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第二版序言D完结篇

2020-05-17 16: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康德明确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之后,就做了一个设问,这本书,或者这个理论会给后世留下什么财富呢?而在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康德又用他的批判精神,走向问题的另一端,发出另一个疑问,这个批判会让人们失去什么呢?

Day 5-2020年5月15日

就像大多数人公开主动评论自己的缺点的时候,往往都会有着一些独特的背后逻辑,康德是这样解释他的批判夺走了什么:在科学领域中发生了这一重要的变革,而思辨理性不得不承受在它至今所想象的财产方面的损失,然而,一切普遍的人类事务及人世间从纯粹理性的学说中引出来的一切好处,都仍然保持在其向来存在的有利状态中,损失的只是学派的垄断,而绝不涉及人类的利益。

海涅说,康德的批判虽然砍掉了自然神论的头颅,但却在实践理性中让上帝重新复活了。康德自认为他的批判锋芒并没有真正触动人类几千年传统中积累下来优秀的东西,而是使之经受了一次磨练,焕发了新的光辉。而他真正撼动的,就是此前的那些独断论者的地位,以及他们对学术的垄断。

我要问问最固执的独断论者,关于由实体的单纯性推出我们的灵魂在死后继续存在的证明,关于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实践的必然性那些细致的然而无用的区分得出与普遍机械作用相对立的意志自由的证明,或者关于从一个最高实在的存在者的概念中(从变化之物的偶然性和第一推动者的必然性中)推出上帝存在有的证明,当这些证明从学派那里走出来之后,是否在任何时候到达过公众那里并可能对他们的信念产生过起码的影响呢?

在明确自己理论的对立面之后,康德向独断论者发起了挑战,这个挑战所涉及的灵魂不死、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三个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形而上学中的关键,针对这三个大多数哲学家都会思考的问题,康德的话,用现代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那些复杂而又无用的证明有真正的传递到大众那里么,大众听的懂么,就算听得懂又对他们的生活、信仰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接下来,康德用他自己的方式,以一种极其简单的理性思考方式,对那三个问题进行了粗略的回应——

关于灵魂不死:在第一个证明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察觉到他天赋的并行,即永远也不能通过尘世的东西(它对于人的全部使命的天禀是不充分的)来满足的并行,已经导致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关于自由意志:就第二个证明来说单是对义务的清楚表达,在于爱好的一切要求对立中,就已经必然导致了自由的意识,

关于上帝存有:最后谈到第三个证明,但是从大自然中到处看得出来的庄严秩序、美和仁慈,就已必然导致了对一个智慧的和伟大的创世者的信仰,

康德的意思就是,你们费了那么大的功夫,花了那么多心思证明的东西,我只需要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达到跟你们同样的效力。

人对自己禀赋的认可,以及这些禀赋远超过尘世生存的需求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相信在一个自然的肉体中,隐藏着一种特殊的,可以被叫做灵魂的东西。

而在面对义务和自己偏好的选择中,在人们可以为了追求伟大和崇高,为了尽自己对道德和信仰的义务,而放弃了自己的偏好的行为中,就能确定,人的意志是可以独立于因果链之外的,是可以自由做出决定的。

而自然界中的秩序,人世间的仁慈,以及人与世界形成的美,都足以让人可以想象出一个伟大的设计者。

当然这些证明并不是说康德确信上帝的存在,而是他反驳那些精于设计的形而上学独断论者所提供的论据。随后康德又接着说:如果完全只凭这些,就已经必然导致了在公众中流行的信念,只要这些信念立于理性的根基:那么,这宗财产不仅是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而且赢得了更大的多的威望,因为各个学派从此学会了在涉及普遍人事物的观点上不以自以为有更高更广的洞见,除非是广大(对于我们最值得关注的)群众也同样容易达到的洞见,因而只把自己限制在对这种普遍可理解的、对道德目的是足够的论据的培养上。

实际上在此,康德也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通过哲学思辨,输出大众能够听得懂并能在其间流行的观念。而不是像一个金库的保管者,将自己的发现锁在地下最深处,让大众与之保持足够的距离,从而达到一种我即哲学家知道而你即大众不知道的不对等形势。

在批评了此前一些哲学家的问题之后,康德也并没有把他们一棍子打死,因为康德自己也属于这个被他称为思辨哲学家的群体。所以康德在批评和提出要求之后,也肯定了思辨哲学家的作用以及明确了他们的目标。

只有通过这种彻底的研究,才能从根子上铲除唯物论、宿命论、无神论、自由思想的不信、狂信和迷信,这些是会造成普遍的危害的,最后还有唯心论和怀疑论,他们更多地给学派带来危险而很难进入到公众中去。

康德鼓励思辨哲学家们开展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去消除一些不良学说的影响。他一口气例举出八个“伪学说”,由于这些名词背后代表的学说都有其在哲学史上的不同内涵,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康德所说的“唯心说”是指主观唯心论,包括唯我论这种极端表现形式。而康德自己认可被人称作“先验唯心论”者,实际上他带有一种“客观唯心论”的思想,这是与他说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完全不同的。

而后,康德又明确的指出好的批判应该有的特征:在实行批判所指定的这一计划时,亦即在形而上学的未来体系中,我们将有必要遵循一切独断哲学家中最伟大的哲学家、著名的沃尔夫的严格方法,是他首先做出了榜样,应如何通过合乎规律地确立原则、对概念作清晰的规定、在证明时力求严格及方式在推论中大胆跳跃,来达到一门科学的稳步前进。

基本上,康德在第二版的序言中,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就到此结束了,后面还有一些注明在第二版中相较于上一版改动的地方,由于还没有通读每一版的详细内容,所以无法对此进行引述,这部分内容可以在完成所有的阅读之后,回来再进行复查。

最后康德说:此外,如果一个理论本身具有持久性,那么最初给它带来很大威胁的那些反复辩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有助于磨平它的粗糙之处,而如果有不抱偏见的、有见地的、真正平实的认识从事这一工作,甚至也可以使它在短时间内臻于所有求的精致优美,

康德还是表现出他的自信和大度,欢迎一切针对他的体系的尖锐批评,诚恳且深刻的批评会让理论更快的打磨成型,并且能够不断经受批评,也是一个体系“具有持久性”生命力的标志。

两版序言小结

综合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序言,可以了解到康德的出发点,即将形而上学解救出停滞不前的泥沼,同时也希望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构筑一个一劳永逸的科学体系。

所以他回到大多数形而上学哲学家的起点,去寻找那个导致矛盾的关键——对象决定知识,而康德将这个观点进行翻转,促成了其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而后,康德在其体系中构筑了两个并存的体系,一部分是经验之内的,可以充分运用理性的体系,一部分是经验范围之外的,理性无法认知的,只能发挥实践理性的体系。

康德证明这两部分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共存的,且这种共存一方面能够确保此前人类的一切自然科学认知的可能性,即不推翻那些诸如数学、物理等成熟科学的根基,同时还给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即肯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同时确立了人类可以自由进入实践领域的道德规则。

如果只想吃鱼,而不想知道鱼是怎么捕捞的话,那么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了解到此就可以了,两个序言已经足可以让人大概知道康德所要表达的内容,但如果希望知道康德为什么会这么想,以及这么想了之后又怎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逐一加以验证的,就需要深入到正文当中,去真正跟随康德一起去发现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