拍出了一大批深受少年儿童喜欢的好电影,如《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红象》、《小刺猬奏鸣曲》、《少男少女们》等等。

其中《红象》的导演之一,便是她的儿子田壮壮。

三、

1978年,田壮壮如愿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和从小一起玩到大的陈凯歌成为了同班同学。

他原本是想学摄影来着,但因为年龄超标了,所以只好改考导演系。不过学导演也很好,可以更好地通过影像的方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体现出来。

1982年,当他们临近毕业的时候,身为儿影厂厂长的于蓝,就为这帮未来的电影人创造了许多机会。其中《红象》这部电影的导演就由田壮壮和张建亚、谢小晶等联合执导。她对几个年轻人说:你们按你们的想法去搞,剩下的事情由我来做。为了让这些年轻人有实践的实际,她甘愿做他们的“后勤兵”。

于蓝非常爱才。当年毕业的时候,和田壮壮同届的张艺谋,本来可以留在北京,但最后却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厂。听到这个消息后,田壮壮找到自己的母亲,希望母亲能为张艺谋提供帮助。于蓝听说后,立刻向上级申请,想将张艺谋给留下来。这事儿最后虽未成功,但张艺谋的心里却对于蓝和田壮壮母子的知遇之恩充满感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于蓝是多么珍惜每一个电影人才。

我想,也许是受父亲田方、母亲于蓝的影响太深,田壮壮后来在追逐电影梦的道路上,一直都坚守着自己的追求。他一直遵循自己的内心,拍着自己想拍的电影,表达着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他不为虚名所累,也不为利益所扰,哪怕自己所拍的电影,屡次在审核时以“看不懂”为由而无缘公映,但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坚持。

当张艺谋因拍《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享誉国际的时候,当冯小刚因执导贺岁片赚得金钵满盆的时候,他依然在拍《茶马古道》,甚至还将被奉为经典的《小城之春》又重新演绎。尽管这些电影观看者寥寥无几,但又如何呢?他只是希望有些宝贵的东西,应该通过影像的形式,将他们保存下来。

我想,也只有真正内心纯净的人,才会如此甘于寂寞。

有人说,他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异数,他显得很孤独,而这种孤独又让人产生苍凉悲壮之感。

对于田壮壮所执导的那些电影,也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读懂其中的情怀。而现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是内心平静的呢?

田壮壮后来也成了一名演员,而且一演,就获得了众多重量级奖项的提名。由此可见他在表演方面是具有天赋的,而这一定是他遗传了父亲田方和母亲于蓝的优秀基因。

如今田壮壮68岁,他是田方和于蓝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1952年4月26日。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名叫田新新,出生于1947年12月。田新新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从事了与电影有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录音师。

田方、于蓝、田新新、田壮壮,一家四口,全是电影人。并且都在拍好电影、演好电影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和追求。于蓝今年99岁,仍不忘关注中国电影的发展情况。田壮壮当然也在继续追寻着自己的电影梦想。这梦想其实既属于自己的父亲田方,又属于自己的母亲于蓝。他希望能将父母未完成的事业继承下去, 将自己所热爱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在此,我们由衷祝福他:梦想成真。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电影的那些事。

本文由DJ雅清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抄袭!违者必究!

原标题:《田方、于蓝、田新新、田壮壮,一家四位电影人,和他们的电影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