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有好家风之“ 树德为怀 济世活人”的八代中医世家【益田黄金点播】

2020-05-14 04: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八代中医世家

在我县里澜城镇北五道口村有这样一个中医世家,他们因“李氏正骨”而闻名乡里,从第一代在乾隆年间创办“树德堂”医馆到现在的骨病专科医院,已经传承了八代、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他们是如何将中医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又有着怎样的家风家训呢?本期节目带大家去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他就是本期节目的主人公——李平,廊坊彦清骨伤科中医医院的名誉院长,也是“李氏正骨”的第六代传人。

国际劳动节

李氏正骨起源

据了解,在2000年版的《永清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中医世家:永清县里澜城镇北五道口村李氏正骨科......世代相传,始于清末,由李达始创。”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据李平介绍,其高祖李达,生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家境殷实,天资聪慧,当时家里一心供他读书希望考取功名,但他15岁时看到周边的百姓因为跌打损伤、腰腿疼得不到有效治疗,生活在贫病之中,因此改为学医,成为了治疗骨伤的大夫。

清乾隆五十六年,二十岁的李达开始开堂设诊,取名树德堂,由于他医术高,还有一颗治病救人的仁心,因此慕名前来者众多,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他的技术也越发地娴熟,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疗手法, 这为“李氏正骨”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国际劳动节

李平父辈的传奇经历

继李达之后,“李氏正骨”的历代传人都秉承他留下的“开门应诊 施仁术 济世活人”的祖训,济世救人无数,李平的父亲和伯父作为第五代传人更是如此。据了解,李平的父亲李树香,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追随当时的三联县县长胡春航,为抗日战士们治骨疗伤;1947年7月,曾为战斗在大清河北的解放军战士治疗骨伤;1948年冬、1949年初免费配置药物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津。解放后,李树香在家亦农亦医,不光免费给人看病,还经常让远道的患者吃住家里。李平的伯父李树芳则常年行走于永清、霸州、安次之间,出诊行医,誉满京南。

李氏正骨第六代传人李平

在家庭的熏陶影响下,12岁的李平开始跟随伯父、父亲出诊行医,20岁开始独立行医。他不仅坚持在实践中学习,还坚持每天阅读医学书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就这样凭借不懈努力,他很快掌握了李氏正骨的要领和技巧,还在正骨八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不同病症选用不同复位手法的经验。

从1976年开始,李平不光在本地行医,还先后应邀去北京昌平中医院、北大校园管理中心等廊坊周边的医院、单位应诊,赢得了越来越多骨伤患者的信赖,并逐渐小有名气,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有人多次找到他,劝他把李氏正骨的技术传到国外,还提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拿不定主意的李平征求母亲意见时,他母亲的一番话坚定了他的选择。“咱们祖上历代先人都是免费给乡里乡亲的看病,条件再艰苦、日子再难都没有间断过,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咱就更不能走了。” 从此,李平立志秉承祖训,将“李氏正骨”发扬光大,造福家乡。

从医50 年来,家族的责任,医者的仁心,病人的期盼,始终激励李平不断进步。如今让李平倍感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也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李氏正骨的第七代、第八代传人。

多年来,李氏家族的成员们时刻谨记“开门应诊 施仁术 济世活人”的家训,苦心经营的同时不忘先人教诲,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他们多次随省、市科技工作者之家代表团到各地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积极参与市卫健委组织的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不定期下乡义诊等等。除此之外,李平还先后多次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服务大众健康。

随着李氏家族医德医术的声名远播, 2017年,“李氏正骨”中医疗法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入选燕赵老字号。为了弘扬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李平、李彦青等人还多次应邀前往东南亚、欧洲、非洲的多个城市进行学术交流,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是一种认同,一种继承,它承载着一种责任,延续一种情怀 ,彰显一种精神。李氏家族八代从医,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还有扶贫救苦的仁心,正所谓“树德为怀耀杏林, 精研岐轩济苍生”。

来源:永清电视台

原标题:《我有好家风之“ 树德为怀 济世活人”的八代中医世家【益田黄金点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